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20年,香港小孩快樂嗎?
母語教學、電子書包、反轉教室、千禧校園、直資/私立小學、副學士、小學全日制、國民教育、DSE、TSA、BCA……每個政策,政府都說是為我們的孩子好,希望他們能在愉快學習的環境下成長,但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快樂嗎?
上星期本報的回歸專題訪問了一個生於1997年7月1日的男孩,他跟很多回歸後出生的孩子一樣,走的路也差不多。男孩生於中產家庭,本來在九龍塘名校念書,後來因緊張的學習氣氛而轉到一間私立學校,初期校園生活尚算愉快,但後來一位重視公開試成績的校長上場,密集式的家課與測驗令他透不過氣,最終家人把他送到英國念預科。
離開香港後,男孩才發現世界之大,他慶幸自己有家人支持,「否則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讀書讀到沒有了自己」。只是小島上,有多少個能像他那般幸運呢?更多的是「讀書讀到沒有了自己」的年輕人吧!而這可笑也可悲的是,過去20年,特區政府投入教育界的錢夠多了吧!可是,打造出一個怎樣的教育生態呢?一個贏在起跑線的環境,一個只講高分的經濟型社會。政府常常嚷着要培養具備視野,有創意的新一代,可是鋪天蓋地的家課測考,孩子只困在一個狹窄的試場之中,學到的只有搶高分的應試技巧。操練,為的是供不應求的大學學位,好了,終於捱到大學畢業,這又代表可以像上一代一樣擁有黃金前景嗎?這個我想大家都心照了。
20年了,究竟我們的孩子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這個問題,我沒資格答,同樣,孩子的爸媽也沒資格答。孩子,你告訴我們的政府吧!
文:陳詠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44期]
母語教學、電子書包、反轉教室、千禧校園、直資/私立小學、副學士、小學全日制、國民教育、DSE、TSA、BCA……每個政策,政府都說是為我們的孩子好,希望他們能在愉快學習的環境下成長,但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快樂嗎?
上星期本報的回歸專題訪問了一個生於1997年7月1日的男孩,他跟很多回歸後出生的孩子一樣,走的路也差不多。男孩生於中產家庭,本來在九龍塘名校念書,後來因緊張的學習氣氛而轉到一間私立學校,初期校園生活尚算愉快,但後來一位重視公開試成績的校長上場,密集式的家課與測驗令他透不過氣,最終家人把他送到英國念預科。
離開香港後,男孩才發現世界之大,他慶幸自己有家人支持,「否則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讀書讀到沒有了自己」。只是小島上,有多少個能像他那般幸運呢?更多的是「讀書讀到沒有了自己」的年輕人吧!而這可笑也可悲的是,過去20年,特區政府投入教育界的錢夠多了吧!可是,打造出一個怎樣的教育生態呢?一個贏在起跑線的環境,一個只講高分的經濟型社會。政府常常嚷着要培養具備視野,有創意的新一代,可是鋪天蓋地的家課測考,孩子只困在一個狹窄的試場之中,學到的只有搶高分的應試技巧。操練,為的是供不應求的大學學位,好了,終於捱到大學畢業,這又代表可以像上一代一樣擁有黃金前景嗎?這個我想大家都心照了。
20年了,究竟我們的孩子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這個問題,我沒資格答,同樣,孩子的爸媽也沒資格答。孩子,你告訴我們的政府吧!
文:陳詠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44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