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明報》報道指,領展拆售青衣長康商場,新業主的電梯工程將封閉普通科門診和母嬰健康院出入口,該單位正好6月底租約到期。據悉,兩租戶均於6月中才得知工程會圍封其出入口,業主也未告知通道後備方案及實際完工時間。消息一出,「變相逼遷」的質疑聲不絕於耳。
老店、小店被逼走,公共空間被翻新為千篇一律的「城市巨獸」。近年領展算盤打得響亮,外判街市管理、將商場拆售,社福機構也不能倖免。當年政府一個「套現」,全港逾200萬人的生活從此被「出售」,現在看病都要問「何地有方」。居民痛批領展,舊屋邨人情味成了口口相傳的詩;也有人認為,上市公司只顧利益,無可厚非。獨立店舖、社福醫療機構「被領展」,真的是自由市場運作而政府不應插手嗎?我們可以怎樣做,才能奪回被出售的生活?
偽自由市場 政府責無旁貸
常謂老店小店關門,是自由市場規律所致,政府不應干預。不過,正如政治哲學家Michael Sandel指出,「市場不該被管束」的辯護通常有二:市場增進社會福祉,以及市場尊重個人選擇自由。顯然,居民生活「領展化」,一來沒有增進社區福祉,反令居民承受騰飛物價,逼走社福醫療機構;二來,「領展化」商場街市從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環境:居民不可自由選擇進入這個買賣市場,而領展也用不同手段逼遷部分店舖,店舖去留並非由居民需求決定。
網上「領展大集匯」博主認為,私人公司無責任保護店舖。只顧賺錢,不支持社福醫療機構,也天經地義嗎?可不能忘記,領展資產來自當年房委會拆售公共屋邨商場和停車場設施。這些空間,本應承擔屋邨公共服務。而公共服務私營化,是政府1980年代受英國新自由主義影響,加上其後金融風暴衝擊下的產物。
被出售的公共服務,仍關涉民生。《房屋條例》第4(1)條列明,房委會有責任向有關人士「提供委員會認為適合附屬於房屋的康樂設施」。監管領展,房委會及政府責無旁貸。政府更不應冀望領展「自我良心發現」:私人公司是不會主動讓出可得的每一杯羹,這從領展去年在簡報會叫陣「歡迎政府回購」的態度便可得知。
有人說,領展翻新了殘舊街市,所謂屋邨情懷,只是美化的回憶。然而,我們只能在「污糟舊街市」和「奢侈商場」之間二選一嗎?事實並非如此。近年來,一些社區規劃項目展示新合作模式,善用社區空間,滿足居民需求。城市規劃師郭善潔撰文指,深水埗見光墟是由下而上、推動社區規劃發展的好例子。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及撐基層墟市聯盟接觸社區各方,邀請專業人士與居民討論,最終讓見光墟成功舉行。參與的小朋友感言:「(見光墟)好多嘢都未曾見過,同超市、商場好唔同……」舊街市和大商場之外,居民對社區生活可以有第三種想像。
活躍市民社會 優化管治效果
上述提及的見光墟關注組及撐基層墟市聯盟,可說是近年熱議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組織的體現。在國家、市場及家庭之間,存在這種公共領域,我們稱之為「市民社會」,人們在其中自由討論、採取行動。這樣非官方的集體組織建基於共有利益和價值觀,以此發起集體行動。
政治學者Robert Putnam研究發現,市民社會較活躍的地方,人們更關心公共事務、注重政治平等(註)。像見光墟關注組這樣的社區組織,發動居民關心社區建設,疏導政府停發小販牌照所導致的基層壓力,「復活」明火快煮的小販文化,保留社區人情味。活躍的市民社會組織,可優化區域治理效果。
「屋邨人情味」是社會資本
Putnam又指,市民社會繁榮,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紐帶;這種紐帶作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令他們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公共服務。試想一個居民關係疏離的社區,人人懶於參與社區經營,不需為維護自己的聲譽、形象而付出精力;相反,一個關係緊密、互信程度高的社區,人們更在乎信用、更容易達成合作,令治理效果優化。這種「社會資本」愈多,民主制度愈可能成功。
筆者認為,屋邨人情味,不止是美化的回憶,而正是Putnam所說的「社會資本」:鄰里守望相助、互信合作,這是一種強壯的關係紐帶。社區自發組織的倡議和行動,將帶來更多「社會資本」,緊密的紐帶讓居民更願意投身社區發展,為抗衡領展開闢出更多可能。
常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被出售的屋邨生活更沒有詩意可言。然而,透過市民社會組織,我們或可從疏疏一兩行字句開始,重寫真正的生活。
註:閻小駿(2016)《當代政治學十講》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被出售的香港怎會有詩:『領展化』下,如何自救?」)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中文大學傳播系畢業生
[楊子琪]
老店、小店被逼走,公共空間被翻新為千篇一律的「城市巨獸」。近年領展算盤打得響亮,外判街市管理、將商場拆售,社福機構也不能倖免。當年政府一個「套現」,全港逾200萬人的生活從此被「出售」,現在看病都要問「何地有方」。居民痛批領展,舊屋邨人情味成了口口相傳的詩;也有人認為,上市公司只顧利益,無可厚非。獨立店舖、社福醫療機構「被領展」,真的是自由市場運作而政府不應插手嗎?我們可以怎樣做,才能奪回被出售的生活?
