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日社會都關注今年已有兩宗丈夫殺死患病妻子的新聞,同樣兩宗新聞共通之處都是配偶患有長期病患而需要長時間高度密切的照顧,且缺乏其他家庭成員支援。最後無論是自殺或是他殺,都是錯誤及極端的方法結束生命,的確令人關注。
根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每10萬人中,便有23.5名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平均自殺率較其他年齡組群為高。長者自殺率更隨年齡增加,75至79歲長者自殺率是25.3人;80歲或以上是28人,而此男性組群更高達41人。早於2001年《香港長者自殺成因的跨專業研究報告》指出,生理和心理健康欠佳、連番打擊、缺乏社會支援、緊張沉重的生活擔子和個人性格的弱點都是長者自殺有關的高危因素。根據衛生署資料,現有七成以上長者患有至少一種長期病。照顧長者的家人身心亦承受長期的壓力。早前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一個有關照顧者精神健康與睡眠質素調查結果中,48%女性照顧者有抑鬱傾向,43%有睡眠質素極差狀况。可見不論是長期病患長者還是照顧者,欠缺適當的支援及充足的休息下,都長期飽受精神和身體上很大的壓力,尤其那些在家自行照顧而缺乏他人支援的照顧者。
日本放送協會(NHK)於2016年的調查發現,日本「照護殺人」的情况有上升趨勢,其指因照顧長期病患家人太疲累而殺死家人,約四分之一長期病患者家人表示曾想過對家人痛下殺手。無論是本港或是海外調查,都反映了人口老化的地方都要正視長期病患長者及照顧者的身心需要。
討論安樂死前 有否盡力保護長者?
社會在事件中十分同情受害家庭的遭遇,引發大眾討論有關安樂死合法化的議題。但在討論安樂死合法之前,社會有否盡我們努力保護長者呢?目前香港人口老化持續,無論是家居照顧或院舍方面的服務供應嚴重不足,需要倚靠質素參差的私人院舍。此外,需高度密切照顧的服務選擇、質素,以至配套支援都遠遠落後很多已發展國家,難免會令人跌入「長期病患長者無人照顧沒有出路」的迷思。但這些都是需要政府有承擔地作長遠策略規劃下,配上社區的資源、家人的參與及專業支援下可以處理的問題。在服務還未能改善的情况下,社會若以為安樂死是其中一個選項實在令人擔心。加上已實行安樂死的已發展國家,不但是長者政策較為完善,而且安樂死亦只限於預見短期內會死亡的末期病人。
耐心聆聽和支持 可成艱難中力量
社會除了等待長者相關政策改善病患長者的生活和照顧質素外,能夠穩定甚至提升他們心理健康質素都極為重要。一般人面對健康轉差或突如其來的疾病,都會難以接受,而社會功利主義的價值更令長者陷入「生命沒有價值」的死胡同。可能因為過去香港欠缺價值和生命教育,人的價值不應在於他賺到多少錢,而在於生命過得有意義。社會大眾有否讓病患長者知道他們並不是社會負擔、他們過去年輕時的辛勞是值得被欣賞?你耐心的聆聽和支持都可以成為他們病患和艱難中的力量,他們在困難中為生命而奮鬥亦值得被肯定,他們的好模範更能提醒年輕一代珍惜生命。
媒體可分享個案 鼓勵長者打開心窗
傳媒監察方面,煽情的報道難免令人同情受害的家庭。雖然能夠達到社會關注的效果,但媒體標題簡單化將長期病患長者無人照顧便無出路,而要接受照顧者配偶以他殺行為了結一個人的生命,實在令人擔心在同一處境下的長者會以類似方法解決問題。媒體可以透過一些個案的分享,鼓勵有需要的長者打開心窗、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同時,煽情的報道間接令社會認同「無用就會被人嫌棄」的價值觀,如上述所說亦是非常危險。
因此,幫助長者晚年過有尊嚴的生活,保護長者生命,不單是政府和政策關注者的責任,亦是媒體、社會每個人的責任,以阻止更多悲劇發生。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關注長期病患長者及照顧者的生命」)
作者羅亦華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伍寶雪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課程發展主任,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羅亦華、伍寶雪、葉兆輝]
