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參加一個由泰國旅遊局贊助、香港旅行社東主協會組織的泰北清邁清萊考察團,行程中一天到了接近泰緬邊境、一個由雲南過去的中國人在40年前建立的茶園參觀。
在接近中午氣溫差不多40度的天氣下到達茶園下車,大伙兒都在欣賞美麗的風景時,我留意到一輛小貨車的開篷車斗上坐了大概10個準備出發工作的採茶姑娘。走近她們為她們拍照,看見我舉起相機時,那10名準備在烈日下工作、全身都被布包着只露出眼睛和口鼻的女孩,向我展示出燦爛的微笑,當中一個還向我豎起兩指,展示勝利的手勢。
泰北人較窮 但遠比港人快樂
旅遊對於我來說從來不是單純的觀光或享受美食。每次旅遊,都是觀察與反思的過程。
從這些笑容燦爛的採茶姑娘中,我可以想像,她們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貧窮;但她們並沒有展示出不快樂的樣子,相反從她們的臉上我看到的是歡樂。
泰國官方數字顯示,泰國的貧窮人口佔全國人口大約10%。無論世界銀行或泰國官方都承認,貧窮在泰國是一個農村的現象,換句話說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泰北以農業為主,也許便是泰國比較貧窮的地方。在清萊夜市一件質料不錯的襯衣才賣100泰銖,折合港幣20多元。我以為那麼便宜是因為那是貧窮農村地方的夜市;但到了清邁,售賣本地貨品的大百貨商場,同樣質料不錯的衣服,也是清萊夜市的價錢。
就貧窮問題,我與同行的朋友簡單地討論過。我們都同意雖然泰北的人比香港的人貧窮,生活條件也不如香港,但他們遠比香港人活得快樂。
什麼叫貧窮?對於大多數國家負責管治的官僚來說,貧窮便是一條動態而機械的線。以泰國為例,泰國的貧窮人口,由2014年佔人口10.5%下跌到2015年7.2%,但在2016又上升到10.9%。而屬農業為主的泰北地區,泰國官方的數字顯示貧窮人口一直保持在18%以上。
動態而機械的貧窮線
一個國家貧困人口的下跌與上升,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所定的貧窮線在什麼水平和這水平的變動有密切關係。
在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令超過7億中國人脫貧。中國的貧困人口,在短短30年間從佔超過人口六成,下降到不足人口的6%,那是舉世公認了不起的成就。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11月2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提出將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要求逐級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責任「精準扶貧」,亦即要針對特別貧困地區、貧困縣採取措施,目標是要到2020年時,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要全國貧困縣「全部摘帽」。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不再有貧困人口、不再有貧困縣。這也是習主席所說,到2020年時全國尚餘70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能出現有人掉隊」。
在針對和處理解決貧窮問題上,差不多所有國家都會採用貧窮線,亦即一條收入標準的線,以決定這個國家中哪一些收入水平在這條線下的人會被界定為貧窮人口。這樣的貧窮線是機械化同時也是動態的。
世界銀行規定的貧窮線為每人每日可動用收入不超過1.9美元,或每月不足60美元。在大學生月收入才折合3000多港元的泰國,2015年的貧窮線數字是每月2644泰銖,或折合不足650港元。而在中國,貧窮線是將年人均收入低於2300人民幣定為農村扶貧標準。以此標準目前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7000萬。
「扶貧」與「脫貧」是不同概念
在習近平主席於2015年11月的講話後,在過去一年多中央電視台晚上《新聞聯播》中,不時可以看到報道不同貧困地區地方政府如何努力採取扶貧措施,以達到習主席要求逐級立下「軍令狀」務使當地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能出現有人掉隊」的硬目標。
其實,「扶貧」與「脫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扶貧」是向貧困人口提供支援,扶助他們,解決或紓緩他們因為貧困而在生活、教育、醫療或其他方面所遇到的困難。「扶貧」當然也包含了協助貧困地區經濟、改善貧困地區人口就業與收入水平的具體措施。
「脫貧」是實施「扶貧」措施後可能達到的客觀結果。從官僚的角度來看,「脫貧」更是要達到的主觀目標,也就是通過「扶貧」措施把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從低於國家所定貧窮線標準之下,拉動提高到國家所定的貧窮線標準之上。
「脫貧」或意味摧毁世代傳承生活方式
官僚要機械化地達到指定的「脫貧」目標,社會便得付上代價。記得17年前,一個在廣東省公安廳的朋友,帶我到粵北連南瑤族自治縣,考察一些扶貧措施。連南瑤族自治縣是山區,很多瑤族居民世世代代都住在深山,過着從現代人眼光來看是比較原始而肯定是貧困的生活。
