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ays of Seeing﹕文創百貨 隱性體驗連結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2日 06:35
2017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城市人愛逛街、購物,買食玩,要新穎、趕潮流和節奏快。不過,消費周期急促,容易變得公式化、沉悶。當連鎖商場和小店都在販賣類近的東西時,還有什麼有趣地方可去?要轉戰網店?還是轉念將逛店變成一種觀看體驗?台南林百貨,是一家由古蹟改建而成的文創店項目,從裝潢、商品、餐飲、保育、展覽和本地歷史都有不同面向的處理,一方面是台南文創手信店地標,另一方面將歷史變成生活想象,新舊共生。


跟朋友談起台南,大家都會說舊城美食、歷史建築、活化小區和林百貨。到林百貨一遊,大部分旅客都是為了手信和台灣製造的產品、品牌,慕名而來,如獨特懷舊小食、老茶葉、飲品、書籍、設計產品、自家出品的精緻商品等,這些「文創」產品,幾乎在台灣各大城市、活化藝文地標處處可見,在此有什麼不同?親身去過後,我發現是一種隱性體驗和連結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蹟時代美

先說建築,大樓現址位於孔廟附近,屬末廣町最大的街屋,樓高六層,由當時任職台南地方技師兼台灣建築會台南州支部長梅澤捨次郎設計,也是1930年台南日治時期的摩登建築設計。屬當時少見的混凝土高樓,採用建築風格和材料具備代表性,如外牆是不規則溝面磚,為1920年當地常見的建材,大多於北投窰廠生產;內部採用水磨石仿製石材和磚紋裝飾,有觀看海景的大八角窗和轉角圓窗,更是南台灣當年最早擁用電梯、鐵捲門等現代設備的地方之一。步入地下大堂,有如走進1930年的空間,室內光線明淨、風格雅致,貨品陳列參考1930年代百貨分類,地下為台灣x南本土飲品、小食、糖果、茶品;二樓為洋品、家居、小孩衣物;三樓為織品服飾;四樓是文具、玩具、產品和五樓餐飲。部分空間設備座位讓人休息;還保留下當地人叫作「流籠」的機械針指電梯,方便到達不同樓層和頂樓天台的日式神社「末廣社」。


如何活化到位

林百貨創辦人是日本商人林一方,他白手興家,經營生意,於1930年創設這家摩登百貨,百貨結業後大樓於戰後被用作政府辦公處,直至1998年被列為市定古蹟,2013年代由文化局外面委派,由私人公司經營。大部分活化舊廠或建築的文創地標,會有太商業化的感覺。林百貨較協調,因為本身是零售類別建築,加上採用了軟性手法解說歷史,如運用圖文展覽、舊相片、播放金曲、開發台南名物產品和紀念品,甚至出版書籍。


站在頂樓觀看城市風景和神社,飲水果茶或日式咖啡時,反而更容易聯想舊日台南人初次接觸「摩登」事物的情景,比看歷史博物館更有投入感。


林百貨

地址:台灣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www.hayashi.com.tw

Ire Tsui (巧詩)(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工作室發起人,Instagram: irecho / 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