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世敏﹕香港學生需要怎樣的課程準備未來?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6日 06:35
2017年07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課程發展議會在教育局網頁發表了《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英文版初稿(以下簡稱「指引」),共12分冊。這是繼香港2000年揭開教育改革序幕、2009年推行新高中學制之後,首份由初中至高中整個中學教育的課程指引。
從千禧年教育改革至今,前後相距16年多。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究竟指引建議的香港中學課程能否追上時代的改變,有助學生準備未來?指引對於作為課程學習者的學生和課程推行者的校長、教師有何影響?本文將從4方面評論:
方向定位:太多方向變失去方向
教育必須促進學生準備未來,課程發展不能沒有方向。指引的基本問題不是沒有方向,而是太多方向,彷彿所有方向都同樣重要。指引羅列了許多課程發展重要項目,名稱不一,例如:7個學習宗旨、6個焦點、4個關鍵項目、8個主要重新修訂重點等。部分概念層次重疊,項目之間的內在聯繫及連貫較鬆散。
這與指引所強調課程「持續更新」不無關係。指引保留了2000年教育改革大部分舊有項目,微調其中小部分,然後加上一些近期的指定更新項目。由於課程發展項目總數大增,整體方向定位及項目主次顯得模糊。究竟這是「延續發展」還是「持續發展」?所謂「更新」是項目增減抑或深層變革?指引並未清楚闡釋。
面對21世紀各種挑戰,我們需要的是有遠見、有策略的課程發展架構,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未來、預想各種發展可能、了解學習的切身關係及應用目的。香港作為科技年代國際城市的中國特區,如何培養學生的全球素養、國家公民意識、科學及人文精神,這是課程規劃必須嚴謹、細緻而專業地回應的課題。指引在這方面的初步回應仍只限於一些較零散和籠統的建議。
問題對策:提出問題卻未提供對策
課程的有效規劃,必須針對現實環境中各種問題和困難,確保有關建議能順利落實在學校最前線,讓教師有信心、有能量教學,學生有興趣、有實效學習。指引勾畫了課程發展一系列要面對的問題,例如:過度重視成績及考試壓力、師生負荷過重及學習空間不足等。可惜傾向於平鋪直敘,未有深入剖析原因、提出具體對策。因此,指引內各項課程建議的預期目標能否實現,頗成疑問。


指引花了不少篇幅論述2001年以來重大環境改變以及國際教育趨勢,論證「學會學習」仍是課程發展的未來路向(the way forward)。然而,現行教育制度應如何進行相應調整或改革、連結各項課程建議,讓學生真正能學會學習,例如如何優化新高中學制及各種配套政策措施,才更有系統、更有效照顧能力稍遜和多元興趣的學生,指引並未提出可以作為出路(the way out)的方案。
無可否認,香港教育在過去一段時期,贏取了不少國際矚目的成就,這是學界共同努力得來不易的成果。早前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公布2015年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報告,揭示了香港學生科學素養整體呈下降趨勢,學習自我效能感及生活滿意度低落,考試焦慮則高於國際水平;另一方面,多項本地研究發現中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這些危險警號都與課程有關,我們必須及時對症下藥。
教學內容:規限愈緊導致規劃愈難
教學內容是學生每日必須面對的學習挑戰。無論喜歡與否、覺得相關或實用與否,學生都得按照課程學習。課程指引的主要目的是協助校長、教師,根據學生的背景、能力和興趣,調適教學內容、策略及進度,進行校本課程規劃。但目的能否達到,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指引的設計。指定課程規限愈細愈緊,校本課程規劃則愈窄愈難,校長、教師只能在極有限的範圍內調適課程,很難有足夠彈性對應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
問題根源在於指引過分重視分科知識,對於跨學科綜合學習、共通能力、態度價值等學習範疇關注不足,造成學科知識過多過闊過深,令學生疲於應接。另一個危機是企圖將社會要解決的問題統統「教育化」,希望透過學校新課程解決社會新問題。研究證明硬銷硬推一些特別課程,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比如精神健康、法治意識、國家情懷的培養,透過隱蔽課程的學習經歷與情意教育,比透過正規課程的知識灌輸及大道理講授通常來得更自然、深刻和持久。
學習時間:時間盡用反而時間不足
2000年教改其中一個口號是「拆牆鬆綁」,為學生及教師創造空間,讓學生擴闊學習經歷、實現全人發展。可惜事與願違,學習空間不但沒有擴闊,反而愈來愈狹窄。校長和教師面對課程指引各科時數規定,感到非常頭痛的困難正是課時不足,許多科目被迫互相爭奪上課時間甚至課後補課,教師學生均身受其害。學界曾就各科學習時數的計算多次提出不同意見,但指引最終仍「維持原判」。
學習時間盡用反致學習時間不足,這是指引課程規定過細及教學內容過多的結果。學習時間不夠,何來空間讓學生擴闊經歷、反思學習、休息遊戲說笑、建立師生關係、提升身心社靈健康?愈高年級,學習空間愈萎縮,學校愈難找到剩餘時間發展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校本特色課程。整體學習過程不斷被分割和碎片化,「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很容易淪為「只為讀書」(all for studying),難怪學生將學習視作苦差,甚至中途「跳船」退學。
總括而言,指引的主要局限在於從課程政策制訂者而非課程學習者及課程推行者的角度出發,着重統一課程規定多於校本課程落實及學生課程學習,看似提供了一些可以讓學校自由考慮的選項,卻實際沒有根本處理政策制訂者必先解決的問題。相比於16年前教育改革的課程文件,這份新指引加多了教師教學內容,卻進一步縮減了學生學習空間。
我們不禁要問:香港中學課程的未來應往哪一個方向?怎樣才可以從過去的餘暉走向未來的曙光?
其實,我們最迫切需要的,並不是操作手冊式的課程指引,而是能夠為學生指引未來的長遠課程發展規劃。
香港學生需要怎樣的課程準備他們的未來?
期待這12冊的指引初稿不久正式定稿時,能給我們清晰的方向和切實可行的發展方案。
(香港中學校長會評論《中學教育課程指引》系列一)
作者是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兼課程檢討及發展小組召集人
[何世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