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外交戰地動山搖 燃烽火無濟於事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19日 06:35
2017年06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隨着台灣在中美洲最重要的邦交國巴拿馬轉投北京,兩岸的外交戰轉趨激烈。北京除積極向台灣邦交國招手之外,亦向台灣的非邦交國施壓,已有5個北京的邦交國逼台灣駐當地辦事處降級改名或遷址。台北亦計劃反制報復,陸委會祭出限制大陸人員入台等措施,綠營有人甚至提出重啟加入聯合國運動等主張,大有重拾陳水扁政府「烽火外交」之勢。


自從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兩岸外交戰已露重啟徵兆。去年3月,中國宣布和已經與台灣斷交兩年的非洲國家岡比亞復交,向台北發出了警號。蔡英文在去年「5•20」就職演講中隻字未提被認為是兩岸外交休兵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被北京批為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令兩岸關係急速轉冷。


北京死心打壓升級

台灣反制適得其反

經過一年多觀察,北京對於民進黨會在「九二共識」上回心轉意已經死心,因而加大了對台灣外交空間的壓縮力度。去年底西非國家聖多美普林西比甫與台灣斷交,北京就宣布與其復交。上月的世衛大會,台灣不僅無緣與會,媒體和代表甚至連會場都不得其門而入。上周,中國與巴拿馬的建交,台灣甚至到巴方宣布前40分鐘才獲通知,可見打壓力度逐步升級。


與2007年同樣棄台投陸的中美洲國家哥斯達黎加與中國的建交公報比較,巴拿馬今次在建交公報中,除重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三段論外,還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預料未來台灣的邦交國數目還會進一步下降。


雖然島內對大陸的外交打壓並不感到意外,也有輿論認為,邦交國數目即使「歸零」,對台灣實質影響亦有限。因為台灣與全球大部分國家仍維持領事經貿關係,對於台灣普通民眾來說,去外國旅行、就學、經商確實影響不大。不過,邦交國數目的減少,會令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實體角色更加模糊。台灣的政府官員,從總統到部長,今後更難走出國門。而到中南美洲邦交國訪問,又是台灣官員過境美國的主要藉口,中南美洲邦交國若真的「歸零」,由於台美並無邦交,台灣主要官員今後要到美國就更難了。


有民進黨人士聲稱,邦交國中斷的是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只要台灣「正名」改國號,就可以交到新朋友,突破外交困境。這種說法不是故意誤導,就是不顧現實。北京武力攻台的底線之一就是台灣改國號的「法理台獨」,連李登輝、陳水扁當年都做不到的事,今天台灣任何一位總統恐怕都更不敢試。


至於有綠營人士和陸委會提出的報復措施,包括台灣在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重啟「入聯」行動、限制大陸人士赴台訪問,頗有當年陳水扁「烽火外交」之風。但人們還記得,當年陳水扁四處點火,大撒金錢,8年出訪15次,創歷任總統之最,但卻被視為「麻煩製造者」,任內邦交國數目由29個變成23個,遽減20%,「烽火外交」最後以「迷航外交」成為國際笑柄。


硬的更硬軟的更軟

港台關係勢受波及

以今日的國際政治現實,台灣與北京抗衡的外交空間更加狹窄。台灣最大的安全保障者美國,即使對中南美洲仍有相當影響力,對維持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邦交,恐怕也有心無力,更何况美國現在內憂外患,自身難保。在巴拿馬斷交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只能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話,國務卿蒂勒森談及本周中美首度外交與安全對話時,重點也是強調朝鮮議題。


無疑,北京重手壓縮台灣的外交空間,某程度上是會傷害及拉開兩岸的人心距離。不過,證諸台灣近年的選舉結果,特別是馬英九執政8年,在兩岸外交休兵後國民黨仍然大敗,早已令北京主政者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不敢再抱幻想。


不過,北京對台灣民間的統戰並未放鬆,硬的更硬,軟的更軟。蔡英文執政以來,北京單方面公布了連串方便台胞在大陸生活、就業、就學的優惠措施,這種以國民待遇取代過往送大禮的新取態值得留意。另外,在與國民黨保持交流管道的同時,對以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代表的淺綠勢力仍然網開一面,並未關上對話的大門。


兩岸關係由冷對抗變成熱競爭,令港台關係也罩上陰影。香港回歸之初,北京對港台關係一度以「錢七條」規限。2008年之後,隨着兩岸關係緩和,港台交流的限制大為寬鬆,兩地互設了具官方色彩的辦事處,經貿人員往來亦趨頻密。今後,隨着兩岸關係的再度緊張,港台關係的的收縮恐難避免。對此,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都應早作綢繆。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