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聾協籌建幼園 收費存私人公司 麥海華任諮委主席 收款公司股東為協會顧問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3日 06:35
2017年07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審計報告揭露慈善團體監管問題仍未解決。本報收到10多名聾人投訴,指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聾人組織香港聾人協進會(聾協),2014年通過修改會章,由5名健聽人士擔任終身諮詢委員,其中包括民主黨紀委會副主席、支聯會常委麥海華,麥並出任諮委會主席。聾協同期又通過成立一社企開辦牟利國際幼稚園,並由聾協籌款最少130萬元啟動。惟本報發現,該幼稚園報名費等收入卻落入兩間由聾協財務顧問持有的私人公司,麥與相關人等對社企的營運和幼園的財務等關鍵問題亦未能解答清楚(見表)。
明報記者 張煒明 林浚源 李穎欣
本報獲得聾協2014年10月舉行的會員大會文件,顯示當日通過委任5名終身制當然委員(見另稿);另通過成立香港聾協社會服務處(下稱服務處),並將聾協全部社企連同相關撥款及職員轉移至服務處。大會亦通過開辦一所幼稚園,由服務處代表營運。該間「培亮國際幼稚園」位於大埔德雅苑,房屋署證實,有關舖位以市值租金租予服務處經營幼稚園。教育局亦向本報證實,該校為私立獨立幼稚園。
募捐稱「為聾童」 幼園職員﹕聾童須轉介
本報亦獲得聾協2015年6月執委會的會議紀錄,顯示聾協於當年9月舉辦《閃亮的歌聲》慈善首映禮,指明是「藉著電影籌款給大埔幼稚園作經費」,而聾協當年8月31日於《明報》刊登全版廣告,指該首映禮「為香港聾童幼兒服務籌募經費」。惟本報發現,培亮國際幼稚園網頁及宣傳品未有提及會錄取聾人學生。聾協執委的會議紀錄亦顯示,預算幼稚園裝修費300萬元,初步啟動資金600萬至700萬,「現已籌得130萬」。
該幼稚園網頁顯示,家長須將報名費存入「培亮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及「恒信教育服務有限公司」,但查冊顯示兩間公司均為私人公司,股東為出任聾協財務顧問的曾卓文(見圖)。本報上月初以聾童親友身分到該校查詢,發現該校正招生,職員指如聾童有意入讀,需聾協為其評估,經轉介方可入讀,並會與健聽學童混合上課。
社署回覆本報稱,並無向聾協社會服務處提供任何形式的資助。至於聾協,社署透過3個計劃每年向該會提供2.8萬至44萬元不等的資助撥款。社署又指聾協曾就2014年的兩籌款活動獲發許可證,沒有註明所籌得款項會用於開辦或營運幼稚園。
麥海華﹕幼園自負盈虧 融合教育
根據教育局學費證明書,該幼稚園一年學費為42,900元。麥海華回應稱,幼稚園自負盈虧,「唔會要聾協畀資助或者承擔財政開支」,當記者出示有關聾協為幼稚園籌款的會議紀錄,麥即改口稱聾協為幼稚園進行「宣傳工作」,已忘記具體籌得善款。麥又指該幼稚園是主張融合教育,不會特別標籤聾童。
總監稱三成股份轉服務處 未提供證明
麥於6月中受訪後,同日要求記者致電聾協行政總監兼幼稚園校監吳應勇查詢。吳指無特別為幼園籌款,慈善首映禮「應該籌唔到錢」;他亦會提供文件證明已將幼稚園三成股份轉到服務處,惟記者多次查詢,至今兩星期仍未收到。吳指教育局要求幼稚園有獨立銀行戶口,故不能用服務處之名開設戶口;但教育局指出,私立幼稚園可自行決定將收入存於以辦學團體或幼稚園名義開設的銀行帳戶。
聾人指遭奪權 議員批誤導促解釋
聾協前會長宋亞文指聾協本屬於聾人,但現被健聽人士把持會務,被「奪權」,部分當日投票的聾人根本不知道相關決議細節。宋又指控有人利用聾協資源,發展私立牟利幼稚園是「公器私用」,亦忽略聾人真正需要。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幼稚園可自行開設戶口,培亮應解釋為何以私人公司戶口收取報名費。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聾協對外以慈善組織名義籌款興辦幼稚園,公眾期望幼稚園應為聾人而設,但該幼稚園非完全為聾人服務,收入亦落入私人公司口袋,是誤導捐款者及有違籌款的慈善目的。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