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解放軍航空母艦遼寧號編隊訪港5天,參與香港回歸20周年活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艦隊訪港可以加強市民對國家的了解及認同。遼寧艦服役5年,首次歷史訪港即破天荒開放予公眾,讓本港市民有機會一睹國家海軍發展建設,反映中央對香港特區的重視;從歷史角度而言,由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炮艦東來,滿清被迫割讓香港島,揭開列強侵華序幕,接近兩個世紀後國家航母來臨香江,標誌當今中國已擁有強大海上軍力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今次遼寧艦來訪對香港和國家的意義,值得理性深思。
回首鴉片戰爭英艦來犯
遼寧艦訪港歷史意義大
遼寧艦前身是蘇聯的「瓦良格」號,1998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入後加以研究改造,2012年正式服役。遼寧艦作為中國第一艘實驗性質的航母,論作戰能力和技術,當然遠遠未如美國最頂尖的航母,可是這艘排水量約6萬噸的航母,卻承載了中國百年來的航母夢。19世紀西方列強趁晚清積弱,挾着船堅炮利入侵,同治時期發起洋務運動,建立了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可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不堪一擊覆沒,中國海防全無招架之力。踏入20世紀,戰鬥機和轟炸機出現,令到航空母艦漸漸成為海上作戰主力,早在國民政府時代,已有人提出發展航母守疆衛國,然而當時中國國力疲弱,莫說建設航母,連建立一支像樣的海軍也無能為力。
中共建政初期,毛澤東提出建立強大海軍抵禦外侮,重點放在近海防衛,以發展潛艇為主,航母艦隊仍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不過「中國航母之父」、已故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70年代出任海軍副參謀長,已提出應考慮建造航母,希望國力充實後能夠夢想成真。他表示,中國發展航母,目的不是為了和美蘇競賽,主要是用於應付台海問題、南沙群島爭端以及維護海洋權益等任務,甚至說過「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2011年劉華清去世,無緣目睹遼寧艦服役之日,然而它所標誌的零的突破,無疑是中國海軍發展史重要一章。今次遼寧艦趁着香港回歸20周年來訪,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回歸前後,不少西方軍艦都有停靠香港,不過船員大多都是趁機度假,跟這次遼寧艦編隊訪港性質截然不同。按照解放軍的說法,航母編隊自上月底從青島啟航以來,一直在進行跨區機動訓練,途中停靠香港,實際仍然有任務在身。海軍副司令員航母編隊指揮員丁毅表示,希望透過交流活動和開放參觀,讓本港市民「了解海軍建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展示人民解放軍威武及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遼寧艦編隊今次訪港,無可否認有彰顯國家主權的一面,不過同時亦是一個軟銷國家形象的機會,讓普羅市民和年輕一代認識國家發展進步的一面。林鄭月娥認為艦隊訪港可以加強市民對國家的了解及認同,原因亦在於此。
平常心看中國海軍發展
反思理性國民身分認同
最近林太不止一次談到國民身分認同和國民教育問題,遼寧艦訪港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港人以平常心和理性態度,思考何謂理性的國民身分認同。對於遼寧艦訪港,不少市民頗感興趣,希望一睹風采,然而亦有人只着眼母艦噴出黑煙廢氣的一刻。香港是自由社會,人人有權表達意見,不過如何看待一件事,有時亦會反映了視野闊窄。港人重視環保,大冒黑煙難免煞風景,不過放眼世界的大型軍艦,凡是採用常規動力的,多少都會冒出黑煙,即使是先進如美國的瀕海戰鬥艦,也一樣試過在進出港口時冒出滾滾濃煙。當然,核動力軍艦不會有黑煙問題,但是環保人士對核動力的抗拒恐怕來得更大。
遼寧艦訪港的一個意義,應當是讓市民客觀認識近代中國海防歷史和海軍現代化發展,若有人一味趁機硬銷偏狹民族主義、鼓吹軍事擴張,固然應當駁斥,不過一味潑冷水、找着小污點無限放大,也不見得是理性態度,情形一如國民教育不應一味歌頌中國歷史偉大、宣揚民族主義,亦不應一味以今度古,專挑歷史衰敗醜陋一面放大撻伐。今年初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舉行下水儀式,外界相信中國目標是在2025年前擁有6個航母戰鬥群,包括兩艘核動力航母。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未來難免愈來愈多,然而隨着中國經濟崛起,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北京當局不僅需要確保海外僑民和投資安全,也要保障貿易航道暢通,不會受制於其他國家。當國家安全利益不再囿於近海範圍,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藍水海軍,不過是歷史大勢使然,沒有渲染的必要。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回首鴉片戰爭英艦來犯
