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教育撥款邁首步 管治新風考驗多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4日 06:35
2017年07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力圖展示管治新風格,貫徹「與民共議」精神,本周公布的每年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方案,將是她首份交出的功課。林太今次倡議,事前與教育界有很多溝通,不少安排都是雙方共識,綜觀立法會議員初步反應也相當正面,設若各方能夠避免橫生枝節,讓立法會順利趕及本月休會前通過,無疑有助新政府取得一個較好的開局,並為未來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注入一支強心針,然而如何確保這種溝通合作方式能夠持之以恆,才是真正考驗所在。


林太標榜管治新風

重點在誠意非公關

林太就任特首後,在不同場合都銳意標榜「管治新風」,希望拉近與市民距離,證明「舊酒新瓶」一樣可以帶來改變。例如她提到,現時的取消強積金對冲方案,無論勞工界還是商界均有極大保留,兩面不討好,「難以理解」上屆政府為何仍要拍板通過,當局將重新聽取勞資雙方意見,明顯是要與梁振英政府劃清界線。林太表示,新一屆政府在施政方面要做到關懷、聆聽、行動,管治風格則要做到創新、互動、協作,說來動聽,關鍵是如何落實執行。過去數天,林太除了強調她和一眾司局長會定期落區,又表示正積極研究重開政府總部東翼前地的「公民廣場」,並希望日後多到立法會解釋政策和回答議員質詢。凡此種種,對於緩和近年政府與市民的緊張對立關係,都有一定助益。


樹立管治新風,重點不在於搞好政治公關包裝,而是在於溝通合作誠意。近日林太表示,香港社會出現撕裂兩極化,她會主動跟不同黨派建立溝通大門,設法將極端的看法「拉到中間」,變成較有商量和妥協的態度。今次增撥教育經常開支,可說是林太「與民共議」運作模式的重要試金石,能否有一個好開頭,關乎香港政治是否有希望重回共識協作的正軌。


過去數年行政立法關係惡劣,原因之一是政策制訂過程未夠公開透明,立法會常被蒙在鼓裏,直至收到當局提交政策文件,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回事,雙方缺乏溝通,自然難有良好合作。相比下,明天林太向立法會交代的增撥教育開支方案,是她與教育界不同持份者磋商3個多月得出的成果,參考了民主派及建制派不同黨派的意見,方案提出增加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的常額教席,以及提供自資專上院校學生資助等,都是教育界長期以來的訴求。


重構共識政治文化

教育撥款盼成開始

今次政府的倡議,在教育界有很大共識,如果立法會財委會能在本月內通過撥款,多項新措施就可以趕及在今年9月新學年落實執行,讓大批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受惠,不應節外生枝。林太希望立法會能以「歷史性的速度」通過今次撥款,觀乎立法會議員初步態度,無論是建制還是泛民議員對方案均表示歡迎,若能盡快玉成其事,對各方都有好處。


本年度財委會受拉布嚴重影響,議程大塞車,雖然休會在即,仍有多個項目未審批,包括東涌填海、中九龍幹線和3間醫院擴建等,財委會主席已要求加開會議處理,不少議員都關注,政府可能需要調整議程,讓財委會先處理教育撥款申請。過去數年行政立法機關對抗激烈,議程調動也成為了政治角力場,任何一方都不願輕言讓步,結果令到不少經濟民生事務遭到耽誤。隨着新政府上台,希望立法會和行政部門能相向而行,少鬥氣多合作。


香港需要重構共識政治文化。設若今次「與民共議」操作模式取得成功,未來當局應積極推廣。誠然,這種決策模式是否每次都能行之有效,還得看不同持份者是否願意妥協互諒,像今次增撥教育開支般容易凝聚共識的議題,其實並不多。新政府面對造地建屋、取消強積金對冲等棘手問題,林太要貫徹管治新風,做到互動協作,殊不容易,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政府和各界均應積極尋求溝通對話,重拾建立共識的能力。「與民共議」成功的前提,是各方都有尋求共識的意願,沒有這種政治文化,「與民共議」很難行得通。普羅市民都希望,今次教育撥款溝通合作,不是曇花一現的特例,而是代表政治文化的新開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