當時與一些當地官員談,他們就是嘆息地說深山裏的瑤族人世世代代如此,很難說服他們從深山遷出,改變他們那種貧困的生活方式。當時我是這樣想:我們現代人感覺他們落後貧窮,但他們可能並不這樣想。
即使到今天,我仍會被很多人認為是「阿Q精神」地對人說:我們是否活得富裕,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於這些隱藏在深山、習主席說要找出來使他們「不能掉隊」的「脫貧」對象來說,我們現代人說的「貧窮」也許便是這些人的生活方式。
當現代人眼中的「貧窮」是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要這些人「脫貧」便可能意味着徹底地改變這些人幾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
對一些世世代代都住在深山的人來說,他們生活的習慣模式若不改變,便永遠不可能在經濟上創造足夠的收入,脫離官僚定下的貧窮線標準。硬把他們的經濟收入往上拉到貧窮線標準之上,便意味着需要摧毁他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
需要的是扶助 而非完成「硬指標」
2015年底在中國開始這場被稱為「全面脫貧」的「攻堅戰」中,不時在中央電視台可以看到的便是地方官員如何「精準扶貧」,在貧困山區下建設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房屋,把深山中貧困人口逐戶找出及安排遷出,安置在所建的美麗新房中,再為他們提供高於貧窮線收入的工作,讓他們脫貧,讓官僚完成「脫貧硬指標」。
其實「全面脫貧」並不是一個科學的口號。這世界沒有國家可以說他們國家中一個貧困人口也沒有。貧困是相對的,也是動態的,隨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發達與收縮衰落而不斷變化;加上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所定不同的貧窮線,也使任何國家的貧困人口有上有落,而不會完全消失。
在任何國家,永遠會有一些人,因他們不願改變他們的傳統或生活方式,令他們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經濟收入永遠不可能達到國家貧困線上的標準。對於這些人,我們需要的是扶助,而不是為了要讓他們脫貧,完成「脫貧硬指標」,而改變他們不願改變的生活方式。
17年前,在連南瑤族自治縣,一些山上的瑤族人,被連根拔起遷到山下。一個在小鎮的小橋上穿著瑤族服飾沒事幹的老翁在他的三輪車旁歇着,我舉起相機為他拍照,他以很熟習的反應,要我給他兩元。
在泰國清萊烈日下,坐在開篷車斗、準備出發開始工作的10個全身包着只露出兩眼與口鼻的採茶女孩,面對我的照相機,展示出的燦爛微笑背後是她們願意保存的傳統和具尊嚴的生活方式。
作者是執業律師
[陳莊勤]
在接近中午氣溫差不多40度的天氣下到達茶園下車,大伙兒都在欣賞美麗的風景時,我留意到一輛小貨車的開篷車斗上坐了大概10個準備出發工作的採茶姑娘。走近她們為她們拍照,看見我舉起相機時,那10名準備在烈日下工作、全身都被布包着只露出眼睛和口鼻的女孩,向我展示出燦爛的微笑,當中一個還向我豎起兩指,展示勝利的手勢。
泰北人較窮 但遠比港人快樂
旅遊對於我來說從來不是單純的觀光或享受美食。每次旅遊,都是觀察與反思的過程。
從這些笑容燦爛的採茶姑娘中,我可以想像,她們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貧窮;但她們並沒有展示出不快樂的樣子,相反從她們的臉上我看到的是歡樂。
泰國官方數字顯示,泰國的貧窮人口佔全國人口大約10%。無論世界銀行或泰國官方都承認,貧窮在泰國是一個農村的現象,換句話說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泰北以農業為主,也許便是泰國比較貧窮的地方。在清萊夜市一件質料不錯的襯衣才賣100泰銖,折合港幣20多元。我以為那麼便宜是因為那是貧窮農村地方的夜市;但到了清邁,售賣本地貨品的大百貨商場,同樣質料不錯的衣服,也是清萊夜市的價錢。
就貧窮問題,我與同行的朋友簡單地討論過。我們都同意雖然泰北的人比香港的人貧窮,生活條件也不如香港,但他們遠比香港人活得快樂。
什麼叫貧窮?對於大多數國家負責管治的官僚來說,貧窮便是一條動態而機械的線。以泰國為例,泰國的貧窮人口,由2014年佔人口10.5%下跌到2015年7.2%,但在2016又上升到10.9%。而屬農業為主的泰北地區,泰國官方的數字顯示貧窮人口一直保持在18%以上。
動態而機械的貧窮線
一個國家貧困人口的下跌與上升,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所定的貧窮線在什麼水平和這水平的變動有密切關係。
在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令超過7億中國人脫貧。中國的貧困人口,在短短30年間從佔超過人口六成,下降到不足人口的6%,那是舉世公認了不起的成就。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11月2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提出將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要求逐級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責任「精準扶貧」,亦即要針對特別貧困地區、貧困縣採取措施,目標是要到2020年時,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要全國貧困縣「全部摘帽」。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不再有貧困人口、不再有貧困縣。這也是習主席所說,到2020年時全國尚餘70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能出現有人掉隊」。
