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明軍倭寇皆有槍炮 何解命運大不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5日 06:35
2017年06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除了飛虎雄心那樣的沙灘練兵場面、名將原來怕老婆的愛情戲,電影《蕩寇風雲》主要講述了明朝名將戚繼光如何成功擊敗倭寇的故事。


一開始日本軍師指揮下的倭寇運用鐵炮,輕輕鬆鬆擊退俞大猷所率領的明軍,到結尾倭寇的鐵炮隊擅離職守、讓肥佬縣令帶着虎蹲炮逆轉勝。


電影所展示的五百年前的歷史世界,火器彷彿已經跟摺櫈一樣,成為居家必備的武器。


為何那時代的倭寇和明軍都有槍有炮?

同時,雖然多數倭寇其實是中國人,但為何不少日本武士、浪人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東南沿岸打家劫舍?

下文我嘗試借用近年熱門的全球史的視野,聚焦當時全球與地方之間的互動,回應以上問題。


西方火器如何流入中、日?

電影故事處於嘉靖年間,即是十六世紀中葉。地球另一邊的歐洲正經歷大航海時代。為了追求財富,例如當時價值千金的香辛料,各國各出奇謀。西班牙王室委託了主張一路向西的熱那亞人哥倫布去尋找印度航路,但他錯有錯着地發現美洲新大陸。而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成功開拓由西歐向東行,經南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然後,葡萄牙人在亞洲各地沿岸設立據點、尋找商機。電影開場的岑港戰役發生於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五七年),同一年就是以曬乾浸濕貨物為藉口的葡萄牙人正式「成功爭取」在澳門居留。通過貿易交往,明朝人自然開始接觸西方火器。同時,海上經常風高浪急,商船擱淺自然是常態。早在一五四三年,一艘由澳門出發的走私船遇到海難,漂流到了日本的種子島,船上的葡萄牙人將當時最新發明的火器——火繩槍,高價賣給當地武士。這些不相關的事件改變了日本和中國歷史。


武士有識見 全民皆槍打世界

火繩槍,或者稱為鐵炮,其實不等於今天的自動步槍。單憑住一支鐵炮,自然開拓不了夢想。當時的火繩槍需要在槍口放入子彈,然後點火開槍。簡單來講,即使熟練的槍手都需要時間準備開火,同時打風落雨的時候不一定能使用。但當時日本正值戰國時代,少數具有遠見的武士看到鐵炮的潛力。自從十五世紀中爆發的應仁之亂,幕府失去統治能力,原來的封建制度失效。只要地方豪族有足夠軍事力量,就可以下剋上,自立為大名,稱霸一方。接受簡單訓練的普通村民就可以從遠距離對付久經歷練的武士,火器大幅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例如擅長謀略的宇喜多直家就率先派手下以鐵炮暗殺敵人主將。除了單兵作戰,鐵炮成為會戰的重要武器。在種子島接觸到鐵炮的島津家運用火器,配合「釣野伏」戰術,一度稱霸九州。在本州,以明朝「永樂通寶」作為軍旗的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運用大量鐵炮配合防馬欄柵,大破強敵武田家。今日和歌山城附近有一班後世稱為雜賀眾的傭兵精於各種火器。遠在日本東北的伊達家則發展了騎馬鐵炮隊。總言而之,短短數十年內,為了應對戰國時代的激烈競爭,各勢力爭相從港口引進外地生產的火繩槍,並在領地仿造,更發展出不同戰術。因此,「出洋搵食」的日本人隨身帶備火器是合情合理。


海禁下的海上商機

可是,出遠洋可是充滿危險,他們何苦出洋謀生?近代也有類似的故事。明治維新早期,新政府取消海禁,一些生活艱苦的婦女為勢所逼,從九州飄洋過海到香港賣淫,部分死後更埋葬在跑馬地的香港墳場。與之相反,倭寇起因則是與明朝實行海禁。明朝開國已有海禁政策,到明成祖後,相關政策更收緊。簡單而言,普通平民無法與外國貿易。但是,日本對絲綢、瓷器等商品有很大需求。有危就有機,走私、黑市貿易成了一條財路。


失業浪人下海為寇

電影中開場提及倭寇首領王直就是看中這個「海上絲路」商機,開拓了他的走私船隊。走私當然是犯法,隨時面對官府的追殺。無論保護自己,或者搶劫別人,武裝力量自然是必要。電影提及的松浦家就是王直的合作對象。這個位於九州的地方豪族,派手下武士與倭寇通力合作,拓展商機。同一時間,戰國時代的戰亂除了造成無數死傷,還有不少失業浪人。他們原先所屬的大名隨時一夜間被消滅。久經戰火的他們別無所長,只有一身勇武。因此,「下海」成為其中一條出路。電影裏以搶錢搶糧搶女人為目標的倭寇大約歸於這類。


沒有硝石 有槍又如何?

