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蘋果日報》外判工序,業界叫苦連天,勞工團體連番指摘。但有一群人,聽到這消息竟然感覺興奮。他們並非親中人士,而是來自坊間的內容製作團隊,以及一早有意自立門戶的《蘋果》員工。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外判制對於媒體轉型來說,一定是壞事嗎?
「好事,洗走啲垃圾。」《蘋果》外判制的消息傳開後,一位未受波及的《蘋果》記者好友,私下向筆者如是說。按其意思,並非所有離職員工都是「垃圾」,而是認為這制度可促成汰弱留強。如能借助壹傳媒資源自立門戶,並在市場上發光發熱的人,理應是兼具創新思維與商業觸覺的人才;而未能成功轉型的部組或個體,則似乎是較無法適應時代轉變的一群。
讀者選擇什麼 已隨時代改變
競爭帶來進步,但除了林行止先生外,鮮有論者願意拋出如此不近人情的分析。不過對媒體人來說,最無情的,是捨棄了傳統新聞內容的廣大市民。
在互聯網時代以前,副刊娛樂僅屬其次,政經新聞才是王道。這種思維,植根一代又一代傳媒人。所謂好新聞,就是能監察政府、揭露不公、改善社會的報道。直至互聯網出現,資訊爆炸,市民卻紛紛投向副刊娛樂的懷抱,瘋狂地點擊吃喝玩樂與八卦資訊。傳媒人眼裏的好新聞,得不到大眾垂青。
然而,許多記者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深信出色新聞有其社會價值;而第四權一旦消失,市民必然後悔莫及。與此同時,記者也認為傳媒管理層一頭栽進網上點擊率的「跑數」狂熱,故此甚為不滿。
這種角力在很多間媒體出現,但無論是固守傳統新聞還是積極嘗試跑數,傳媒經營環境依然惡劣。於是,一直信奉自由主義、對於員工去留只談價值不講感情的《蘋果》,大膽試行外判制,其實不太令人意外。
有人認為,外判制會令新聞質素下降,導致讀者離棄,最終新聞機構只會更難賺錢。這種說法,未免過時。市場告訴大家,「100毛」那些在新聞人眼中不算是新聞的資訊,賺個盆滿鉢滿;有線新聞贏盡口碑,卻入不敷支。讀者選擇什麼,離棄什麼,已經隨時代改變。
小團隊針對目標讀者群 符互聯網生態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市民不再依賴權威渠道接收資訊,而是訂閱自己喜歡的頻道和專頁。資訊來源愈來愈繁雜,廣告投放卻愈來愈講求精準。主流媒體與其艱苦地試圖盡攬大眾所好,不如透過小團隊來針對目標讀者群,製作小眾內容,吸引特定廣告商贊助。這種做法未必一定成功,但符合互聯網生態,類似「KOL」的生存模式。
觀乎香港電台與ViuTV大量外判節目後,箇中創意令不少觀眾眼前一亮。許多人說《蘋果》創意每况愈下,未知他日引入競爭劇烈的外判制,會否激發一場創意革命?又,會否有團隊將新聞價值轉化為財政收入,化解傳媒危機呢?
作者是記者
[陳帆川]
「好事,洗走啲垃圾。」《蘋果》外判制的消息傳開後,一位未受波及的《蘋果》記者好友,私下向筆者如是說。按其意思,並非所有離職員工都是「垃圾」,而是認為這制度可促成汰弱留強。如能借助壹傳媒資源自立門戶,並在市場上發光發熱的人,理應是兼具創新思維與商業觸覺的人才;而未能成功轉型的部組或個體,則似乎是較無法適應時代轉變的一群。
讀者選擇什麼 已隨時代改變
競爭帶來進步,但除了林行止先生外,鮮有論者願意拋出如此不近人情的分析。不過對媒體人來說,最無情的,是捨棄了傳統新聞內容的廣大市民。
在互聯網時代以前,副刊娛樂僅屬其次,政經新聞才是王道。這種思維,植根一代又一代傳媒人。所謂好新聞,就是能監察政府、揭露不公、改善社會的報道。直至互聯網出現,資訊爆炸,市民卻紛紛投向副刊娛樂的懷抱,瘋狂地點擊吃喝玩樂與八卦資訊。傳媒人眼裏的好新聞,得不到大眾垂青。
然而,許多記者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深信出色新聞有其社會價值;而第四權一旦消失,市民必然後悔莫及。與此同時,記者也認為傳媒管理層一頭栽進網上點擊率的「跑數」狂熱,故此甚為不滿。
這種角力在很多間媒體出現,但無論是固守傳統新聞還是積極嘗試跑數,傳媒經營環境依然惡劣。於是,一直信奉自由主義、對於員工去留只談價值不講感情的《蘋果》,大膽試行外判制,其實不太令人意外。
有人認為,外判制會令新聞質素下降,導致讀者離棄,最終新聞機構只會更難賺錢。這種說法,未免過時。市場告訴大家,「100毛」那些在新聞人眼中不算是新聞的資訊,賺個盆滿鉢滿;有線新聞贏盡口碑,卻入不敷支。讀者選擇什麼,離棄什麼,已經隨時代改變。
小團隊針對目標讀者群 符互聯網生態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市民不再依賴權威渠道接收資訊,而是訂閱自己喜歡的頻道和專頁。資訊來源愈來愈繁雜,廣告投放卻愈來愈講求精準。主流媒體與其艱苦地試圖盡攬大眾所好,不如透過小團隊來針對目標讀者群,製作小眾內容,吸引特定廣告商贊助。這種做法未必一定成功,但符合互聯網生態,類似「KOL」的生存模式。
觀乎香港電台與ViuTV大量外判節目後,箇中創意令不少觀眾眼前一亮。許多人說《蘋果》創意每况愈下,未知他日引入競爭劇烈的外判制,會否激發一場創意革命?又,會否有團隊將新聞價值轉化為財政收入,化解傳媒危機呢?
作者是記者
[陳帆川]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