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印尼橫跨30多年的禁止幾乎一切含有華文華語的媒介,包括書刊雜誌、電視電影電台、教學講課等,當然為舉世中華文化圈不齒。但如此的可謂嘗試滅絕一個族群的語文的做法,也還是有其更廣泛的時代背景,那便是當年東西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所謂冷戰的又一環節了。印尼受美國等西方國家培訓多年的軍方口口聲聲稱1965年的(失敗)政變是印尼共產黨煽動一些中級軍官裏應外合所搞起來的,所以之後上台掌權的軍方便也要竭力杜絕印共在印尼的影響力了。須知,之前的印共起碼在組織能力上還是很了不起,據說除了中共與蘇共外,世上的共產黨裏就數它的黨員人數最多。而當時印尼當局認為印共與中共「走得很密」,而華裔的印共黨員與同情者們以及左傾思想者也很多,所以當局為求杜絕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印尼傳播,以及防止共產主義者之間的秘密信息傳送,其中一個最為嚴厲的手段便是上述的禁止華文華語。從當權者角度來看,這是一件關係到國家體制生死存亡的大事。
然而印尼的這種語文禁止,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極為「細緻」的。當局所禁止的,也止於華語華文的使用,而嚴格上來說不涉及其他形式的中華文化的自由傳播。華人各種傳統文化(在印尼華人的籍貫結構現實下,多為華南文化)仍然得以自由實踐與傳承。舉凡依照華人傳統儀式的生死婚娶、節日慶典等,還是得以「大方」地進行,只是不能公開地用上華文。在宗教方面,印尼當年的寬容也還是極為著名的。這是世界上穆斯林信徒最多的國家,也佔了人口中的九成,但卻是一個沒有獨尊一個宗教為國教或官方宗教的國家。其立國原則中只要求國民信仰「上蒼」,而沒有規定是哪一位「上蒼」。印尼政府的政策是承認國民可信仰好幾個主要的宗教,其中也包括華人傳統的佛教(在印尼好像也不止華人信)與儒教等,皆可自由傳教。
印尼寬容對待宗教
一些對印尼有刻板印象、認為印尼是個純粹伊斯蘭國家的朋友,如果到了峇里島,可能也會吃驚不已,因為當地大多數人可是會毫不客氣地大方展示自己的印度教信仰。在印尼人口最多的爪哇島中部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浮羅浮圖(Borobudur)塔群其實是個佛教的遺蹟。年前我去參觀時,赫然就看到有包裹着穆斯林頭巾的婦女遊客大方地站在小型佛塔旁拍照;也有一些應是古蹟研究員的穆斯林婦女在小心地描繪着一些浮雕或做着一些應該是防地震的測量。典型的印尼土著名字(包括華人當年不准取用中文名而必須採用的印尼名),包括蘇卡諾、蘇哈托等,也帶着明顯的印度教名的影子。在印尼一個典型的家庭裏,夫妻家人等信仰不同的宗教而仍然得以某方在不被迫改教的情况下大家和睦相處是個極為平常的事情。所有這些印尼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寬容,即便是對於來自也算多元文化共存的沙巴的我,也還是極為新鮮。其中一名曾親身體驗過當年印尼的不同信仰和平共處的外國人,即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他在母親改嫁一名印尼繼父後在當地度過童年的一段往事,至今仍津津樂道。