遼寧艦訪港歷史意義大
遼寧艦前身是蘇聯的「瓦良格」號,1998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入後加以研究改造,2012年正式服役。遼寧艦作為中國第一艘實驗性質的航母,論作戰能力和技術,當然遠遠未如美國最頂尖的航母,可是這艘排水量約6萬噸的航母,卻承載了中國百年來的航母夢。19世紀西方列強趁晚清積弱,挾着船堅炮利入侵,同治時期發起洋務運動,建立了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可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不堪一擊覆沒,中國海防全無招架之力。踏入20世紀,戰鬥機和轟炸機出現,令到航空母艦漸漸成為海上作戰主力,早在國民政府時代,已有人提出發展航母守疆衛國,然而當時中國國力疲弱,莫說建設航母,連建立一支像樣的海軍也無能為力。
中共建政初期,毛澤東提出建立強大海軍抵禦外侮,重點放在近海防衛,以發展潛艇為主,航母艦隊仍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不過「中國航母之父」、已故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70年代出任海軍副參謀長,已提出應考慮建造航母,希望國力充實後能夠夢想成真。他表示,中國發展航母,目的不是為了和美蘇競賽,主要是用於應付台海問題、南沙群島爭端以及維護海洋權益等任務,甚至說過「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2011年劉華清去世,無緣目睹遼寧艦服役之日,然而它所標誌的零的突破,無疑是中國海軍發展史重要一章。今次遼寧艦趁着香港回歸20周年來訪,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回歸前後,不少西方軍艦都有停靠香港,不過船員大多都是趁機度假,跟這次遼寧艦編隊訪港性質截然不同。按照解放軍的說法,航母編隊自上月底從青島啟航以來,一直在進行跨區機動訓練,途中停靠香港,實際仍然有任務在身。海軍副司令員航母編隊指揮員丁毅表示,希望透過交流活動和開放參觀,讓本港市民「了解海軍建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展示人民解放軍威武及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遼寧艦編隊今次訪港,無可否認有彰顯國家主權的一面,不過同時亦是一個軟銷國家形象的機會,讓普羅市民和年輕一代認識國家發展進步的一面。林鄭月娥認為艦隊訪港可以加強市民對國家的了解及認同,原因亦在於此。
平常心看中國海軍發展
反思理性國民身分認同
最近林太不止一次談到國民身分認同和國民教育問題,遼寧艦訪港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港人以平常心和理性態度,思考何謂理性的國民身分認同。對於遼寧艦訪港,不少市民頗感興趣,希望一睹風采,然而亦有人只着眼母艦噴出黑煙廢氣的一刻。香港是自由社會,人人有權表達意見,不過如何看待一件事,有時亦會反映了視野闊窄。港人重視環保,大冒黑煙難免煞風景,不過放眼世界的大型軍艦,凡是採用常規動力的,多少都會冒出黑煙,即使是先進如美國的瀕海戰鬥艦,也一樣試過在進出港口時冒出滾滾濃煙。當然,核動力軍艦不會有黑煙問題,但是環保人士對核動力的抗拒恐怕來得更大。
遼寧艦訪港的一個意義,應當是讓市民客觀認識近代中國海防歷史和海軍現代化發展,若有人一味趁機硬銷偏狹民族主義、鼓吹軍事擴張,固然應當駁斥,不過一味潑冷水、找着小污點無限放大,也不見得是理性態度,情形一如國民教育不應一味歌頌中國歷史偉大、宣揚民族主義,亦不應一味以今度古,專挑歷史衰敗醜陋一面放大撻伐。今年初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舉行下水儀式,外界相信中國目標是在2025年前擁有6個航母戰鬥群,包括兩艘核動力航母。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未來難免愈來愈多,然而隨着中國經濟崛起,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北京當局不僅需要確保海外僑民和投資安全,也要保障貿易航道暢通,不會受制於其他國家。當國家安全利益不再囿於近海範圍,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藍水海軍,不過是歷史大勢使然,沒有渲染的必要。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