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回歸以來中港金融聯繫愈來愈密切,香港股市亦可說被「染紅」。以恒指為例,1997年33隻成分股當中僅3隻為紅籌,佔比9%,到今時今日,50隻成分股中,中資佔26隻,即過半染紅。除了恒指,銀行、證券行等金融行業也逐漸成中資天下,20年間中環「色變」。
事實上,隨着內地企業不斷來港上市,紅籌股(本港或海外註冊中資企業)及H股(內地註冊國企)的影響力亦不斷擴大,而恒指加速被染紅則始於2006年。當年6月,恒指公司宣布將成分股從33隻初步擴至38隻,且決定開放吸納H股。
從2006年至2007年3月,成分股從33隻擴大至38隻,5隻新貴有4隻是中資,當中便包括首隻納入恒指的H股建行(0939)。同時,恒指公司再宣布進一步擴大成分股數量至最多50隻,且不再限制H股佔成分股比例。
大量銀行被收購 港資剩東亞大新
除恒指外,本港銀行及證券行也在回歸後逐步染紅,早期的香港華人銀行、嘉華銀行和友聯銀行被收購,2008年永隆和2013年的創興也分別被招行(3968)和越秀集團納入旗下。隨着2014年永亨銀行被新加坡華僑銀行私有化,上市的香港本地家族銀行便剩下東亞(0023)和大新(2356)。
曾由外資、港資兩分天下的證券行業,近年也在滬、深港通開通,內地券商積極南下收購本地券行之下,逐漸變成中資外資兩分天下。早前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更公開表示,現時有13%證券行由內地公司控制,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控制本港證券行的最大一群股東。
證券行13%中資控制 超越美資
與此同時,中資企業來港上市成主流,投行及保薦人業務也漸漸由外資行手上轉移至中資投行;據彭博數據,若按配股集資宗數計算,去年本港十大配售及包銷商排名中,有8席均為中資投行。在市場競爭下,甚至有外資大行為拉關係取得大項目而聘用內地官二代、富二代為高層,摩根大通便曾因此被美國證監會起訴,去年要花2億美元和解。
事實上,隨着內地企業不斷來港上市,紅籌股(本港或海外註冊中資企業)及H股(內地註冊國企)的影響力亦不斷擴大,而恒指加速被染紅則始於2006年。當年6月,恒指公司宣布將成分股從33隻初步擴至38隻,且決定開放吸納H股。
從2006年至2007年3月,成分股從33隻擴大至38隻,5隻新貴有4隻是中資,當中便包括首隻納入恒指的H股建行(0939)。同時,恒指公司再宣布進一步擴大成分股數量至最多50隻,且不再限制H股佔成分股比例。
大量銀行被收購 港資剩東亞大新
除恒指外,本港銀行及證券行也在回歸後逐步染紅,早期的香港華人銀行、嘉華銀行和友聯銀行被收購,2008年永隆和2013年的創興也分別被招行(3968)和越秀集團納入旗下。隨着2014年永亨銀行被新加坡華僑銀行私有化,上市的香港本地家族銀行便剩下東亞(0023)和大新(2356)。
曾由外資、港資兩分天下的證券行業,近年也在滬、深港通開通,內地券商積極南下收購本地券行之下,逐漸變成中資外資兩分天下。早前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更公開表示,現時有13%證券行由內地公司控制,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控制本港證券行的最大一群股東。
證券行13%中資控制 超越美資
與此同時,中資企業來港上市成主流,投行及保薦人業務也漸漸由外資行手上轉移至中資投行;據彭博數據,若按配股集資宗數計算,去年本港十大配售及包銷商排名中,有8席均為中資投行。在市場競爭下,甚至有外資大行為拉關係取得大項目而聘用內地官二代、富二代為高層,摩根大通便曾因此被美國證監會起訴,去年要花2億美元和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