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謝穎琳﹕林鄭新班子點connect路邊空氣污染?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3日 06:35
2017年06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新任特首林鄭月娥於前日公布新班子名單,猜測多時的局長人選終於塵埃落定。未來5年的管治方針與成效,不僅取決於個別問責官員的人事作風,實則更受整體的政府框架及執政思維左右。
運輸及房屋局就是一個好例子,以展示重組失誤下如何妨礙施政成效。有關運輸政策的決策局在過去多年不停「變身」,1997年由運輸科改稱為運輸局,董建華時期改組為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再於曾蔭權年代重組成現今的運輸及房屋局。
現時的運房局分別處理所有與房屋和交通有關的政策和事務,囊括「衣食住行」之中的兩個要素。前者關乎公私營房屋供應,後者掌管交通系統及設施的規劃及運作,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至深。
新特首應有統領各部門的決心
不過,運房局施政卻困難重重,原因包括跨局合作不力,與發展局協調出現問題,批地與建屋部門各自為政,導致公屋輪候時間冗長;運輸政策複雜繁重,現任局長張炳良曾表示有六七成工作時間花在運輸事務之上,在處理多個當前「政治炸彈」的同時,例如高鐵「一地兩檢」問題、港珠澳大橋工程進度等,本地交通問題卻愈見糾結和嚴重,不禁令人擔憂當局似乎是欠缺心力去解決和梳理:車輛過多,交通擠塞問題日益惡化,市民每天動輒花上兩三個小時在通勤之上,以二氧化氮(NO2)為首的路邊污染問題高踞不下,浪費市民大量時間並威脅公眾健康。
社會上早已有不少聲音敦促新任政府將運房局分拆成「土地規劃房屋局」,而運輸則獨立成局。但比重組決策局的操作更重要的,是新任特首應能擁有統領各部門的遠見和決心,責成不同決策局共同處理跨界別議題。儘管近年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下跌了約三成,但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制定的「達理指數」(Hedley Environmental Index)顯示,香港每日平均仍有約5名市民因空氣污染提早死亡,而路邊污染水平於過去廿年一直高於世衛標準兩倍,公眾健康並未充分受到保障。
歸因車輛過多、交通管理不善,以至其問題所波及的醫療負擔,都不是環境局所能獨自解決及處理,當中必須有食物衛生環境部門的投入,提供路邊污染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及分析,從預防醫學的角度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有運輸決策局的參與,透過訂定城市運輸發展藍圖,承擔起保障司機、乘客及行人免於喪命於路邊污染的責任。
多個國際城市如倫敦、巴黎等早已注視到跨局合作的重要,結合運輸、環境及公共衛生決策單位,制訂以減低空氣污染為目標的交通運輸政策藍圖。其中溫哥華的「2040年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更清楚訂立包括單車在內的出行比例目標,以及一個切實可行的減低行車里數的具體計劃。
應開展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
香港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於1999年出台,其運輸預測及策略適用至2016年,而這研究背後反映的思維和形勢已是18年前的舊光景。踏入由林鄭月娥執政的年代,政府應盡快開展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當中包括減低空氣污染之關鍵績效指標及其短中長期目標,以及常見擠塞道路平均車速及總行車里數上限等指標,真真正正改善交通民生。
新一屆特首林鄭月娥於前日公布新班子的記者會稱會貫徹「管治新風格」,其問責班子及公務員隊伍都要有新思維、新的做事文化。究竟候任特首林鄭如何「connect」下任的運房局長陳帆、環境局長黃錦星和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落實跨局合作的交通策略藍圖?確實令人拭目以待。
作者是「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
[謝穎琳]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