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兆聰﹕入摩長線利好 港股回落應吸納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2日 06:35
2017年06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昨跌148點,收報25,694點,成交金額765億元。A股第4度闖關,終獲納入MSCI指數,但港股還是在利好兌現下下跌,A股則反覆向好。市場對於入摩預期頗高,偷步買入的倉位大,利好兌現便沽貨。但這只是短期波動,重點是入摩與否,在全球升市之下,港股有能力到達現水平,回落是吸納的好機會。


A股成功入摩,暫預計分兩階段實施初始納入計劃,實施時間分別預定在明年5月和8月,也就是MSCI的半年度和季度指數評審時。距實際入摩尚有1年時間,但周一卻已大幅炒高,結果亦出現利好兌現的跌市。恒指昨日低位25,575點,跟上周五偷步炒起前相若,故早市一輪拋售後曾經倒升,惟歐美股指期貨偏弱,標普又明言很可能下調中國評級,倒升後沽盤再度湧現。騰訊控股(0700)繼續被空軍轟炸,連續15天沽空金額居首,沽空比率達20.3%。


升勢迫50天線 短線留意納指

現在市場看法有點兩極化,多數投資者都認為股市偏高甚至昂貴,但誰也不願第一個離場,結果一有波動沽盤就蜂擁而至,但拋售過後發現市場未有太大問題、沒有持續大跌,於是又急急腳買回。宏觀來看,現在全球信貸市場依然穩定,在這基礎上很難會出現持續下跌,就算是估值過高,始終有盈利增長支持,回落5%至10%便已止跌回穩。論走勢,短線要留意的是納指,前周五急挫過後轉為橫行,開始迫近50天線,整個升浪一直沿着此線而上。納指是市場風險胃納指標,對投資者有很強的心理影響,但投資策略還是候低分段收集,大跌時更應勇於入市。


說回A股入摩,大行普遍估計初期帶來資金規模僅100億至200億美元,大約是1天的成交額,不足以推動股市大漲。短期效果應該有限,但中長線受益絕不宜低估。就好像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初時也未見顯著效果,但數年後威力顯現,中國亦逐漸成為全球工業大國。中長期獲納入的股份數量和佔指數比重只會愈來愈高,帶來的資金量將以幾何級數上升。


回顧台灣經驗,1996年MSCI指數納入台灣市場前,海外資金參與台股的比例不高,但台股入摩開始炒作後,外資佔台股市值的比重也在3年內自6%一路升至近15%,在外資湧入的支持下,台股於1996年至1997年間曾上漲95%。一來台股當時市值相對於歐美資金來說規模很小,二來全球又看好當時的亞洲,經濟增長強勁,而A股規模大之餘,外資又不看好中國經濟,相信A股不大可能複製出如此強勁的升勢。惟A股現在只是處於3000點附近,中長線值博率其實相當高。


回顧台股入摩經驗 A股中長線值博

除了入摩,本周另一應留意的是中國債息。無論人行如何否認大放水,但市場流動性還是更為充裕,加上財政部首次國債做市支持操作後,中國1年期與10年期國債債息倒掛情况亦得到修復。筆者相信在十九大前,內地第三季貨幣政策會偏向寬鬆,至少不會如上半年那麼緊,國指表現有機會出現意外驚喜,惟現時市場並不這麼認為。


[張兆聰 還看今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