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我們今日見到樓下看更仍會以「食咗飯未啊?」打招呼,亦會為大陸版《深夜食堂》的荒腔走板而搖頭嘆息,可見這說法從未過時。食物議題同時是中港矛盾的一大焦點:一方面港人對大陸食物安全的信心早已崩潰;另一方面不單止中共時常強調港人應該對供港食物感恩,大陸民間也瀰漫着認為港人不知足的厭惡。適逢主權移交20年,就一同梳理這個對每個人都切身又陌生的食物議題。
香港食物來源正在巨變
根據政府數據,香港有九成食物要靠進口,最大來源地是中國大陸,以蔬菜、豬肉、牛肉及淡水魚類等鮮活副食品尤甚。稻米及海鮮類以東南亞為主,冷藏肉類就大多來自巴西及中國,生果類就來自美國及世界各地。當然這些比例會隨時局變動,例如今年春天爆發的巴西「黑心肉」事件,必然減低該國進口比例。雄霸香港食米供應半世紀的泰國,早幾年也因天氣不穩及出口政策變動而幾乎被越南超越,但大米總進口量就因港人日漸多食菜肉麥麵,而沒有隨人口增加。
最有趣的莫過於是活雞。香港目前的活雞自給率竟佔95.1%,大陸進口只佔少數嗎?大家要看清楚是「活」雞,港人自從爆發禽流感就紛紛轉吃來自大陸的冰鮮雞,同時近年的禽流感大部分在大陸爆發,中港一直爭論檢測標準而幾乎暫停供港,香港活雞就獨霸市場。筆者曾建議政府乘機停止輸入大陸活雞,並復發禽畜養殖牌照,讓冰鮮雞及活雞分流杜絕交叉感染,可惜一直未有回應。簡而言之,食物政策絕非單純的市場供求,同時受到天災人禍、政治、衛生標準及飲食文化等因素左右。
供港食物是會斷鏈的
香港這片福地,又真的遇過糧食不足的日子嗎?二戰過後,香港不少食物都由本地生產,在原居民生產為主的稻米漸被泰國進口取代之後,農地漸被南來難民承租去種植專長的蔬菜。在港英政府透過設立生產合作社、蔬菜統營、技術支援研發及連同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即嘉道理農場的前身)改善農村基建下,新界的蔬菜產量能在人口已過300萬的1960年代滿足香港近半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共也在1962年設立「三趟快車」,從武漢、上海及鄭州將鮮活冷凍食品經鐵路供港,開闊了廣東省以外的大陸鮮活食品來源,各種供港食品就由五豐行代理。這狀態一直穩定到1967年。
50年前的今天,香港社會正值左派暴動的水深火熱之中,相信大家對滿街「土製菠蘿」都猶有餘悸。當時除了暴力事件之外,還有一幕鮮被提及的「4日大罷市」。1967年6月29日的《大公報》頭版寫明,各界鬥委會呼籲工商界加入聯合大罷市,並表明「所有引起的一切不便,唯港英是問」。左派商販就算供港食物抵港,都任其腐壞而不賣,令食物價格一時飛漲,民怨四起。類似事件在半年前於隔岸發生:1967年1月廣東省政府禁止向澳葡輸出糧食及食水,成功逼令澳葡政府驅逐國民黨等,其後澳門被喻為「半個解放區」。
完全沒有大陸供港食物的4日間,新界農地也風起雲湧。當時有左派背景的合作社加入罷市不賣菜,幸好集合大多數菜農的菜聯社堅持供應新鮮菜,由新界運菜出九龍途中更有警察押送。同時港英政府有為白米這主糧作兩個月的儲備,令市民不致捱餓。1967年7月2日,左派宣稱大罷市「勝利結束」,但左派商販復市時不少都埋怨抗爭不成,反而大減市場佔有率。港英政府其後也在漁農處年報等刊物,表明本土農業對食物供應穩定的重要。但在急速城市化及香港前途明朗化之下,香港農業始終在1980年代大陸開放供港食物市場後式微。
