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後天便是七一。它當然是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的大日子,但政圈很多人同時關心的,就是在這個對泛民和社運圈別具象徵意義的日子,會否出現另一次大規模群眾上街,令到特區政府新班子尷尬,落筆打三更,甚至變得弱勢?
我的看法是,無論在客觀和主觀兩個層面,如今都缺乏充足條件,來讓大規模上街出現。
客觀困難:「雨傘後遺症」+青黃不接
先談客觀方面。
首先,本欄已曾多次指出,雨傘運動是一場讓社運透支過巨的運動,「一節淡三墟」,尤其是最後無功而還,讓很多參與者意興闌珊,甚至心灰意冷。社運動員從此進入低潮期,疲不能興,無論六四和七一的參與人數都在下降。
其次,較少人指出的是,隨着立法會新老交替、泛民議員大換班,「民主」、「公民」兩大黨,年輕議員幾乎沒一個是社運出身,不是地區黨工便是專業人士。這令到新一屆立法會,議會攻防與社運動員幾乎脫鈎。我尤其想指出一個人的功用和影響——他就是工黨的李卓人。過往他是議會(泛民)與社運(民間組織)中間的最重要橋樑,深得兩邊的信任,又有處理遊行和廣場的豐富經驗,是過去20年民主派大規模動員的一大幕後功臣,但如今卻落得後繼無人。
就算是七一的推手——民陣,如今也陷入青黃不接的處境,再加上自決派那幾名議員與泛民關係並不融洽,各有各做,而「熱普城」更不單退出社運,近日又再次陷於宿命式的內訌,這都讓動員進一步乏力。
因此,在客觀條件上,因為「雨傘後遺症」以及青黃不接的雙重打擊,泛民正陷於動員乏力的困境。
主觀考慮:對林鄭的「去梁化」觀望
再談主觀方面。
當然,泛民一定會呼籲群眾在七一上街。但過去,泛民都不吝在七一打出如「董建華下台」、「梁振英下台」(梁便曾埋怨過,自己未上台,已被泛民要求下台)這樣清晰的口號,令動員目標簡單、明確、有力。但今次,卻未見提出類似針對林鄭月娥個人的口號,這與泛民如今的盤算較以往複雜亦多了顧慮有關。
正如筆者之前在本欄指出,雖然在特首選舉期間,林鄭曾經被泛民冠以「CY 2.0」的稱號,但在她當選之後上任之前這3個月間,卻讓人看到她在政治上正進行「去梁化」,包括(1)不再渲染港獨;(2)以「大和解」取代「以鬥爭為綱」;(3)與「西環」保持距離;以及(4)「清洗」部分政府裏的「梁粉」。她甚至在應否擱置BCA(基本能力評估)、重開「公民廣場」、港獨問題上,與梁振英互唱反調。這都讓人對她另眼相看,並開始把她與梁區分開來。
就是這種切割,讓梁振英在過去幾個月,雖然仍然繼續「惹火」,但也沒有「禍延」林鄭,人們沒有因而遷怒於她身上,她的民望甚至有所上升。
大家不難留意到,過去3個月,泛民對林鄭都頗為克制,少有對她作出強烈人身攻擊,那就是因為對她仍在觀望,不想過早否定林鄭及其「去梁化」的努力。
怕讓梁振英趁機敗部復活
尤其是梁振英退而不休,企圖繼續在香港事務上發揮影響力、扮演重要角色,可謂昭然若揭。他甚至不諱言說「卸任後會繼續為香港服務」、「不會坐喺度hea」。范徐麗泰已經有所警覺,甚至不惜「打開口牌」,叫梁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而梁在過去5年讓香港對立撕裂、禮崩樂壞,大家猶有餘悸。於是,大家不得不去想,如果林鄭是努力在「去梁化」,並因此與梁矛盾漸現,那麼太早把林鄭定性為「一丘之貉」,予以全力狙擊,讓她變得過度弱勢,是否反而會讓梁振英「漁人得利」,甚至敗部復活呢?