根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每10萬人中,便有23.5名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平均自殺率較其他年齡組群為高。長者自殺率更隨年齡增加,75至79歲長者自殺率是25.3人;80歲或以上是28人,而此男性組群更高達41人。早於2001年《香港長者自殺成因的跨專業研究報告》指出,生理和心理健康欠佳、連番打擊、缺乏社會支援、緊張沉重的生活擔子和個人性格的弱點都是長者自殺有關的高危因素。根據衛生署資料,現有七成以上長者患有至少一種長期病。照顧長者的家人身心亦承受長期的壓力。早前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一個有關照顧者精神健康與睡眠質素調查結果中,48%女性照顧者有抑鬱傾向,43%有睡眠質素極差狀况。可見不論是長期病患長者還是照顧者,欠缺適當的支援及充足的休息下,都長期飽受精神和身體上很大的壓力,尤其那些在家自行照顧而缺乏他人支援的照顧者。
日本放送協會(NHK)於2016年的調查發現,日本「照護殺人」的情况有上升趨勢,其指因照顧長期病患家人太疲累而殺死家人,約四分之一長期病患者家人表示曾想過對家人痛下殺手。無論是本港或是海外調查,都反映了人口老化的地方都要正視長期病患長者及照顧者的身心需要。
討論安樂死前 有否盡力保護長者?
社會在事件中十分同情受害家庭的遭遇,引發大眾討論有關安樂死合法化的議題。但在討論安樂死合法之前,社會有否盡我們努力保護長者呢?目前香港人口老化持續,無論是家居照顧或院舍方面的服務供應嚴重不足,需要倚靠質素參差的私人院舍。此外,需高度密切照顧的服務選擇、質素,以至配套支援都遠遠落後很多已發展國家,難免會令人跌入「長期病患長者無人照顧沒有出路」的迷思。但這些都是需要政府有承擔地作長遠策略規劃下,配上社區的資源、家人的參與及專業支援下可以處理的問題。在服務還未能改善的情况下,社會若以為安樂死是其中一個選項實在令人擔心。加上已實行安樂死的已發展國家,不但是長者政策較為完善,而且安樂死亦只限於預見短期內會死亡的末期病人。
耐心聆聽和支持 可成艱難中力量
社會除了等待長者相關政策改善病患長者的生活和照顧質素外,能夠穩定甚至提升他們心理健康質素都極為重要。一般人面對健康轉差或突如其來的疾病,都會難以接受,而社會功利主義的價值更令長者陷入「生命沒有價值」的死胡同。可能因為過去香港欠缺價值和生命教育,人的價值不應在於他賺到多少錢,而在於生命過得有意義。社會大眾有否讓病患長者知道他們並不是社會負擔、他們過去年輕時的辛勞是值得被欣賞?你耐心的聆聽和支持都可以成為他們病患和艱難中的力量,他們在困難中為生命而奮鬥亦值得被肯定,他們的好模範更能提醒年輕一代珍惜生命。
媒體可分享個案 鼓勵長者打開心窗
傳媒監察方面,煽情的報道難免令人同情受害的家庭。雖然能夠達到社會關注的效果,但媒體標題簡單化將長期病患長者無人照顧便無出路,而要接受照顧者配偶以他殺行為了結一個人的生命,實在令人擔心在同一處境下的長者會以類似方法解決問題。媒體可以透過一些個案的分享,鼓勵有需要的長者打開心窗、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同時,煽情的報道間接令社會認同「無用就會被人嫌棄」的價值觀,如上述所說亦是非常危險。
因此,幫助長者晚年過有尊嚴的生活,保護長者生命,不單是政府和政策關注者的責任,亦是媒體、社會每個人的責任,以阻止更多悲劇發生。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關注長期病患長者及照顧者的生命」)
作者羅亦華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伍寶雪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課程發展主任,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羅亦華、伍寶雪、葉兆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