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國家主席習近平抵港出席慶祝回歸20周年活動,表示此行目的有三,一是表示祝福,二是體現支持,三是謀劃未來。基本法保證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轉眼已過廿載,香港仍然是國際金融中心,繁榮穩定得以保持,從「馬照跑、舞照跳」角度來看,香港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確實沒有走樣,然而港人對未來的憂慮卻未見消弭,皆因「馬照跑、舞照跳」從來不是港人生活的全部。港人對自由法治心存擔憂,對社會發展走下坡感到無能為力。香港社會世代交替在即,一國兩制要「行穩致遠」,還須各方努力創造條件,讓年輕一代安心打拼,有所作為。
自由法治港人存擔憂
過度干預礙人心回歸
習近平將「謀劃未來」列為今次訪港目的之一,具體內容為何,還須拭目以待。香港回歸廿載,近日社會討論得最多的,是一國兩制有否走樣、如何「回歸初心」。中央認為必須讓一國兩制「回歸初心」,強調中央與香港是「授權與被授權」關係,不能假借「高度自治」之名對抗中央,中央對特區的多項權力,諸如釋法權、政制發展決定權、向特首發出指令權等,有需要制定和細化相關規則;另一邊廂,泛民則認為近年中央過度強調「一國」,貶抑「兩制」,必須阻止一國兩制「走樣變形」。
兩套迥異論述,突顯了「一國」與「兩制」之間的矛盾和張力。香港回歸頭十年,中央甚少詮釋一國兩制,相關話語權由泛民主導。自2014年《一國兩制白皮書》推出以來,中央希望透過強調「回歸初心」,重奪話語權,然而不管雙方如何拉鋸,一國兩制始終是未來香港唯一活路,必須堅持。前特首董建華表示,要讓香港青年「人心回歸」,需要一段過程。由六四事件到劉曉波、李旺陽乃至銅鑼灣書店事件,港人對內地存在憂懼,乃是不爭事實。中央愈強調「全面管治權」,港人只會愈益感到不安,擔心自由法治歪變。要實現人心回歸,中央必須令香港市民感到歷來獨特的生活方式得到尊重。中央和特區政府認為應付港獨必須防微杜漸,可以理解,然而中央亦需明白,過度收緊對香港的管控,可能惹來民情反彈,不利人心回歸,反而助長港獨思潮。
過去一年,港獨作為「政治運動」確實未成氣候,可是若說港獨思潮並不存在,卻是自欺欺人。近日13間大專院校學生會及學聯發表聲明,形容香港回歸是「淪為中國殖民地」,揚言要「思考一國兩制框架外的出路」,「光復香港」,已說明港獨思想持續在年輕一代發酵。基本法保證「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不能解讀為50年後香港政治地位可以改變,更不可能成為分離獨立的法理基礎,然而一些年輕人仍然堅持存在所謂「香港第二次前途問題」,自以為是。港獨禍患無窮,不僅在於它危害一國兩制基礎,更在於它是建基於脫離現實的空想,倘若新一代愈來愈多人沉醉於這種妄想,浪費青春,不務實事,未來香港豈有不沉淪之理?
年輕才俊嶄露頭角
創造條件各方有責
然而必須指出是,熱中意識形態政治鬥爭的香港新一代,只屬少數,更多年輕人希望的是有機會力爭上游一展抱負。過去廿年,香港多方面皆有走下坡之勢,民主發展未見突破、政治撕裂爭拗不休、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減少、樓價飈升至難以負擔水平、產業結構日趨單一、競爭力持續下滑,無不加深市民對前途的無力感,甚至對一國兩制信心動搖。然而一國兩制本來就是務實主義的產物,理應有足夠彈性和空間自我完善。回歸廿載,香港進入世代交替時期,以80後和90後為主力的一代,未來30年將挑起香港發展的大樑,決定着一國兩制的成敗。他們既有追求民主理想之心,也有務實的一面,希望為事業前途打拼,當中部分人已嶄露頭角,有望成為社會中流砥柱。
這些年輕才俊來自各行各業,共通點是不信悲觀主義和失敗主義,能夠洞察世界發展大勢,不想受上一代的看法和成規束縛。他們感受到社會停滯不前、創意創新空間不足,希望香港能夠急起直追。能否讓他們有更大的舞台和發展空間,更上一層樓,將決定未來香港浮沉。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堅守法治、鼓勵創新的社會,以及相對祥和穩定的政治環境,無論是中央、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當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土壤,給予更多支持,否則年輕人才只會外流到歐美、新加坡和京滬深等大陸一線城市。台灣過去十多年政治爭拗不休,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產業空洞化,青年面對「22K」低薪化困境,缺乏一展所長機會,唯有到大陸和東南亞碰運氣,人才大量外流,導致本土發展動力進一步削弱,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經驗教訓值得記取。香港若要再創輝煌,必須做好世代交替的工作。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自由法治港人存擔憂