偽自由市場 政府責無旁貸
常謂老店小店關門,是自由市場規律所致,政府不應干預。不過,正如政治哲學家Michael Sandel指出,「市場不該被管束」的辯護通常有二:市場增進社會福祉,以及市場尊重個人選擇自由。顯然,居民生活「領展化」,一來沒有增進社區福祉,反令居民承受騰飛物價,逼走社福醫療機構;二來,「領展化」商場街市從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環境:居民不可自由選擇進入這個買賣市場,而領展也用不同手段逼遷部分店舖,店舖去留並非由居民需求決定。
網上「領展大集匯」博主認為,私人公司無責任保護店舖。只顧賺錢,不支持社福醫療機構,也天經地義嗎?可不能忘記,領展資產來自當年房委會拆售公共屋邨商場和停車場設施。這些空間,本應承擔屋邨公共服務。而公共服務私營化,是政府1980年代受英國新自由主義影響,加上其後金融風暴衝擊下的產物。
被出售的公共服務,仍關涉民生。《房屋條例》第4(1)條列明,房委會有責任向有關人士「提供委員會認為適合附屬於房屋的康樂設施」。監管領展,房委會及政府責無旁貸。政府更不應冀望領展「自我良心發現」:私人公司是不會主動讓出可得的每一杯羹,這從領展去年在簡報會叫陣「歡迎政府回購」的態度便可得知。
有人說,領展翻新了殘舊街市,所謂屋邨情懷,只是美化的回憶。然而,我們只能在「污糟舊街市」和「奢侈商場」之間二選一嗎?事實並非如此。近年來,一些社區規劃項目展示新合作模式,善用社區空間,滿足居民需求。城市規劃師郭善潔撰文指,深水埗見光墟是由下而上、推動社區規劃發展的好例子。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及撐基層墟市聯盟接觸社區各方,邀請專業人士與居民討論,最終讓見光墟成功舉行。參與的小朋友感言:「(見光墟)好多嘢都未曾見過,同超市、商場好唔同……」舊街市和大商場之外,居民對社區生活可以有第三種想像。
活躍市民社會 優化管治效果
上述提及的見光墟關注組及撐基層墟市聯盟,可說是近年熱議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組織的體現。在國家、市場及家庭之間,存在這種公共領域,我們稱之為「市民社會」,人們在其中自由討論、採取行動。這樣非官方的集體組織建基於共有利益和價值觀,以此發起集體行動。
政治學者Robert Putnam研究發現,市民社會較活躍的地方,人們更關心公共事務、注重政治平等(註)。像見光墟關注組這樣的社區組織,發動居民關心社區建設,疏導政府停發小販牌照所導致的基層壓力,「復活」明火快煮的小販文化,保留社區人情味。活躍的市民社會組織,可優化區域治理效果。
「屋邨人情味」是社會資本
Putnam又指,市民社會繁榮,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紐帶;這種紐帶作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令他們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公共服務。試想一個居民關係疏離的社區,人人懶於參與社區經營,不需為維護自己的聲譽、形象而付出精力;相反,一個關係緊密、互信程度高的社區,人們更在乎信用、更容易達成合作,令治理效果優化。這種「社會資本」愈多,民主制度愈可能成功。
筆者認為,屋邨人情味,不止是美化的回憶,而正是Putnam所說的「社會資本」:鄰里守望相助、互信合作,這是一種強壯的關係紐帶。社區自發組織的倡議和行動,將帶來更多「社會資本」,緊密的紐帶讓居民更願意投身社區發展,為抗衡領展開闢出更多可能。
常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被出售的屋邨生活更沒有詩意可言。然而,透過市民社會組織,我們或可從疏疏一兩行字句開始,重寫真正的生活。
註:閻小駿(2016)《當代政治學十講》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被出售的香港怎會有詩:『領展化』下,如何自救?」)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中文大學傳播系畢業生
[楊子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