但印尼的這種宗教自由固然令世人稱頌,但也還是有其負面的。數以億計的穆斯林人口,不幸地也成為極端、狂熱或原教旨主義滋生的溫牀。印尼的穆斯林多為遜尼派,也就是世界穆斯林裏的大多數派,為沙特阿拉伯等大多數穆斯林國家所「認可」。這些因為生產石油而富有的穆斯林國家,也就在「天下同教派者皆兄弟也」的原則下,不但大力資助伊斯蘭教在印尼以及其他穆斯林為主的國家的拓展,同時也派出大量傳教士到印尼等去宣教。這些傳教士應該大多也還是愛好和平的,但也有一部分是鼓吹極為極端的教義,甚至向信徒宣導暴力恐怖主義等。而具有如此狂熱思維的信徒不但繼續在印尼做出類似的宣導,也走到如馬來西亞般的同樣也是穆斯林佔大多數的鄰國去「傳教」,起碼是傳彼等的原教旨的伊斯蘭教。在蘇哈托當權的軍政時代,軍事統治的淫威勉強還能把這股蠢蠢欲動的信仰力量壓下去,雖然這些極端思維也多多少少滲入原本堅守世俗社會的印尼官方,尤其是軍方的各級人員裏去。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從泰國開始也蔓延到印尼,印尼盾的匯率一落千丈。之前多年來靠着與蘇哈托家族官商勾結(尤其是已故的蘇哈托夫人,其名字也被外商暗地裏以諧音「尊稱」為「十巴仙夫人」,因為據說當年要在印尼做出大項的投資皆必須「孝敬」她10%的盈利;至於蘇哈托的子女更是肆無忌憚地「大吃特吃」)而獲得壟斷經營權的一些富商集團(也包括許多華人的),因為效率不彰,而且與當年印尼政府一樣欠外債過多,結果許多都落得瀕臨倒閉的苦境。印尼全國經濟面臨崩潰狀態,什麼「柏克萊黑手黨」(當年留美的經濟操盤手們)不是束手無策,而是許多也早已養尊處優,哪裏還顧得「出山」來重振經濟?無計可施下,蘇哈托被迫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幹事的銳利目光下「乖乖」簽字向當年也算財雄勢厚的國際組織借錢來應急。不久,蘇哈托也就下台了。
瓦希德結束排華
取代蘇哈托的哈比比是技術官僚出身的「幸運兒」,對於穩定印尼當時浮蕩的形勢也算有功,但在位不久即下台了。印尼國會選出外號「盲俠」(因其有視障)、是印尼最大穆斯林組織的首腦,但又具有華人血統而且態度中庸的瓦希德來當總統。瓦希德最大的功勞可謂促進印尼國民團結,尤其是結束了長達30幾年的排華政策,過後印尼憲法也廢除了分別華人與土著的區分,把所有印尼公民的權利都歸平等。之後上台的兩名總統,蘇卡諾的女兒梅加瓦蒂與另一名前軍頭蘇西洛,政績只能說平平無奇。
但就在這期間,印尼的暴力恐怖主義開始抬頭,在首都雅加達以及峇里島等都發生過慘重的爆炸案,而且這些恐怖分子都與周邊一些國家的「同僚」們看似「遙望相呼」,為本區域帶來一片巨大挑戰。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然而印尼的這種語文禁止,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極為「細緻」的。當局所禁止的,也止於華語華文的使用,而嚴格上來說不涉及其他形式的中華文化的自由傳播。華人各種傳統文化(在印尼華人的籍貫結構現實下,多為華南文化)仍然得以自由實踐與傳承。舉凡依照華人傳統儀式的生死婚娶、節日慶典等,還是得以「大方」地進行,只是不能公開地用上華文。在宗教方面,印尼當年的寬容也還是極為著名的。這是世界上穆斯林信徒最多的國家,也佔了人口中的九成,但卻是一個沒有獨尊一個宗教為國教或官方宗教的國家。其立國原則中只要求國民信仰「上蒼」,而沒有規定是哪一位「上蒼」。印尼政府的政策是承認國民可信仰好幾個主要的宗教,其中也包括華人傳統的佛教(在印尼好像也不止華人信)與儒教等,皆可自由傳教。
印尼寬容對待宗教
