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電影與社會同喜同悲,回歸後本地上映的香港電影量跌近半,中港合拍片雖不愁資金,卻換來題材掣肘,過去兩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十年》和《樹大招風》均遭內地封殺。同時,內地不設電影分級制度,為遷就內地尺度,血腥、暴力等場面要「忍手」,變相令電影畫面減少震撼。3名資深電影人為本港電影業把脈,均認為內地市場是雙刃劍,隨着網絡平台發展蓬勃,年輕電影人的發揮空間有望更廣。
明報記者 袁樂婷
回歸後電影業萎縮,1998年遇亞洲金融風暴,總票房按年跌兩成,2003年受SARS影響,票房再跌至近20年最低點,至2007年止跌回升。去年在港上映電影的總票房達19.5億元,比1996年的12.7億元升了五成,較2006年更上升逾倍(見表),但港產片經歷逾10年低潮,在港上畫的香港電影每年不過百部。
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說,1993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年」,有200多部戲在港上映,他當時是製片人,曾同時參與3部戲,報酬三級跳。然而物極必反,演員、幕後分身不暇影響質素,加上翻版影碟「嚇走片商」,其後票房和產量均跌。據影業協會統計,千禧年後下滑趨勢更明顯,2013年全年僅43套港片,去年回升至61套,為12年來首度超越60大關。馮永認為這反映片商逐漸恢復信心,網上平台等於多一個收入渠道,有望令片商更願投資。
拓內地觀眾層 容納小眾港片
同期內地電影業增長強勁,全國票房由2009年的6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5年的440億元,升了逾6倍;去年增長放緩,仍錄得492億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爾冬陞說,港人早於1980年代北上拍電影,推動內地電影發展,近年內地市場膨脹,反過來成為中港合拍片的主要資金來源。他憶述,2004年上映、由他執導的《旺角黑夜》先後曾向5家片商叩門,才爭取到資金開鏡,現時「要開工就有人畀錢」。他說,內地觀眾層面廣,也令題材較小眾的電影找到生存空間,「從來未見過咁好(環境),不覺得是壞的年代」。
協調鑽出夾縫 毋須定型「本土」
然而,進軍內地始終有掣肘,爾冬陞說,若電影內容觸及政府部門,該部門就會干涉,「審批嚴格些,肯定會,但可以協調」。他說,香港電影人逐漸摸索到生存方式,例如《竊聽風雲》也經一番協調,最終能上映。至於如何協調,他笑言靠它「搵食」,沒有詳談,只說「各有心得」。另一犧牲是血腥暴力情節要「忍手」,他說內地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為顧及入場兒童,尺度要收斂,「(香港)觀眾不愛看合拍片,因為不好看,將就了內地市場,唔湯唔水,斬頭鏡頭要拉遠,震撼力弱,(觀眾)一定覺得不及以往精彩」。
爾冬陞說,香港市場小,倘作品不放眼內地及其他華語市場,較難生存,但電影人也有其個人選擇。「不要將本土電影等同『反中』,亦不應劃分本土電影一定低成本。好的電影,好多地方的觀眾都會接受。」他舉例,伊朗電影業面對的限制更多,同樣能拍出受海外觀眾青睞的作品。近兩屆金像獎最佳電影均被內地封殺,身兼金像獎主席的爾冬陞說,曾因頒獎禮不能於內地轉播,擔心影響業界推廣港片,「但我再思考,不覺得有權影響創作,(電影)通過電檢、上到畫,自然入到(參賽)名單」。
明報記者 袁樂婷
回歸後電影業萎縮,1998年遇亞洲金融風暴,總票房按年跌兩成,2003年受SARS影響,票房再跌至近20年最低點,至2007年止跌回升。去年在港上映電影的總票房達19.5億元,比1996年的12.7億元升了五成,較2006年更上升逾倍(見表),但港產片經歷逾10年低潮,在港上畫的香港電影每年不過百部。
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說,1993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年」,有200多部戲在港上映,他當時是製片人,曾同時參與3部戲,報酬三級跳。然而物極必反,演員、幕後分身不暇影響質素,加上翻版影碟「嚇走片商」,其後票房和產量均跌。據影業協會統計,千禧年後下滑趨勢更明顯,2013年全年僅43套港片,去年回升至61套,為12年來首度超越60大關。馮永認為這反映片商逐漸恢復信心,網上平台等於多一個收入渠道,有望令片商更願投資。
拓內地觀眾層 容納小眾港片
同期內地電影業增長強勁,全國票房由2009年的6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5年的440億元,升了逾6倍;去年增長放緩,仍錄得492億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爾冬陞說,港人早於1980年代北上拍電影,推動內地電影發展,近年內地市場膨脹,反過來成為中港合拍片的主要資金來源。他憶述,2004年上映、由他執導的《旺角黑夜》先後曾向5家片商叩門,才爭取到資金開鏡,現時「要開工就有人畀錢」。他說,內地觀眾層面廣,也令題材較小眾的電影找到生存空間,「從來未見過咁好(環境),不覺得是壞的年代」。
協調鑽出夾縫 毋須定型「本土」
然而,進軍內地始終有掣肘,爾冬陞說,若電影內容觸及政府部門,該部門就會干涉,「審批嚴格些,肯定會,但可以協調」。他說,香港電影人逐漸摸索到生存方式,例如《竊聽風雲》也經一番協調,最終能上映。至於如何協調,他笑言靠它「搵食」,沒有詳談,只說「各有心得」。另一犧牲是血腥暴力情節要「忍手」,他說內地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為顧及入場兒童,尺度要收斂,「(香港)觀眾不愛看合拍片,因為不好看,將就了內地市場,唔湯唔水,斬頭鏡頭要拉遠,震撼力弱,(觀眾)一定覺得不及以往精彩」。
爾冬陞說,香港市場小,倘作品不放眼內地及其他華語市場,較難生存,但電影人也有其個人選擇。「不要將本土電影等同『反中』,亦不應劃分本土電影一定低成本。好的電影,好多地方的觀眾都會接受。」他舉例,伊朗電影業面對的限制更多,同樣能拍出受海外觀眾青睞的作品。近兩屆金像獎最佳電影均被內地封殺,身兼金像獎主席的爾冬陞說,曾因頒獎禮不能於內地轉播,擔心影響業界推廣港片,「但我再思考,不覺得有權影響創作,(電影)通過電檢、上到畫,自然入到(參賽)名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