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國良﹕A股入摩 AH溢價或成歷史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6日 06:35
2017年06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中,國際指數服務公司MSCI宣布由2018年6月起,將A股納入其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之內。由第一次的諮詢到上周的公布,整個過程其實亦已經走到了第4年。過去的3年,指數服務公司因不同的理由拒絕將A股納入其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中,所以,有不少媒體因而以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來形容這個結果,從筆者看,其實又不必如此。


在每個地區、國家的股票市場,發展從無到有,只要能有富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吸引投資者,總會可以慢慢聚到人氣而壯大,從而進入國際指數服務公司的雷達上。過去的20多年中,亞洲區也有韓國和台灣兩個地區分別在其股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被國際指數服務公司納入其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之內。只不過,可能由於A股市場在未被納入指數之前,其市場總市值已達到世界第二大,所以,相關的決定會被認為廣泛影響到現時的投資生態,因此,不同的持份者都不吝嗇在諮詢期內發表他們的意見以保護各自的權益,這亦解釋為什麼整件事前前後後要經歷4年,也許,這亦是現時社會達到共識的最低消費!


外資投資A股看價值

對於今次的決定,不少媒體的評論已為大家分析了事件的影響,在此不贅。但有些相關事件的閱讀可能大家要多注意的是:首先,相對4年前的條件,今次可以成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滬港通、深港通這個互聯互通機制的出現。筆者自A股QFII制度之始已參與了A股市場買賣,深深明白從國際投資者角度,交易A股的要求跟他們沿用方式的不同,例如,在最初期,不知道誰的好主意,投資者只可以在一個交易所跟一個券商交易,這對國際投資者來說是很不容易的要求,但在滬港通、深港通機制不斷聽取投資者意見而改善的情形下,整個互聯互通交易平台已更容易跟國際投資的前後台來連接。所以大家亦看到,指數服務公司選成分股的範圍亦以互聯互通可投資的股票為藍本,同時,今年來自機構投資者的反對聲音亦全消失。


倘衍生投資工具變多 不合理估價料消失

不少策略師都會以被動式資金(如ETF)的總量去估算未來可能進入A股市場的資金量,但我想,由於互聯互通交易平台被國際機構投資者廣泛認同,未來有興趣通過這渠道來參與A股投資的外資將較策略師預計的為多。但讀者們不要誤會,這是筆者看好A股的原因,因為我相信,國際機構投資者不投資A股不是因為渠道的問題,但他們投資A股的原因不是因為有好的渠道出現(這只是一個必須的條件),而是A股在他們的雷達中,是否值得投資。另外,如果在納入指數之後,有關A股的衍生投資工具可以更容易發行的話,不合理估價在A股市場中可能會更容易消失,AH的長期溢價將可能成為歷史,大家要多注意!


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