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人之路 想像空氣 設計道路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5日 06:35
2017年06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卸任在即的特首梁振英於早前的餞別午宴談及政績,他指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減少三成!

值得高興?

實情是,其中一種有害污染物二氧化氮(NO2),一直,持續,超標。


路邊污染是香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車輛排放的廢氣是罪魁禍首。


路上車輛太多,街上市民無奈要被迫吸盡路邊廢氣。


月初出爐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側重改善公交服務,忽略低碳排放交通規劃。


研究報告提到,據2014年一項國際調查,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在84個城市當中排榜首,斯德哥爾摩、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排在香港之後。


推理題:若一個城市提供優越的公共交通服務,理論上比較少人駕車。


香港公共交通服務既然名列前茅,為何私家車輛數目仍然高踞不下,甚至近數年以接近5%升幅增加?

有害二氧化氮來自車 車有增無減

香港空氣污染,人人受罪,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本地的污染亦不容忽視。常見路邊污染物,除了懸浮粒子、臭氧、二氧化硫、還有長期超標的二氧化氮(NO2),「香港六至八成的NO2也是來自本地。換言之,除非長期留在室內,否則無可避免會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環境中。二氧化氮主要來自汽車,特別是柴油車輛。」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謝穎琳(Winnie)說。 據世衛資料顯示,長期接觸二氧化氮或導致哮喘兒童增加支氣管炎的機會,而二氧化氮的濃度亦與肺功能減弱有關。


私家車按年增長率5%

香港樓宇密度高,加上交通擠塞等問題,加劇空氣污染。過多車輛在馬路上行駛是造成塞車的原因之一,現時私家車按年增長率近5%,截至2016年7月底,香港有超過57萬8千部領牌私家車輛(私家車和電單車),佔車輛總數的78%。車輛數目不斷增加帶來不少社會問題,包括健康、環境、時間損失、生活質素受損等,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表示,「政府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可是不足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而這種交通情况正正阻礙我們擁有更健康及綠色的生活環境,全面的交通規劃檢討實在迫在眉睫。」


陷車陣冷氣巴 避不過廢氣

Winnie認為,私人車造成的路邊空氣污染,對在路邊等待及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不公平,「以屯門居民為例,往返市區上班,每天花約3小時在巴士上,不同類型車輛構成的車陣,使馬路積聚NO2,即使坐在巴士內,透過冷氣系統,市民也在吸NO2,而交通擠塞會加劇路面廢氣排放。」


污染濃度減 NO2仍超標

近年空氣質素監測站量度到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亦有所減少,但有害污染物二氧化氮(NO2)仍然超標,年均值為每立方米60至80微克,遠超於世衛每立方米40微克的標準。環境局資料顯示,去年銅鑼灣路邊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更超出世衛指標136次。


《公交研究報告》無指標

為了改善空氣污染,環境局推出過資助的士、小巴更換催化器,歐盟二期柴油商業車輛車主更換新車等,然而這些措施只是杯水車薪。Winnie表示,「這些措施跟整個運輸策略框架脫離。將目光放遠,政府應研究怎樣從規劃,例如道路設計、管理車輛數目等,改變市民對交通的需求?」


電子道路收費「探討」30年

《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報告》月初出爐,Winnie形容報告「沒有宏觀遠見,像是將過去數年的工作回顧和集結。報告有沒有具體計劃和指標要達到?是沒有的。溫哥華推出『2040年城市交通發展規劃』,打算在2040前把步行、單車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通勤比率提升至66%,目標清楚,也有清晰指標去達到這目標。香港一些交通規劃方向,如果只是流於口號式而沒有清晰指標,最後只會什麼都做不到。如電子道路收費(交通擠塞收費),香港在80年代初已開始研究,到現時也在探討階段。」倫敦、斯德哥爾摩、新加坡均通過電子道路收費,紓緩交通擠塞之餘,更減少因車輛廢氣排放而導致的健康風險。


