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醫生人手不足 非草率大意藉口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5日 06:35
2017年07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聯合醫院開漏藥給病人鄧桂思,導致她急性肝衰竭兩度換肝,醫管局發表調查報告交代事故成因,專家小組認為涉事兩名醫生「警覺度不足」,代表局方向公眾道歉,惟報告並未提及會否懲處涉事醫生,又認為事故不涉隱瞞掩飾,只是「溝通不足」。報告予人的觀感是給醫生失職犯錯開脫,多於追究責任;市民也不會接受以「醫生人手不足」作為所有醫療失誤的「百搭」理由。兩名涉事醫生明顯有專業失德之嫌,醫管局若不追究責任,實難服眾。此外,當局亦應認真檢討前線醫生是否存在草率大意的文化,未有將病人安全與風險放在第一位。


開漏藥報告只查成因

未追究涉事醫生責任

調查報告指出,涉事兩名腎科醫生肯定知悉病人鄧桂思是乙肝病毒帶菌者,因為他們的電腦都曾彈出提示畫面,兩人填寫的診症醫療紀錄也有寫上乙肝病歷,况且他們處理同類病人均有處方抗病毒藥物。換言之,今次事故無關電腦系統疏漏,兩人並非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亦非不知道鄧桂思有乙肝紀錄,而是開藥嚴重疏忽。負責報告的陳德茂教授亦承認,醫生為病人診症,對病人的責任最重,電腦提示系統只是輔助。兩名涉事醫生對於鄧桂思肝衰竭,明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專責小組表示,涉事兩名醫生在兩次門診都花了大約12分鐘,與平時內科醫生用於個別病人時間相若,診治時間並非特別短,足證「趕時間」並非失誤關鍵。專責小組認為,今次事故「最主要原因」是醫生警覺性不足,惟報告同時又稱,前線醫生由於工作繁忙,可能養成了機械化習慣,但求盡快完成每名病人診症過程,導致警覺性減低,未有充分考慮病人臨牀情况,建議醫管局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前線醫生存在草率大意文化,影響了警覺性,必須正視,然而將情况歸咎於人手不足,難免令人覺得是幫醫生失職犯錯找藉口。


本地醫生人手短缺是不爭事實。政府早前發表的醫護人力研究報告估計,2030年全港醫生短缺逾千人,只有一些抱着保護主義心態的醫生業界代表,才會揚言人手短缺問題被「誇大」,反對引入更多外地醫生。然而醫生最基本的責任,是給病人處方適當藥物,不能以工作繁重作為草率大意的藉口。草率馬虎是心態問題,與工作量並無必然因果關係,將草率大意文化歸咎於人手不足,潛台詞猶如在說除非能夠解決人手問題,否則這種文化的存在也是理所當然和難以扭轉。普羅市民都不會接受這種「馬虎有理」的觀點。醫管局必須處理醫生不足問題,可是要扭轉草率大意文化,還須從匡正心態着手。陳德茂表示,院方需要加強醫護人員的教育培訓,「將病人安全與風險放在首位」,才是真正關鍵所在。


溝通不足否認隱瞞

難洗醫醫相衛質疑

涉及「開漏藥」的兩名醫生,目前仍在聯合醫院上班,到底醫管局會否轉交醫委會跟進,處分兩名涉事醫生,迄今仍不清楚。專責小組僅稱,醫管局有「人事機制」處理,又強調委員會的職責,只是分析今次事故的成因並提出建議,評定員工表現「另有機制」。醫生工作是為病人提供專業服務,懲處機制是為了確保服務質素。小組成員聲言,醫管局成立專責小組調查今次事故成因,是要顯示「高透明度」、「對公眾有問責精神」,既然小組認為涉事兩名醫生處方藥物「警覺度不足」,醫管局和聯合醫院就有責任盡快將個案轉交醫委會跟進,研究有否涉及專業失德,否則公眾只會覺得醫管局是在包庇涉事醫生,「醫醫相衛」,全無問責精神可言。


4月初鄧桂思急性肝衰竭入院,聯合和瑪麗醫院的主診醫生很快已知悉開漏藥,惟聯合醫院行政總監直到4月20日才知道事件,翌日通報醫管局,比起內科部門主管知悉事件,遲了超過兩星期;瑪麗醫生發現開漏藥後,亦未盡早聯絡聯合醫院,又或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通報事故。可是調查報告認為,看不到任何證據有人想隱瞞或掩飾,問題只是醫院內部「溝通不足」,以及「員工對醫療事故的敏感度不足」,意即所有延誤純屬「陰差陽錯」。資深醫生對於什麼是醫療事故,應有充足專業能力判斷,敏感度不足之說,實在有欠說服力。


專責小組提出8項建議,希望改善醫管局與各醫院的通報機制,包括釐清重要風險事件定義等,然而並未對症下藥,針對延誤通報制訂罰則。醫管局一直辯稱,通報機制精神是鼓勵分享經驗教訓,目標是「向前看」而非追究責任,引入處罰流於消極,云云。不過專責小組成員承認,過去10年有不少醫療事故並未按規定在24小時內向管理層通報,原因包括前線同事擔心通報事故會引來法律後果。不設懲處機制,形同縱容逃避責任的僥倖心理。醫管局必須保證通報機制並非形同虛設,引入延誤通報罰則有其必要。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