大陸供港蔬菜在九七前後也經歷重大轉變。隨着取消供港配額,香港蔬菜的淨進口量由1990年的260,390噸,急升逾倍至2000年的597,550噸。在本地生產持續下跌之際,蔬菜自給率也相應由30.1%跌至6.6%,2015年更只剩1.8%。除了蔬菜,特區政府也在2002年將大米的儲備降至15天。總之香港專注搞金融地產賺大錢,就自然能向愈來愈遠的地方買食物,完全符合經濟分工的論述。
香港已不再英屬,冷戰也早已結束,重提「六七大罷市」是希望港人居安思危。隨着人民多食肉、農地被城市化及污染,中國的食物自給率已跌至九成。2008年的華中大雪災令交通癱瘓,多處城市食品價格暴漲,時任總理溫家寶強調「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各大城市確保食物自給率。近10年隨着市民消費力大增及人民幣升值,不少供港菜場都將菜先賣給有價有市又省運輸經銷成本的鄰近城市。現實一點說,半條彌敦道都為人民幣服務時,香港人憑什麼認為自己吃的食物應該比大陸人好呢?
六七及九七對食物政策的啟示
為何近來有大型連鎖店賣「8蚊3斤」的菜心,零售價能夠比同期蔬菜統營處的批發價平一半?有多一重抽驗的蔬菜統營處批銷量由1997年的51%跌至去年只剩14.2%,究竟20年來蔬菜是如何由農夫交到我們手上?驗菜的標準誰定?香港有超過4000公頃荒廢農地又能種多少?食物由生產、運輸、銷售、加工及廚餘等種種問題,都要透過了解香港的食物系統(food system)去解答。
我們習慣了問「點解咁貴?」,也許現在更要問「點解咁平?」,認清食物系統中種種隱藏的成本,為每日放進口的東西爭取多點主導權。
參考資料:
(1)陳煜禮(2007)〈香港農業合作運動研究——以蔬菜產銷合作社為例(1945-1997)〉,香港中文大學歷史課程哲學博士論文
(2)張家偉(2012)《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大學出版社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劉海龍]
香港食物來源正在巨變
根據政府數據,香港有九成食物要靠進口,最大來源地是中國大陸,以蔬菜、豬肉、牛肉及淡水魚類等鮮活副食品尤甚。稻米及海鮮類以東南亞為主,冷藏肉類就大多來自巴西及中國,生果類就來自美國及世界各地。當然這些比例會隨時局變動,例如今年春天爆發的巴西「黑心肉」事件,必然減低該國進口比例。雄霸香港食米供應半世紀的泰國,早幾年也因天氣不穩及出口政策變動而幾乎被越南超越,但大米總進口量就因港人日漸多食菜肉麥麵,而沒有隨人口增加。
最有趣的莫過於是活雞。香港目前的活雞自給率竟佔95.1%,大陸進口只佔少數嗎?大家要看清楚是「活」雞,港人自從爆發禽流感就紛紛轉吃來自大陸的冰鮮雞,同時近年的禽流感大部分在大陸爆發,中港一直爭論檢測標準而幾乎暫停供港,香港活雞就獨霸市場。筆者曾建議政府乘機停止輸入大陸活雞,並復發禽畜養殖牌照,讓冰鮮雞及活雞分流杜絕交叉感染,可惜一直未有回應。簡而言之,食物政策絕非單純的市場供求,同時受到天災人禍、政治、衛生標準及飲食文化等因素左右。
供港食物是會斷鏈的
香港這片福地,又真的遇過糧食不足的日子嗎?二戰過後,香港不少食物都由本地生產,在原居民生產為主的稻米漸被泰國進口取代之後,農地漸被南來難民承租去種植專長的蔬菜。在港英政府透過設立生產合作社、蔬菜統營、技術支援研發及連同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即嘉道理農場的前身)改善農村基建下,新界的蔬菜產量能在人口已過300萬的1960年代滿足香港近半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共也在1962年設立「三趟快車」,從武漢、上海及鄭州將鮮活冷凍食品經鐵路供港,開闊了廣東省以外的大陸鮮活食品來源,各種供港食品就由五豐行代理。這狀態一直穩定到1967年。