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盧佩瑩認為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有望紓緩交通擠壓,「倫敦設有電子道路收費,不僅紓緩交通擠壓,收回來的錢用來改善公共交通質素。」


擠塞時段 私家車佔比勝公交

2014年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資料顯示,早上繁忙時段,公主道的私家車所佔的比率是62%,巴士和小巴佔7%;東隧私家車佔的比率是56%,巴士和小巴佔7%。


須改變以車為本思維

政府經常強調以鐵路為骨幹的公共交通政策,從實際數字來看,現時鐵路佔公共運輸總載客量約40%,餘下約60%人次依賴路面交通。盧佩瑩表示,即使以鐵路為骨幹,鐵路系統亦需其他不同種類交通模式的協助才能運作良好,不論是巴士、單車,甚至步行等運輸模式也要兼顧。「步行是短途旅程最環保的模式,可是政府往往欠缺從整體性去看,許多計劃以拆件式實行,使整體成效可能不理想」。


《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提出改善現有巴士票價調整機制,降低巴士公司的利潤。盧教授認為港鐵也是「可加可減」機制下的公交,但相比巴士,港鐵加價容易,「對巴士亦要公平,否則鐵路收費會愈來愈貴,若巴士不能和鐵路抗衡,是不健康的。」理想的交通運輸規劃,「要令市民覺得有選擇,讓乘搭公交、選擇步行或踏單車的人覺得方便、舒服,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談可步行性,也要有好基建」

一個公共交通為本的城市中,轉乘是必要的一環,而步行對於無縫轉乘,或配合公共交通也是十分重要。「當道路不便行人,便會間接鼓勵人駕車。」道路規劃一向「以車為本」,盧佩瑩認為這種思想要改變。西九本來興建一條行人天橋,由圓方連接至文化區藝術廣場,天橋設計富藝術氣息,鑑於地理位置興建難度,造價達3.5億,因此最後被否決。「西九是文化藝術區,天橋的設計為往來港鐵站至西九的人帶來舒適體驗,但很多人覺得貴。中環灣仔繞道可以用這麼多錢(約360億),為何興建一條美觀、舒適的行人天橋就不值得花錢?談可步行性,也要有好的基建。」


重劃街區 「流放」車輛

實踐城市的可步行性,前提是要令人走在街上覺得舒適,有吸引力。解決交通擠塞,要以公交為先,使乘搭公交比駕駛方便。盧佩瑩以西班牙巴塞隆拿為例,當地為了紓解汽車過多造成的空氣及噪音污染問題,將街道重新規劃為「超級街區」(Superblocks),將9個方形小街區視為一大街區,街區內的道路變成公共空間供市民使用,汽車只能在大街區的邊緣行走,這Superblocks計劃先在市內的「擴展區」執行。


或者,中環、尖沙嘴、灣仔行人專用區可擴闊,車輛停泊在周邊?」

馬路繞區 區內綠化

巴塞隆拿的「擴展區」興建時以道路將整個區分割成多個正方形小區,現時每一個小區間都擠滿車輛。新計劃將9個方形小區視為一個大超級街區,街區內保留小商店和足夠的綠化空間,而一般車輛只能在大街區的邊緣行走。


政出多門 冀運房局牽頭

要減少路邊廢氣、推動綠色及可持續運輸模式、改善交通擠塞等等,需要多個部門合作,外國發展及規劃環保運輸模式,也不只有環境局的參與,Winnie認為各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未能有效解決現時的問題。


交通規劃和土地利用互相影響,然而交通是由運輸署負責,但土地利用,一些基礎建設工程,屬於土本工程拓展署的負責範圍。盧佩瑩表示,「運房局可擔當牽頭角色,其他部門去配合和合作,問題是,政府或相關部門有沒有這個願景和決心?」


文﹕李佩雯

圖﹕網上圖片、資料圖片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