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醫護人手捉襟見肘 保護主義礙解困局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0日 06:35
2017年06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本周起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正式調高,盼令部分病人轉往私家診所或普通科門診求醫,紓緩急症室壓力,成效如何仍待觀察。當前本港醫療系統一大死結,是醫護人手不足,無論是急症室、普通科門診乃至專科服務,市民輪候時間都愈來愈長。上周政府發表報告,推算2030年全港多個醫療專業將鬧人手荒,莫說提升服務質素,連維持目前水平也有困難。當局有責任加緊培訓醫護人才,更有效率地調撥人手資源,不過醫生業界亦應承認人手不足的事實,勿因自我保護心態,反對引入更多合資格海外醫生以應付中短期需要。


急症室加價難治本

增加醫護釜底抽薪

醫管局總裁梁栢賢稱,公立醫院星期日實施新收費後,急症室整體求診率比過去兩星期的周日少了7%,惟伊利沙伯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急症室輪候時間仍然一度超過8小時。食衛局長高永文表示,加價是否可以收到預期效果,令非緊急病人減少到急症室求診,還需更多時間觀察。本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急症室、內科、兒科及婦科是「重災區」,當局採取需求管理措施,希望將非急症病人引導往普通科門診等部門,做法可以理解,然而目前普通科門診服務同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門診預約經常爆滿;私家門診收費相對昂貴,對基層市民來說負擔沉重。隨着人口老化,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與日俱增,當局要釜底抽薪,長遠來說必須大幅增加醫護人手。


上周政府發表《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研究報告,假設現有服務模式不變,到了2030年,13個醫療專業將有10個面臨人手短缺,全港公私營醫療系統的醫生短缺將逾千人,普通科護士和物理治療師也分別短缺1669人和933人,鑑於全港九成住院服務和三成基層醫療服務是由公營醫療系統提供,當局應優先解決醫管局人手短缺情况。綜觀各界對報告的反應,雖然不乏批評之聲,但是大多數持份者認同本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必須改善。例如物理治療師組織認為,報告仍然嚴重低估了人手短缺,又無制訂病人與物理治療師的比例,擔心影響服務質素;護理業界亦指出,公立醫院的護士病人比例為1:10至1﹕12,遠低於國際水平的1:4至1﹕6,報告並未真確反映人力需求,有關人手不足的估算,仍然遠低於病人的實際需要。


然而醫生業界代表卻大唱反調,揚言報告「誇大」了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未有「對症下藥」,云云。他們堅稱,現時醫生人手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局調配人力資源無方,導致公立醫院一些部門人手緊張,此外報告亦低估私營市場承受能力,建議將部分公營醫療系統病人分流予私家醫生跟進。善用現有醫療資源發揮更高效率,當然不會有人反對,可是本港醫護人手不足,乃是鐵一般的事實。今年初天水圍醫院正式啟用,惟因人手不足,初期只能提供3個專科門診,直到3月中急症室才開始提供8小時有限服務,何時能夠實現24小時服務,仍是未知之數。當局坦言沒有足夠人手,現在勉強增加服務時間,並非最好安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就算人手調配再靈活,也沒可能解決十個茶煲七個蓋的問題。


批評政府誇大短缺

醫生代表罔顧事實

兩個多月前立法會財委會舉行會議,多位議員都關注醫生人手不足,令服務輪候時間不斷延長。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就算如何不同意今次研究報告的解讀,都不能說香港有充裕的醫生人手。梁卓偉的說法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醫生業界人士不能罔顧事實、不顧曲直。近年政府一邊投入更多資源興建醫院,一邊增加醫科學額,惟報告顯示新血仍不足夠,况且醫科生由入讀本地大學至完成專科培訓需時13年,就算即時大增學額,遠水亦難救近火。當局為了紓緩中短期人手壓力,除了挽留退休醫生,確應積極考慮增加引入合資格海外醫生。


不少國家如新加坡、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為了應付醫生不足,都向海外醫生招手,然而本港卻面對相當大的保護主義阻力。一些業界代表極度抗拒外國畢業醫科生來港執業,就連負笈海外的港人子弟也未能倖免。近年醫委會雖然將海外畢業醫生來港執業的考試,由每年一次增加至兩次,然而次數仍嫌太少,有必要顯著增加。有業界人士渲染,倘若大開中門增聘外來醫生,可能存在良莠不齊問題。然而增聘海外醫生並不等於要降低來港執業門檻,優先容讓負笈海外的港人醫科畢業生回港執業,更是合情合理。香港回歸前,英聯邦國家醫生毋須通過考試便可在香港執業,社會輿論並沒有懷疑他們的質素。業界組織不應出於自我保護心態,妨礙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