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銳輝:通識科能改變年輕人些什麼?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7日 06:35
2017年06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還記得2009年的暑假,香港社會平淡無事,書展期間一名初中學生抱着「(口靚)模」攬枕的照片,在各大報章廣傳,似在抱怨年輕人只顧玩樂。其實同時,內地維權律師許志永正被拘留,然後一名中學生給予時任總理溫家寶的公開信,就成為了報章的頭條,反映了社會對年輕人關心社會的欣慰。
2009年9月,通識教育科正式成為新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同年12月,發生了反高鐵撥款、捍衛菜園村的社會運動。
運動的核心是從保育「天星」、「皇后」走過來的年輕人。當民間團體長時間包圍立法會,設立攤位、舉辦講座,倡導理念之時,不少老師帶着中學生親臨實地考察了解,當中不少是通識老師與學生,希望從中了解課程中的學術概念,例如發展與保育、生活素質、政治參與等等,並聆聽不同持份者的看法。
2012年,第一屆文憑試剛考畢,YouTube上廣傳一名名不經傳的中學生,面對傳媒流利回應的片段;更原來他們一群中學生,為了一個當時大眾仍不太認識的議題——反對國民教育科——已奔走了大半年。然後,那一年的暑假及開學後的日子,中學生、家長、教師發起的「反國教運動」,令10萬人包圍政府總部,撼動了原已如箭在弦的政策。
2014年,學民思潮—— 一個以中學生為主的社運組織——繼續成為佔領行動的核心之一。這幾年來,中學生在社會政治參與上發揮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究竟什麼因素促使中學生的政治覺醒?同期成為高中必修科的通識教育科,究竟是催化劑,還是不過是「美味佳餚石頭湯」裏的「石頭」呢?
正由於所有高中學生都必須修讀通識教育科,而這又是一科幾乎全新的科目(雖然自1992年開始已設立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但修讀學生一直只維持幾千人,與通識必修學生約6萬人,不可同日而語),也就拉動了許多社會資源,去開發這個全新的「市場」:各大傳媒都新增了以中學生為對象的通識版面甚至是專刊,整理繁瑣複雜的社會時事以及分析文章,讓中學生也看得懂,從而爭取學生讀者。與通識課程相關的民間團體,如環保組織、國際援助機構、社會福利組織等等,都一起協助香港的年輕人去認識和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也藉此向中學生倡導他們所關注的社會以至全球議題。但這些發展已是一個推動公民教育、普及政治常識的過程,不單學生受惠,其實也同時提升了市民大眾的社會關注水平。
通識科能「教壞」學生?
當然,每名高中學生必修以當代社會議題作為學習切入點的通識教育科,已改變了以往以「離地」的學術科目為主的高中課程結構,在課室內討論當今社會時事也成為了課程以至是考試的需要,學生也就難再只顧寒窗苦讀而不問世事。前學民思潮成員張秀賢就曾表示:「最初的學民思潮成員都是來自通識科專題研習小組。加上中學生在課堂上學了那麼多,他們都要找渠道去觀察,甚至是認同他們的理念。因為相比起以前,沒有通識科的時期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政治是什麼。經過我們這一代,某程度上是啟發了上一代,甚至是接下來的中學生,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原來有權利去發表自己的意見。」(註1)
但是通識科是否有如某些人所說的「威力」,能「教壞」學生,令他們變得激進?相信學術研究最能說明。2017年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趙永佳教授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中指出,他在2015年研究25間中學2500名中五生對通識科的態度及政治參與行為,發現通識科能令學生關心社會時事,但看不到對通識有較大興趣的學生,會成為「鍵盤戰士」、於網上論政,或因某企業的政治立場而對其杯葛。他反而指出,研究反映互聯網及對社會矛盾的看法,才對學生參與較激進抗爭構成影響。而同場的教育局長吳克儉亦表示研究有根據,並尊重其結果(註2)。
其實早在2014年11月,當時香港教育學院梁恩榮博士已在其學術研究中發現:「學校在課堂上的教學並不能有效帶動學生參加社會運動,反而是社會事件的本身及數碼媒體對社會事件的傳播更能有效牽動及組織學生。」(註3)具體的情况是,通識科要求教師需協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各爭議的時事議題,假若只是單向灌輸某種立場觀點,既未能有效裝備學生應付考評要求,在今天如此撕裂的社會更易惹來外界批評;而「批判性反思」教學法、運用相關概念來深化對社會議題的認識才是通識科的常用教學策略。這正如梁恩榮博士在研究中指出,通識科輔助學生成熟對待社會運動,及平衡學生在參與社會運動時可能引發的激情。
與其以課程為代罪羔羊 不如正視社會問題
正如在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中第一章所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設立,是回應香港社會的需要,為高中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機會。本科應與其他高中學科互相補足,以維持卓越的學術水平,擴闊視野,並使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具備更緊密的聯繫。」因此,通識科把我們的學生帶進社會之中,本就是課程的宗旨,也是我們裝備新一代面對未來發展需要的責任。
至於社會政策、經濟環境、政治制度等的問題,導致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民眾躁動,與其以科目課程作為代罪羔羊,不如正視各個社會問題,從根本去一一面對吧。
註1:〈香港90後青年 對政治參與積極〉,「美國之音」2012年12月28日
註2:《明報》2017年2月14日
註3:梁恩榮、郭春蘭〈學生參與「佔中」是否受通識科影響?〉,《明報》2014年11月5日
作者是教協會副會長、資深通識科教師
[張銳輝]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