西方的火器好像改變了一切。但是,故事不是這樣簡單。正如西班牙征服美洲新大陸的過程中,火器發揮一定的作用,嚇怕了不少只懂得冷兵器的原居民。但更重要的是西班牙人身上的「生化武器」。生長於歐亞大陸的西班牙人長期與、牛、羊等家畜接觸,對不少病菌有天然防護力。可是,只見過火雞等家畜的上千萬的印加、馬雅和阿茲特克人則被西班牙船員帶來的病菌殺得一乾二淨。


即使歐洲人帶來了新科技,有槍有炮其實並非易事。鐵炮需要火藥,而硝石是後者的生產原料。可是,日本並沒有硝石。初期,硝石只可依賴進口。這樣一來,日本需要與葡萄牙、中國進行海上貿易,這提高火器的成本。與其他大名不同,上述提及的織田信長,他之所以能夠大量使用鐵炮並非偶然。他繼承位於尾張的領地,並奪取鄰國美濃,這些農業資源豐富的土地,加上他的樂市樂座等經濟政策推進商品經濟,讓他有足夠財力去發展軍備。其後,他逐漸攻佔近畿,控制堺港這個當時日本最大貿易港,繼而壟斷硝石進口。加上他的主要敵人,像武田信玄、上杉謙信,都在向他發動攻勢前病死,使織田信長短短二十年間接近一統日本。即使其後日本各地掌握了利用糞便發酵,生產硝石的代替品,這改變不了中央實力愈來愈強、戰國走向終結的大勢。


明朝大炮 難改國破命運

另一方面,面對同樣的新科技,選擇卻不一定相同。倭寇和明軍所用的火器各有不同。日本武士像電影所講主要依靠火繩槍。除此之外,明軍以大炮為主力。這個分別來自明朝主要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除了東南沿岸的倭寇,開國以來,明朝面對的威脅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無論是早期的蒙古和後期女真,提防他們的入侵一直是重中之中。明朝為了防禦騎兵進犯,大規模的修建長城。這種以防守為主的模式,運送不便的大炮具備更大的殺傷力。戚繼光後期就被調往北方擔任守將,期間修建空心敵台以設置葡萄牙人傳入的佛郎機,以建立防禦體系。所以及後萬曆年間爆發的朝鮮之役,繼承織田信長的豐臣秀吉入侵韓朝觧,反攻日軍的明軍主力部隊已慣用各類本土、西洋大炮。


直到晚明國防日益嚴重,明朝多次通過葡萄牙商人、傳教士引進最新的紅夷大炮,以便投入東北戰場。例如寧遠之戰中,袁崇煥借助大炮擊退清軍。可是,來自歐洲的大炮最後改寫不了內亂不斷、國破家亡的命運。


歷史規律 誰可改寫?

借題發揮到這裏為止。電影《蕩寇風雲》講述一個英雄人物,如何運用自己能力,包括他自身的勇武,同時具備戰術頭腦,並懂得知人善用,訓練勇武村民發揮鴛鴦陣的威力,從而扭轉戰場的勝負,讓倭寇知難而退。但是,現實真的如此?或者歷史自有其規律?讓一些看似九唔搭八的事件,不知不覺主宰國家興亡、社會發展?正如追逐利益的葡萄牙、日本人和中國人,也許不知道自己手上的火器參與了歷史進程。其後,明朝放鬆貿易封鎖,倭寇的威脅逐漸減輕。但是,史實裏的戚繼光、胡宗憲不得善終,這也許反映了政治腐敗的明朝早已踏上不歸路。明軍即使手握殺人利器,也無法改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


知多啲﹕倭寇不是都來自日本,明朝實施海禁,不少南方漢人與日本人組成海盜集團,後期更有朝鮮人及其他東亞民族加入。


文﹕鄧啟怡

圖﹕電影劇照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