在針對和處理解決貧窮問題上,差不多所有國家都會採用貧窮線,亦即一條收入標準的線,以決定這個國家中哪一些收入水平在這條線下的人會被界定為貧窮人口。這樣的貧窮線是機械化同時也是動態的。
世界銀行規定的貧窮線為每人每日可動用收入不超過1.9美元,或每月不足60美元。在大學生月收入才折合3000多港元的泰國,2015年的貧窮線數字是每月2644泰銖,或折合不足650港元。而在中國,貧窮線是將年人均收入低於2300人民幣定為農村扶貧標準。以此標準目前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7000萬。
「扶貧」與「脫貧」是不同概念
在習近平主席於2015年11月的講話後,在過去一年多中央電視台晚上《新聞聯播》中,不時可以看到報道不同貧困地區地方政府如何努力採取扶貧措施,以達到習主席要求逐級立下「軍令狀」務使當地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能出現有人掉隊」的硬目標。
其實,「扶貧」與「脫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扶貧」是向貧困人口提供支援,扶助他們,解決或紓緩他們因為貧困而在生活、教育、醫療或其他方面所遇到的困難。「扶貧」當然也包含了協助貧困地區經濟、改善貧困地區人口就業與收入水平的具體措施。
「脫貧」是實施「扶貧」措施後可能達到的客觀結果。從官僚的角度來看,「脫貧」更是要達到的主觀目標,也就是通過「扶貧」措施把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從低於國家所定貧窮線標準之下,拉動提高到國家所定的貧窮線標準之上。
「脫貧」或意味摧毁世代傳承生活方式
官僚要機械化地達到指定的「脫貧」目標,社會便得付上代價。記得17年前,一個在廣東省公安廳的朋友,帶我到粵北連南瑤族自治縣,考察一些扶貧措施。連南瑤族自治縣是山區,很多瑤族居民世世代代都住在深山,過着從現代人眼光來看是比較原始而肯定是貧困的生活。
當時與一些當地官員談,他們就是嘆息地說深山裏的瑤族人世世代代如此,很難說服他們從深山遷出,改變他們那種貧困的生活方式。當時我是這樣想:我們現代人感覺他們落後貧窮,但他們可能並不這樣想。
即使到今天,我仍會被很多人認為是「阿Q精神」地對人說:我們是否活得富裕,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於這些隱藏在深山、習主席說要找出來使他們「不能掉隊」的「脫貧」對象來說,我們現代人說的「貧窮」也許便是這些人的生活方式。
當現代人眼中的「貧窮」是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要這些人「脫貧」便可能意味着徹底地改變這些人幾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
對一些世世代代都住在深山的人來說,他們生活的習慣模式若不改變,便永遠不可能在經濟上創造足夠的收入,脫離官僚定下的貧窮線標準。硬把他們的經濟收入往上拉到貧窮線標準之上,便意味着需要摧毁他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
需要的是扶助 而非完成「硬指標」
2015年底在中國開始這場被稱為「全面脫貧」的「攻堅戰」中,不時在中央電視台可以看到的便是地方官員如何「精準扶貧」,在貧困山區下建設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房屋,把深山中貧困人口逐戶找出及安排遷出,安置在所建的美麗新房中,再為他們提供高於貧窮線收入的工作,讓他們脫貧,讓官僚完成「脫貧硬指標」。
其實「全面脫貧」並不是一個科學的口號。這世界沒有國家可以說他們國家中一個貧困人口也沒有。貧困是相對的,也是動態的,隨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發達與收縮衰落而不斷變化;加上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所定不同的貧窮線,也使任何國家的貧困人口有上有落,而不會完全消失。
在任何國家,永遠會有一些人,因他們不願改變他們的傳統或生活方式,令他們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經濟收入永遠不可能達到國家貧困線上的標準。對於這些人,我們需要的是扶助,而不是為了要讓他們脫貧,完成「脫貧硬指標」,而改變他們不願改變的生活方式。
17年前,在連南瑤族自治縣,一些山上的瑤族人,被連根拔起遷到山下。一個在小鎮的小橋上穿著瑤族服飾沒事幹的老翁在他的三輪車旁歇着,我舉起相機為他拍照,他以很熟習的反應,要我給他兩元。
在泰國清萊烈日下,坐在開篷車斗、準備出發開始工作的10個全身包着只露出兩眼與口鼻的採茶女孩,面對我的照相機,展示出的燦爛微笑背後是她們願意保存的傳統和具尊嚴的生活方式。
作者是執業律師
[陳莊勤]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