一些對印尼有刻板印象、認為印尼是個純粹伊斯蘭國家的朋友,如果到了峇里島,可能也會吃驚不已,因為當地大多數人可是會毫不客氣地大方展示自己的印度教信仰。在印尼人口最多的爪哇島中部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浮羅浮圖(Borobudur)塔群其實是個佛教的遺蹟。年前我去參觀時,赫然就看到有包裹着穆斯林頭巾的婦女遊客大方地站在小型佛塔旁拍照;也有一些應是古蹟研究員的穆斯林婦女在小心地描繪着一些浮雕或做着一些應該是防地震的測量。典型的印尼土著名字(包括華人當年不准取用中文名而必須採用的印尼名),包括蘇卡諾、蘇哈托等,也帶着明顯的印度教名的影子。在印尼一個典型的家庭裏,夫妻家人等信仰不同的宗教而仍然得以某方在不被迫改教的情况下大家和睦相處是個極為平常的事情。所有這些印尼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寬容,即便是對於來自也算多元文化共存的沙巴的我,也還是極為新鮮。其中一名曾親身體驗過當年印尼的不同信仰和平共處的外國人,即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他在母親改嫁一名印尼繼父後在當地度過童年的一段往事,至今仍津津樂道。
但印尼的這種宗教自由固然令世人稱頌,但也還是有其負面的。數以億計的穆斯林人口,不幸地也成為極端、狂熱或原教旨主義滋生的溫牀。印尼的穆斯林多為遜尼派,也就是世界穆斯林裏的大多數派,為沙特阿拉伯等大多數穆斯林國家所「認可」。這些因為生產石油而富有的穆斯林國家,也就在「天下同教派者皆兄弟也」的原則下,不但大力資助伊斯蘭教在印尼以及其他穆斯林為主的國家的拓展,同時也派出大量傳教士到印尼等去宣教。這些傳教士應該大多也還是愛好和平的,但也有一部分是鼓吹極為極端的教義,甚至向信徒宣導暴力恐怖主義等。而具有如此狂熱思維的信徒不但繼續在印尼做出類似的宣導,也走到如馬來西亞般的同樣也是穆斯林佔大多數的鄰國去「傳教」,起碼是傳彼等的原教旨的伊斯蘭教。在蘇哈托當權的軍政時代,軍事統治的淫威勉強還能把這股蠢蠢欲動的信仰力量壓下去,雖然這些極端思維也多多少少滲入原本堅守世俗社會的印尼官方,尤其是軍方的各級人員裏去。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從泰國開始也蔓延到印尼,印尼盾的匯率一落千丈。之前多年來靠着與蘇哈托家族官商勾結(尤其是已故的蘇哈托夫人,其名字也被外商暗地裏以諧音「尊稱」為「十巴仙夫人」,因為據說當年要在印尼做出大項的投資皆必須「孝敬」她10%的盈利;至於蘇哈托的子女更是肆無忌憚地「大吃特吃」)而獲得壟斷經營權的一些富商集團(也包括許多華人的),因為效率不彰,而且與當年印尼政府一樣欠外債過多,結果許多都落得瀕臨倒閉的苦境。印尼全國經濟面臨崩潰狀態,什麼「柏克萊黑手黨」(當年留美的經濟操盤手們)不是束手無策,而是許多也早已養尊處優,哪裏還顧得「出山」來重振經濟?無計可施下,蘇哈托被迫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幹事的銳利目光下「乖乖」簽字向當年也算財雄勢厚的國際組織借錢來應急。不久,蘇哈托也就下台了。
瓦希德結束排華
取代蘇哈托的哈比比是技術官僚出身的「幸運兒」,對於穩定印尼當時浮蕩的形勢也算有功,但在位不久即下台了。印尼國會選出外號「盲俠」(因其有視障)、是印尼最大穆斯林組織的首腦,但又具有華人血統而且態度中庸的瓦希德來當總統。瓦希德最大的功勞可謂促進印尼國民團結,尤其是結束了長達30幾年的排華政策,過後印尼憲法也廢除了分別華人與土著的區分,把所有印尼公民的權利都歸平等。之後上台的兩名總統,蘇卡諾的女兒梅加瓦蒂與另一名前軍頭蘇西洛,政績只能說平平無奇。
但就在這期間,印尼的暴力恐怖主義開始抬頭,在首都雅加達以及峇里島等都發生過慘重的爆炸案,而且這些恐怖分子都與周邊一些國家的「同僚」們看似「遙望相呼」,為本區域帶來一片巨大挑戰。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