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第三方因素不影響中美長遠關係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5日 06:35
2017年06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首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上周在華盛頓舉行,傳媒的報道,在會前和會後,充斥着美方對中國的指摘,但仔細分析,美方提出的要求,都是跟中美雙邊關係並無直接關係的第三方因素,比如朝鮮問題和南海問題,這些被炒熱的問題,對中美關係不會構成結構性的長遠影響。反之,兩國進一步落實經貿合作,才是雙邊關係的根基。


中美外交安全對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對兩國溝通機制提出的新建議,建立4個高層次對話機制。以外交安全打頭陣也反映出美國對此的急切,此次對話的背景是習近平和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會面後80天,中美簽訂落實「百日計劃」的貿易協議後40天,同時,也是美國偵察機闖入黃海遭中國戰機攔截後35天,美國軍艦開進南海中國島礁主權範圍後25天,在此期間,朝鮮不停試射導彈。


捕風捉影霧裏看花

得出中美出現危機

從中看到,中美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爭鬥,還牽涉軍事挑釁行動,外間一些評論見風是雨,誇大地推測中美終有一戰。如果不釐清當中哪些是中美關係的直接因素,哪些是間接因素,很容易會墮入雲裏霧裏,得出兩國關係出現危機的結論。


朝鮮問題確實是兩國嚴重關切的問題,不但影響東北亞的格局變化,還會對國際局勢產生影響,所以朝鮮問題也上升到由聯合國的層次解決,經過中國改變態度後,得以落實制裁措施。目前中美之間的爭論在於,美國要求中國採取更加嚴厲的手段迫使朝鮮就範,包括停止對朝鮮供應石油,使其經濟陷於癱瘓,以及擴大禁運範圍斷絕朝鮮的外匯收入。但中國認為,中國嚴格執行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包括停止從朝鮮進口煤炭及一些礦產,但不包括輸出石油。美國要求中國商人停止跟美國制裁名單上的朝鮮機構貿易,否則威脅對中國商人實施制裁,但中國認為這是美國試圖將本國的政策強加在中國身上,已經超越了聯合國的決議範圍。况且美國不停在朝鮮半島進行軍事演習,也是激化矛盾的行徑。


朝鮮問題對中美關係影響固然重要,但畢竟是兩國關係的第三方因素,解決得好對中美關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解決不好則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始終不是兩國關係的決定因素。中美曾經為朝鮮問題交戰並從此交惡20年,今年美國甚至利用機會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即使這樣,很難想像中美兩國會再次為朝鮮問題兵戎相見,撇除這個可能之後,中美解決朝鮮問題只有加強合作一途,即使問題當前沒有解決,但如果是朝着正面方向發展,中美也會進一步合作,而不是為此魚死網破,因為這對解決問題沒有半點好處。


朝鮮問題南海爭拗

不是中美核心議題

中美還就南海問題「坦誠」的交換了看法,美國國務卿蒂勒森重申中國承諾遵守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他公開作此表示,一是立此存照,警告中國必須遵守,二是贊成雙方行為準則的標準。美國強調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但只要美國按照國際法當中「無害通過」條款,在南海航行從來就沒有自由與不自由問題。美國只是借此跟中國叫板,制止中國加劇南海的軍事化,防止威脅東南亞國家的安全。從中看到,南海問題對於中美兩國來說,也是第三方因素。


中國向美國保證了和平解決南海主權問題的原則,同時已經展開跟菲律賓的雙邊談判,如果中國跟南海主權問題的其他聲索國分別展開磋商,美國再介入的條件就會減低。當然,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事情,越南希望背靠美國跟中國對抗,日本企圖渾水摸魚破壞中國與東盟關係,都會使南海問題變得複雜,但歸根究柢,南海問題也不是中美關係的決定因素。


縱使美國在對話會上對中國提出諸多的指控和要求,但蒂勒森在記者會上表示,會議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討論兩國未來40年的關係,雙方同意增加互信,以及減低軍事衝突風險,兩國政府又討論了在太空、網絡安全、核不擴散等合作問題,美國需要中國在維持穩定和發展問題上扮演積極角色。這些議題才是中美關係的主體,才是回到對話會謀求戰略對話的定位,是着眼於未來發展的實質內容。


中美在5月12日達成貿易協議,包括中國放寬美國牛肉進口,美國放寬對中國輸出天然氣的限制,兩國信用卡公司在對方市場的業務範圍擴大等,這才是解決中美貿易赤字,甚至是解決美國失業率的實際行動,是兩國關係的核心。從現實政治角度出發,特朗普政府以至中國政府,都會置眼前利益高於一切,解決當前的問題會更加積極,至於影響兩國關係的第三方因素,即長期存在但又無法即時解決的問題,只會作為「打嘴仗」的借口而已,中美終有一戰也是媒體抓眼球的聳人聽聞花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