50年前的今天,香港社會正值左派暴動的水深火熱之中,相信大家對滿街「土製菠蘿」都猶有餘悸。當時除了暴力事件之外,還有一幕鮮被提及的「4日大罷市」。1967年6月29日的《大公報》頭版寫明,各界鬥委會呼籲工商界加入聯合大罷市,並表明「所有引起的一切不便,唯港英是問」。左派商販就算供港食物抵港,都任其腐壞而不賣,令食物價格一時飛漲,民怨四起。類似事件在半年前於隔岸發生:1967年1月廣東省政府禁止向澳葡輸出糧食及食水,成功逼令澳葡政府驅逐國民黨等,其後澳門被喻為「半個解放區」。
完全沒有大陸供港食物的4日間,新界農地也風起雲湧。當時有左派背景的合作社加入罷市不賣菜,幸好集合大多數菜農的菜聯社堅持供應新鮮菜,由新界運菜出九龍途中更有警察押送。同時港英政府有為白米這主糧作兩個月的儲備,令市民不致捱餓。1967年7月2日,左派宣稱大罷市「勝利結束」,但左派商販復市時不少都埋怨抗爭不成,反而大減市場佔有率。港英政府其後也在漁農處年報等刊物,表明本土農業對食物供應穩定的重要。但在急速城市化及香港前途明朗化之下,香港農業始終在1980年代大陸開放供港食物市場後式微。
大陸供港蔬菜在九七前後也經歷重大轉變。隨着取消供港配額,香港蔬菜的淨進口量由1990年的260,390噸,急升逾倍至2000年的597,550噸。在本地生產持續下跌之際,蔬菜自給率也相應由30.1%跌至6.6%,2015年更只剩1.8%。除了蔬菜,特區政府也在2002年將大米的儲備降至15天。總之香港專注搞金融地產賺大錢,就自然能向愈來愈遠的地方買食物,完全符合經濟分工的論述。
香港已不再英屬,冷戰也早已結束,重提「六七大罷市」是希望港人居安思危。隨着人民多食肉、農地被城市化及污染,中國的食物自給率已跌至九成。2008年的華中大雪災令交通癱瘓,多處城市食品價格暴漲,時任總理溫家寶強調「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各大城市確保食物自給率。近10年隨着市民消費力大增及人民幣升值,不少供港菜場都將菜先賣給有價有市又省運輸經銷成本的鄰近城市。現實一點說,半條彌敦道都為人民幣服務時,香港人憑什麼認為自己吃的食物應該比大陸人好呢?
六七及九七對食物政策的啟示
為何近來有大型連鎖店賣「8蚊3斤」的菜心,零售價能夠比同期蔬菜統營處的批發價平一半?有多一重抽驗的蔬菜統營處批銷量由1997年的51%跌至去年只剩14.2%,究竟20年來蔬菜是如何由農夫交到我們手上?驗菜的標準誰定?香港有超過4000公頃荒廢農地又能種多少?食物由生產、運輸、銷售、加工及廚餘等種種問題,都要透過了解香港的食物系統(food system)去解答。
我們習慣了問「點解咁貴?」,也許現在更要問「點解咁平?」,認清食物系統中種種隱藏的成本,為每日放進口的東西爭取多點主導權。
參考資料:
(1)陳煜禮(2007)〈香港農業合作運動研究——以蔬菜產銷合作社為例(1945-1997)〉,香港中文大學歷史課程哲學博士論文
(2)張家偉(2012)《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大學出版社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劉海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