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會實驗﹕唔要火星文新聞? 自己新聞自己拍﹗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2日 06:35
2017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站在樓下大堂等電梯。無聊時三個選擇,掃電話屏幕、開信箱、看電梯旁貼的通告:星期二又停水,「暫停食水供應」,下一行「Suspension of Fresh Water Supply」。這簡單的通知,現在每次看,感覺都有點異樣。


前文提要﹕記者二月時到灣仔愛群道清真寺走一轉,訪問香港伊斯蘭青年協會即將舉辦的「香港新聞短片製作比賽」,巴基斯坦裔青年說,一些不諳中英語的南亞裔婦女,看不明白屋邨貼出的通告。自此以後,看到這些文字,都想像它在一些鄰居眼中,其實有如火星文難懂。


看新聞見「南亞漢打鬥」的標題,想起巴裔年輕人轉載新聞的facebook專頁中,會更仔細寫事主是「華裔」、「印度裔」……同樣換換視角,他們眼中的新聞,是否又有不同?

■檔案16

人物:南亞裔年輕人

挑戰目標:拍攝3分鐘內的短片,探討影響香港少數族裔的新聞議題,以烏爾都語(Urdu)/印地語(Hindi)/尼泊爾語(Nepali)報道,附以英文字幕。


烏爾都語、印地語、尼泊爾語分別是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尼泊爾人的主要語言。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約733萬人之中,印度人有2.87萬,尼泊爾人2.26萬,巴基斯坦人1.52萬。


母語作報道 考起南亞裔生

新聞短片比賽的目的,是鼓勵南亞裔年輕人關心香港時事,協助自己的族群了解時事對他們的影響,另一方面亦讓本地華人及其他族群知道南亞裔對事件的看法。主辦單位最後公布六段影片入圍決賽,由中學生或業餘的短片製作團隊拍攝。


冠軍是恩平工商會李琳明中學五名中三學生製作的尼泊爾語影片,這隊伍其實有第六名成員,是他們的地理教師Miss June。本來打算先問她幾句「官方心得」,這名調皮Miss卻說,平日看學生背着她用家鄉話(疑似,反正她聽不懂)說悄悄話,「我以為佢哋好勁啦,點不知寫好英文script,即場翻譯作尼泊爾語,佢哋唔識講喎,唔好意思,我個人比較直,撻晒Q喎」。


他們拍攝的主題是2017/18學年推行的「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片中以「人肉圖像」解釋政策內容,例如堆疊咖啡罐比較新舊政策的師生比例,亦談及政策的魔鬼細節,以及訪問一名K3少數族裔學生母親。


這是場語言的試驗。五名同學中有三人是尼泊爾裔,其餘兩人是菲律賓裔,主演兩個尼泊爾男生Metsu Gurung和Limbu Samrat卻不諳家鄉話,最後靠組員Loksham Mujoklung的父親在WhatsApp錄下對白讓他們依着練。


藉比賽學母語?

在香港長大的南亞裔年輕人,學中英文比家鄉話更急切。同組的Heung Alyssa Nicavera廣東話最流利,她說以前父親為要她學好中文,家中只收看中文電視台。比賽成為他們學尼泊爾語的機會。


三分鐘的時間可做到什麼?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青年研究實踐中心研究員陳炳坤是評審之一,他說評審依四個準則:新聞觸覺、報道語言與英文字幕之間的準確翻譯、能否清楚討論新聞內容與族裔社群的關係,還有拍攝、剪接等技巧。陳炳坤曾是新聞工作者,負責判斷影片是否具新聞觸覺,基本要求是資料準確,兼納正反意見。


冠軍勝在表達方式活潑

「每個參賽隊伍都有他們的好或不好,我不敢講勝出的是最好或完美的新聞片,始終(很多參賽者)是學生。我個人特別欣賞冠軍的原創性,自己去找資料,嘗試去看政策有什麼內容。」活潑說沉悶數據,形象化的表達方法容易讓教育程度不高的觀眾理解,都是他欣賞冠軍隊伍的地方。


不過對於每部短片,陳炳坤都期望可以就議題與族群的關係說得更清晰深入。他評冠軍短片,「究竟政策對尼泊爾族裔有什麼影響?片中有討論到,但討論比較簡單」,裏面提到少數族裔只能選擇英文幼稚園,受訪的母親則說學費昂貴。「可以多說新政策對他們的影響,而非純粹講貴」。


得到雙亞軍的兩隊之中,Chelibeti Productions探討警署即時傳譯服務TransLink,服務片段主要剪輯自《警訊》,另訪問了三人,陳炳坤認為「可多說一些,這個服務好之餘,有沒有什麼限制?可否在其他地方推廣,例如醫院?」另一亞軍隊伍,來自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的參賽者以尼泊爾裔學生的心聲,討論華語與非華語學生接受隔離教育的好壞。「有沒有想過問問老師的意見?將少數族裔學生和本地學生放在一起教,教學會否有困難?」


三分鐘的短片,可以展開較深層的討論嗎?