正如梁家傑撰文,形容林鄭或可能在「走鋼線」。就如她在面對本地、中央、國際等不同媒體時,談到港獨等敏感議題時,口徑並不一致,軟硬程度有所不同。那麼,若然林鄭真的在「走鋼線」,泛民在這階段,雖然未至於要扶她一把,但又是否要推她一把呢?
泛民也不得不考慮港人此階段想「戰」想「和」
更何况,特首選舉的最大啟示,就是所謂「薯粉現象」。曾俊華雖然是一個建制派,但高舉和解以及中間路線,在短短兩個多月間,卻贏盡民心,反映港人對社會撕裂、鬥爭不息,感到疲憊不堪。泛民因此也不得不考慮,港人在這階段是想「戰」抑或想「和」?
因此,泛民與林鄭的關係,在這階段,與其說是「蜜月期」,不如說是「觀望期」。要觀望的,並不在於是否有羅致光等一個半個泛民人士入閣,或委任進入各級政府和諮詢架構;而是林鄭會否真的在政治上貫徹「去梁化」,並以此為基礎來釐定他們與林鄭的關係。
就是因為仍處於觀望期,因此今年七一遊行,從主觀考慮上,各方亦沒有一個非上街不可的理由和危機感。
林鄭開局宜好好把握這段觀望期
最後要說的,是泛民(以至民眾)的觀望期,該不會太長,可能只有半年左右。林鄭宜好好把握和利用這段時間,做好西方所謂的「黃金100日」,不單在政治上貫徹「去梁化」,不要向泛民挑起無謂的政治矛盾,更要快快在民生議題上先做好幾件實事,與泛民先建立互信,那才有基礎再處理其他更燙手的「政治山芋」。
當然,唯一擔心的是高鐵「一地兩檢」,會是難以迴避而又讓事情節外生枝的政治炸彈。
(作者按:本文寫作時,未有計入劉曉波事件的影響;筆者夏天小休,本欄在7月、8月暫停,9月恢復)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我的看法是,無論在客觀和主觀兩個層面,如今都缺乏充足條件,來讓大規模上街出現。
客觀困難:「雨傘後遺症」+青黃不接
先談客觀方面。
首先,本欄已曾多次指出,雨傘運動是一場讓社運透支過巨的運動,「一節淡三墟」,尤其是最後無功而還,讓很多參與者意興闌珊,甚至心灰意冷。社運動員從此進入低潮期,疲不能興,無論六四和七一的參與人數都在下降。
其次,較少人指出的是,隨着立法會新老交替、泛民議員大換班,「民主」、「公民」兩大黨,年輕議員幾乎沒一個是社運出身,不是地區黨工便是專業人士。這令到新一屆立法會,議會攻防與社運動員幾乎脫鈎。我尤其想指出一個人的功用和影響——他就是工黨的李卓人。過往他是議會(泛民)與社運(民間組織)中間的最重要橋樑,深得兩邊的信任,又有處理遊行和廣場的豐富經驗,是過去20年民主派大規模動員的一大幕後功臣,但如今卻落得後繼無人。
就算是七一的推手——民陣,如今也陷入青黃不接的處境,再加上自決派那幾名議員與泛民關係並不融洽,各有各做,而「熱普城」更不單退出社運,近日又再次陷於宿命式的內訌,這都讓動員進一步乏力。
因此,在客觀條件上,因為「雨傘後遺症」以及青黃不接的雙重打擊,泛民正陷於動員乏力的困境。
主觀考慮:對林鄭的「去梁化」觀望
再談主觀方面。
當然,泛民一定會呼籲群眾在七一上街。但過去,泛民都不吝在七一打出如「董建華下台」、「梁振英下台」(梁便曾埋怨過,自己未上台,已被泛民要求下台)這樣清晰的口號,令動員目標簡單、明確、有力。但今次,卻未見提出類似針對林鄭月娥個人的口號,這與泛民如今的盤算較以往複雜亦多了顧慮有關。