過度干預礙人心回歸
習近平將「謀劃未來」列為今次訪港目的之一,具體內容為何,還須拭目以待。香港回歸廿載,近日社會討論得最多的,是一國兩制有否走樣、如何「回歸初心」。中央認為必須讓一國兩制「回歸初心」,強調中央與香港是「授權與被授權」關係,不能假借「高度自治」之名對抗中央,中央對特區的多項權力,諸如釋法權、政制發展決定權、向特首發出指令權等,有需要制定和細化相關規則;另一邊廂,泛民則認為近年中央過度強調「一國」,貶抑「兩制」,必須阻止一國兩制「走樣變形」。
兩套迥異論述,突顯了「一國」與「兩制」之間的矛盾和張力。香港回歸頭十年,中央甚少詮釋一國兩制,相關話語權由泛民主導。自2014年《一國兩制白皮書》推出以來,中央希望透過強調「回歸初心」,重奪話語權,然而不管雙方如何拉鋸,一國兩制始終是未來香港唯一活路,必須堅持。前特首董建華表示,要讓香港青年「人心回歸」,需要一段過程。由六四事件到劉曉波、李旺陽乃至銅鑼灣書店事件,港人對內地存在憂懼,乃是不爭事實。中央愈強調「全面管治權」,港人只會愈益感到不安,擔心自由法治歪變。要實現人心回歸,中央必須令香港市民感到歷來獨特的生活方式得到尊重。中央和特區政府認為應付港獨必須防微杜漸,可以理解,然而中央亦需明白,過度收緊對香港的管控,可能惹來民情反彈,不利人心回歸,反而助長港獨思潮。
過去一年,港獨作為「政治運動」確實未成氣候,可是若說港獨思潮並不存在,卻是自欺欺人。近日13間大專院校學生會及學聯發表聲明,形容香港回歸是「淪為中國殖民地」,揚言要「思考一國兩制框架外的出路」,「光復香港」,已說明港獨思想持續在年輕一代發酵。基本法保證「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不能解讀為50年後香港政治地位可以改變,更不可能成為分離獨立的法理基礎,然而一些年輕人仍然堅持存在所謂「香港第二次前途問題」,自以為是。港獨禍患無窮,不僅在於它危害一國兩制基礎,更在於它是建基於脫離現實的空想,倘若新一代愈來愈多人沉醉於這種妄想,浪費青春,不務實事,未來香港豈有不沉淪之理?
年輕才俊嶄露頭角
創造條件各方有責
然而必須指出是,熱中意識形態政治鬥爭的香港新一代,只屬少數,更多年輕人希望的是有機會力爭上游一展抱負。過去廿年,香港多方面皆有走下坡之勢,民主發展未見突破、政治撕裂爭拗不休、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減少、樓價飈升至難以負擔水平、產業結構日趨單一、競爭力持續下滑,無不加深市民對前途的無力感,甚至對一國兩制信心動搖。然而一國兩制本來就是務實主義的產物,理應有足夠彈性和空間自我完善。回歸廿載,香港進入世代交替時期,以80後和90後為主力的一代,未來30年將挑起香港發展的大樑,決定着一國兩制的成敗。他們既有追求民主理想之心,也有務實的一面,希望為事業前途打拼,當中部分人已嶄露頭角,有望成為社會中流砥柱。
這些年輕才俊來自各行各業,共通點是不信悲觀主義和失敗主義,能夠洞察世界發展大勢,不想受上一代的看法和成規束縛。他們感受到社會停滯不前、創意創新空間不足,希望香港能夠急起直追。能否讓他們有更大的舞台和發展空間,更上一層樓,將決定未來香港浮沉。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堅守法治、鼓勵創新的社會,以及相對祥和穩定的政治環境,無論是中央、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當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土壤,給予更多支持,否則年輕人才只會外流到歐美、新加坡和京滬深等大陸一線城市。台灣過去十多年政治爭拗不休,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產業空洞化,青年面對「22K」低薪化困境,缺乏一展所長機會,唯有到大陸和東南亞碰運氣,人才大量外流,導致本土發展動力進一步削弱,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經驗教訓值得記取。香港若要再創輝煌,必須做好世代交替的工作。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