Chelibeti Productions的組員Elisa Chongbang直言他們只鎖定一個清晰的目標,就是介紹TransLink這項服務。「說一個社會議題,會牽涉很多人和事,我們之所以能夠將所有東西塞入三分鐘之內,憑的是力求簡潔。我們訪問身邊朋友,他們根本不知TransLink是什麼,未使用過,甚至不知道有這樣的服務!所以我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資訊。」時間所限,受訪者對議題了解尚淺,都為深入討論帶來難處。


陳炳坤則認為時限內仍有空間,「就似讀書時做presentation,是否能夠善用時間?這是一個訓練,眼前放着一單新聞的很多資料,是否懂得選擇最重要的資料?用最簡短清楚的方法展示?在facebook或WhatsApp一條片,太長的話沒有人會看,如果想有效帶出信息,便要懂得控制時間」。


「不看本地新聞,如何拍?」

入圍決賽的短片多數獲約五十個like,其中一段片卻賺得逾二百個like,是Zeros TV拍攝關於少數族裔申請信用卡戶口受到歧視的短片,獲facebook最受歡迎獎。主播坐直播室報新聞,在六段短片中最似模似樣,組員Rais Azad說以往他們拍搞笑片,上百like是等閒事。「但老實說」,這似乎是他的口頭禪,「我知這條新聞片,人們只有耐性看一分鐘」。


甚至沒有這樣的耐性。冠軍隊伍都是中三學生,問他們平時看新聞嗎?率直的Miss June「哈哈」笑得響亮,「呢條問題非常好呀」,尼泊爾男生Samrat一口答:「No」,不講門面話,「我都忙着玩PS4」,那麼會看facebook的影片嗎?「No,我看動畫,One Piece、Dragon Ball……」在幼稚園工作的爸爸看新聞嗎?也不太看,「他下班還要拜神」。其實父親是基督徒,拜神是去教會的意思。


巴基斯坦裔的Zeros TV組員Rais Azad:「他們才不管發生了什麼事,不會知道很多人討厭新特首。用巴基斯坦人為例,做保安或建築工人的,由朝做到晚,最緊要養活家人,特首是好還是壞,他們管不了。」


陳炳坤也笑:「我們明白少數族裔的朋友怕看本地新聞,有時我也低估了他們不看本地新聞的程度。當我們接觸有興趣參加這個比賽的人時,他們首先問『我們不看本地新聞,如何拍?』他們最大的困難和恐懼就在此,但這正是我們想鼓勵他們做的事。


Rais Azad又老實說:「比賽幫不了什麼,到了明天,人們就會把頒獎禮忘掉。」


改變需由自己做起

比賽開始前,陳炳坤與記者談過初衷和期望。少數族裔少接觸社會資訊,除了因為語言障礙,還因抱着與主流社會互不相干的心態,他希望少數族裔能在社會議題上帶出他們的視角。全民退保、急症室加價,大眾熱議的時事,其實與他們息息相關,因此他特別欣賞冠軍隊伍從幼稚園教育政策出發:「六條片有五條是說歧視或與宗教有關的事,我明白那是他們最切身的問題,也不反對他們這樣做,但大家說自己切身問題的同時,可否跳出大社會,去望下,原來除了歧視問題,還有很多與其族群相關的事?」


這個比賽原不只為選出一個冠軍,陳炳坤說會與主辦方合作,邀請得獎者參加工作坊,「可能教他們新聞寫作,如何將新聞報道得吸引些、清楚些,如何拍片、剪片……先試幾次,再看他們的反應,長遠希望有人可花時間建立新聞團隊,定期就社會議題拍新聞片,讓他們族裔的人看」。


陳炳坤在意的是為少數族裔「充權」(empowerment),培育他們的能力,「自己幫自己」。他說參賽作品雖然質素參差,畢竟走出了這一步。


參賽者Rais Azad總是潑冷水?老實說,他在訪問中的結語和評審倒很相似:「你問我什麼才幫得上忙,我不知道。非華裔的小伙們一定要獨立,學懂一技之長,想想如何改變。別旨意誰會帶來改變,自己來吧。If you don't like it, do it by yourself. 這好像是誰說過的名言?」


短片可到以下網址觀看:

www.facebook.com/HKIYA1973

文﹕曾曉玲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短片截圖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