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林鄭月娥似乎對「特首選舉」期間的「CY 2.0」稱號耿耿於懷,上任後努力撕掉這張標籤。
第一次的立法會答問,站在立法會主席台的一旁,不像梁振英站在主席台前面,已是明顯的政治信號。即使不能和立法會如膠似漆,至少不想四面樹敵。
林鄭說積極考慮重新開放「公民廣場」,至少表明,林鄭無意「梁規林鄭隨」。
梁振英關掉「公民廣場」,成為特區政府與民為敵、政治鬥爭的重要象徵。
今天林鄭月娥說考慮重開「公民廣場」,無疑是不認同上屆政府對民情的研判,撥亂反正。
當然,重開「公民廣場」,不等於政府打壓異見者的力度會放鬆。
習近平訪港期間,全港如臨大敵,示威人士被警察嚴防死守,吳文遠被暴力扣押,似乎延續了上屆政府對政治異見人士視為「暴徒搞事分子」的思維。
對林鄭不用過於悲觀,至少她不像梁振英般好勇鬥狠;但也不能太樂觀,因為有很多「紅線」,她是無能為力踰越。
譬如銅鑼灣書店事件,譬如23條立法,譬如警權是否過大,她都不可能超越「紅線」。她和梁振英唯一的分別,可能只是表達手法較友善而不是咄咄逼人。
非建制派面對這個不太像「CY 2.0」的林鄭,不妨採用逐次買單計算的策略。
就像建制派也不願做「自動畀票機」,除了涉及中央底線,其餘民生政策,「鋪鋪清鋪鋪計」。非建制派也可以仿效,例如撥款50億元改善教育,可以支持;例如要重開「公民廣場」,可以支持。林鄭出席立法會,不妨起立相迎。
但去到「一地兩檢」、去到23條立法、去到警權問題、去到8.31問題,若有不妥,照樣批評抗議。
不必擔心今天為了林鄭的新政「拍手掌」,明天便不能「舉拳頭」批評。
就當暫時和林鄭簽下一紙停火協議;如有風吹草動,再開火還擊不遲。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曾志豪]
第一次的立法會答問,站在立法會主席台的一旁,不像梁振英站在主席台前面,已是明顯的政治信號。即使不能和立法會如膠似漆,至少不想四面樹敵。
林鄭說積極考慮重新開放「公民廣場」,至少表明,林鄭無意「梁規林鄭隨」。
梁振英關掉「公民廣場」,成為特區政府與民為敵、政治鬥爭的重要象徵。
今天林鄭月娥說考慮重開「公民廣場」,無疑是不認同上屆政府對民情的研判,撥亂反正。
當然,重開「公民廣場」,不等於政府打壓異見者的力度會放鬆。
習近平訪港期間,全港如臨大敵,示威人士被警察嚴防死守,吳文遠被暴力扣押,似乎延續了上屆政府對政治異見人士視為「暴徒搞事分子」的思維。
對林鄭不用過於悲觀,至少她不像梁振英般好勇鬥狠;但也不能太樂觀,因為有很多「紅線」,她是無能為力踰越。
譬如銅鑼灣書店事件,譬如23條立法,譬如警權是否過大,她都不可能超越「紅線」。她和梁振英唯一的分別,可能只是表達手法較友善而不是咄咄逼人。
非建制派面對這個不太像「CY 2.0」的林鄭,不妨採用逐次買單計算的策略。
就像建制派也不願做「自動畀票機」,除了涉及中央底線,其餘民生政策,「鋪鋪清鋪鋪計」。非建制派也可以仿效,例如撥款50億元改善教育,可以支持;例如要重開「公民廣場」,可以支持。林鄭出席立法會,不妨起立相迎。
但去到「一地兩檢」、去到23條立法、去到警權問題、去到8.31問題,若有不妥,照樣批評抗議。
不必擔心今天為了林鄭的新政「拍手掌」,明天便不能「舉拳頭」批評。
就當暫時和林鄭簽下一紙停火協議;如有風吹草動,再開火還擊不遲。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曾志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