正如筆者之前在本欄指出,雖然在特首選舉期間,林鄭曾經被泛民冠以「CY 2.0」的稱號,但在她當選之後上任之前這3個月間,卻讓人看到她在政治上正進行「去梁化」,包括(1)不再渲染港獨;(2)以「大和解」取代「以鬥爭為綱」;(3)與「西環」保持距離;以及(4)「清洗」部分政府裏的「梁粉」。她甚至在應否擱置BCA(基本能力評估)、重開「公民廣場」、港獨問題上,與梁振英互唱反調。這都讓人對她另眼相看,並開始把她與梁區分開來。
就是這種切割,讓梁振英在過去幾個月,雖然仍然繼續「惹火」,但也沒有「禍延」林鄭,人們沒有因而遷怒於她身上,她的民望甚至有所上升。
大家不難留意到,過去3個月,泛民對林鄭都頗為克制,少有對她作出強烈人身攻擊,那就是因為對她仍在觀望,不想過早否定林鄭及其「去梁化」的努力。
怕讓梁振英趁機敗部復活
尤其是梁振英退而不休,企圖繼續在香港事務上發揮影響力、扮演重要角色,可謂昭然若揭。他甚至不諱言說「卸任後會繼續為香港服務」、「不會坐喺度hea」。范徐麗泰已經有所警覺,甚至不惜「打開口牌」,叫梁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而梁在過去5年讓香港對立撕裂、禮崩樂壞,大家猶有餘悸。於是,大家不得不去想,如果林鄭是努力在「去梁化」,並因此與梁矛盾漸現,那麼太早把林鄭定性為「一丘之貉」,予以全力狙擊,讓她變得過度弱勢,是否反而會讓梁振英「漁人得利」,甚至敗部復活呢?
正如梁家傑撰文,形容林鄭或可能在「走鋼線」。就如她在面對本地、中央、國際等不同媒體時,談到港獨等敏感議題時,口徑並不一致,軟硬程度有所不同。那麼,若然林鄭真的在「走鋼線」,泛民在這階段,雖然未至於要扶她一把,但又是否要推她一把呢?
泛民也不得不考慮港人此階段想「戰」想「和」
更何况,特首選舉的最大啟示,就是所謂「薯粉現象」。曾俊華雖然是一個建制派,但高舉和解以及中間路線,在短短兩個多月間,卻贏盡民心,反映港人對社會撕裂、鬥爭不息,感到疲憊不堪。泛民因此也不得不考慮,港人在這階段是想「戰」抑或想「和」?
因此,泛民與林鄭的關係,在這階段,與其說是「蜜月期」,不如說是「觀望期」。要觀望的,並不在於是否有羅致光等一個半個泛民人士入閣,或委任進入各級政府和諮詢架構;而是林鄭會否真的在政治上貫徹「去梁化」,並以此為基礎來釐定他們與林鄭的關係。
就是因為仍處於觀望期,因此今年七一遊行,從主觀考慮上,各方亦沒有一個非上街不可的理由和危機感。
林鄭開局宜好好把握這段觀望期
最後要說的,是泛民(以至民眾)的觀望期,該不會太長,可能只有半年左右。林鄭宜好好把握和利用這段時間,做好西方所謂的「黃金100日」,不單在政治上貫徹「去梁化」,不要向泛民挑起無謂的政治矛盾,更要快快在民生議題上先做好幾件實事,與泛民先建立互信,那才有基礎再處理其他更燙手的「政治山芋」。
當然,唯一擔心的是高鐵「一地兩檢」,會是難以迴避而又讓事情節外生枝的政治炸彈。
(作者按:本文寫作時,未有計入劉曉波事件的影響;筆者夏天小休,本欄在7月、8月暫停,9月恢復)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