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偉業:反恐是認識和爭奪青年心靈的戰役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8日 06:35
2017年07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如果貝魯特是「中東的巴黎」,那麼今天的巴黎就是「歐洲的貝魯特」。法國從2014年始不斷經歷恐怖襲擊,巴黎似乎從最初震驚到接受恐襲漸漸成為生活常態。昨天是在聖母院,今天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發生槍擊,國人好像只有被動地等待明天另一宗恐襲發生?以往法國殖民地貝魯特發生無日無之的暴力襲擊讓世界留下對中東不息戰禍的困惑,今天前宗主國首都巴黎經歷的恐襲陰雲亦籠罩整個歐洲。


巴黎:歐洲的貝魯特?

縱使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極右反移民的總統候選人馬琳勒龐最終敗給中間偏左的馬克龍,馬克龍的共和前進黨(LREM)早前在兩輪國會大選中取得壓倒勝利,贏得超過300個的大多數議席,預料馬克龍能順利推行改革。但在香榭麗舍大道又有針對警方的恐襲發生,國內對穆斯林移民和難民的爭論沒有畫上句號。


對於近年在法國各地發生的恐怖襲擊,法國學界的討論非常熾熱,特別是對怎樣去除國內激進化(de-radicalization)就有很多深入討論和反省。其中,中東問題專家凱佩爾(Gilles Kepel)和法國社會學家魯瓦(Olivier Roy)的爭論就最引人關注。


他們的爭論不止停留於學術界的「象牙塔」,例如在法國總統選舉投票前的最後電視辯論,馬克龍引述凱佩爾的話指出若馬琳勒龐當選總統,其排拒移民的政策讓「伊斯蘭國」有口實證明法國歧視穆斯林,使「伊斯蘭國」更有效動員青年穆斯林參與「聖戰」,最終給法國帶來內戰,正正落入恐怖分子的圈套。凱佩爾極富分量的意見直接左右選民的投票意向。


「伊斯蘭激進化」和「激進主義伊斯蘭化」

不單如此,法國學界的爭論亦間接啟發其他歐洲國家思考反恐問題的方向。早前在英國曼徹斯特發生年輕人音樂會和倫敦大橋發生的恐襲,魯瓦和凱佩爾的爭論亦成為解讀事件的重要參考資料。


凱佩爾新著《恐怖在法國:西方興起的聖戰》(Terror in France: The Rise of Jihad in the West),書中基本論點認為伊斯蘭的薩拉菲主義(Salafism)是直接催生法國甚至是其他歐洲地區如倫敦爆發連串恐襲的主因。


凱佩爾所代表就是「伊斯蘭的激進化」(radicalization of Islam)的說法。不同於父母甘於成為二等順民的命運,凱佩爾指出從北非移民的新一代年輕人受到激進伊斯蘭思想的洗腦,追隨第一代阿富汗蓋達抵抗前蘇聯進侵的「聖戰士精神」,繼承第二代蓋達「聖戰士」的「911」恐怖襲擊,在法國進行「第三代聖戰」(3G jihadism)。雖然他們並非像前兩代有從上而下的組織進行「聖戰」,但他們也並非是「獨狼」,仍然受到薩拉菲主義支配他們的恐襲行動,只是較以零散的社交媒體組織犯案。


在評論曼徹斯特和倫敦的恐襲,凱佩爾指出倫敦政府錯誤地相信不斷妥協去遷就穆斯林移民會帶來英國民族共融,遂將倫敦變成「倫敦斯坦」(Londonistan),但事實只會培養出更多本地土生土長的第三代「聖戰士」,成為國家的內部敵人。


凱佩爾的言論不無代價:「伊斯蘭國」在法國發出的謀殺名單中,凱佩爾不單榜上有名,並列在前列擊殺對象,凱佩爾受法國警方24小時保護。


有別於凱佩爾認為宗教是激發極端主義,另一說法反對宗教原教旨主義是單獨導致恐襲的成因,忽略個人背景。其中社會學家魯瓦在其新書《聖戰與死亡:伊斯蘭國對全球的吸引力》(Jihad and Death: The Global Appeal of Islamic State)深入研究上百參與「聖戰」青年的個人紀錄,魯瓦承認在法國恐襲的肇事者雖都有伊斯蘭背景,但更重要是他們並非虔誠進入清真寺祈禱,反而深受法國青年的普及文化薰陶,與其他同齡青年無異,他們只是以伊斯蘭為藉口作出種種暴行,故宗教只是幌子,他們對激進伊斯蘭思想沒有興趣。魯瓦指出大部分肇事者對信仰並非虔誠,生活更相當世俗化。


在魯瓦的分析下,這些年輕人之參與並非因積極求生,或以恢復「哈里發伊斯蘭國」。暴力並非是手段而是目的,他們以自殺的形式選擇反叛父母輩權威、追求虛無的死亡。他們以伊斯蘭宗教包裝他們的極端暴行,魯瓦所代表正是「激進主義的伊斯蘭化」(Islamization of radicalism)的現象。


反恐和青年:世代心戰

究竟宗教是直接解釋恐怖主義的發生,還是讓法國穆斯林青年有藉口以伊斯蘭宗教包裝他們的自毁式暴行?法國學界還是議論不休。有學者提出兩種學說並非水火不容,不一而足,兩者其實可互補不足,解釋不同恐襲事件的複雜成因。雖然凱佩爾和魯瓦對法國穆斯林青年的激進主義有不同的解釋,但他們不約而同指出急切了解參與「聖戰」青年的心境。


當世界對新一代青年所做的一切不是抱困惑和否定態度,法國學界對「聖戰」的爭論提醒國際社群——我們其實對青年人不了解和無知。激進主義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反恐不僅是與「伊斯蘭國」在情報戰或軍事策略上的周旋,更是一場重新認識和爭奪青年人心靈的戰役。


延伸閱讀:

(1)Olivier Roy, Jihad and Death: The Global Appeal of Islamic State(London: Hurst, 2017)

(2)Gilles Kepel, Terror in France: The Rise of Jihad in the West(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法國學界對激進主義的爭論」)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何偉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