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宋小莊:香港「一國兩制」的事業值得紀念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19日 06:35
2017年06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的日子。對古代中國人而言,20歲為成年。《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弱」是不夠強壯的意思。儘管已是成年,還不夠強壯,但古代男子還是要行冠禮。《禮記.冠儀》「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故冠禮是各種不同的禮儀之中的重要者,不容忽視。由此言之,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歷盡滄桑,風雨如磐,問題也多,但還有發展。這是值得紀念的大事業。開創之初,頗見謀劃,勇於創新,有大格局。現在反思,獨具匠心,大智若愚,依稀可見,值得分析說明:


一國兩制矛盾多 勇敢面對為上策

一、香港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所謂史無前例,不是說過去歷史上沒有,而是過去還沒有成功例子。早在西漢初,中國已實行「郡國並行」制度。所謂郡,就是郡縣制;所謂國,就是分封的諸侯國。但文景之時,就出現「吳楚七國之亂」。西晉不汲取歷史的教訓,也實行郡國合治,結果發生了「八王之亂」。清雍正帝在西南邊疆實行「改土歸流」,也是土司制度做不下去的例證。在西方實行「一國兩制」最大的國家是美國,建國之時北方實行資本主義,南方實行蓄奴制(奴隸主義),才一個甲子多一點,就發生了慘烈的南北戰爭。英國曾經實行普通法和衡平法兩個法院系統並存的制度,但後來還是不得不將之合併為一個法院系統。


香港特區實行的一國兩制比以上諸事例全面、徹底、有特色。例如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就比美國全面;內地實行人大制度,香港特區實行行政主導,就比中國歷史上郡國管理體制徹底;香港實行「港人治港」,也是類似土司的制度,但還有民主選舉的特點;香港實行普通法,內地實行大陸法,差異之大甚於普通法和衡平法。不妨說香港一國兩制的矛盾極多,故意擴大固然不對,輕視乃至迴避也不對,勇敢面對方為上策。雖然20年的回歸歷程不算太長,但對香港一國兩制的認識正逐步深入。回歸前遺留和回歸後積累的問題,完全可以在香港《基本法》框架下解決。


香港回歸實現平穩過渡

二、從聯合聲明簽署始,香港進入前過渡期;從香港基本法制定起,香港進入後過渡期。從《鄧小平文選》所見,他在漫長13年過渡期有兩個希望:一是發出安民告示,先是把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在聯合聲明中載明,然後再以香港基本法這一偉大法典做出法律保障,穩定人心;二是希望愛國愛港的香港年輕人提前參與港英政府管治,取得必要經驗和教訓,成為回歸後治港人才。一國兩制的設計師可謂煞費苦心,但這種善良願望未能得到善意回應,反而給對方先行佈棋的優勢。


然而棋壇高手是不害怕小動作。英方的「小動作」有很多,例如做出權力植根於當地的安排,這是當前香港所謂激進本土思潮的重要淵源;將香港重要崗位讓效忠英國的人掌握,不願意吸收愛國愛港的香港年輕人參加工作,還企圖使「港人治港」變為「英人治港」,與聯合聲明在基本方針政策中闡明的「現行法律基本不變」背道而馳,大量改變香港原有法律,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轉換為本地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暗藏玄機就是架空中央對國際公約的解釋權,讓香港法院承接,並建立所謂的違例審查權,為回歸後違憲審查權提前部署。到英國政客彭定康就任港督,改變與中方協商、與基本法相銜接立場,進行直接對抗,使「直通車」脫軌,並抵制沒有「直通車」後中方的一系列安排等等。13年過渡,堪稱讓棋,一年算讓一步,打遍天下圍棋高手無敵手的「AlphaGo」也不敢讓13步。即使讓了,也不可能贏回來。但香港回歸實現了平穩過渡,20年一國兩制實踐也是成功的。


三、保留原有英國地方國家機器是難題。前引古今中外事例,除了衡平法是普通法的補充、是國家機器的添加外,大部分都是在「打碎原有國家機器」基礎上實現。但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不但基本保留原來法律制度,而且保留了原來國家機器,還保障操作機器者的薪酬退休待遇不低於原來標準。這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學說中「打碎國家機器」不相脗合。在資本主義國家,政權更迭未必要採用「打碎國家機器」方法來實現,而採用執政黨和政黨輪替的方法。政府公務員分為政務類和事務類兩大類:政務類公務員要隨執政黨進退;事務類公務員就不必隨執政黨進退,可以常任。回歸前香港從未有執政黨,但卻有政務職系公務員和非政務職系的分類,這種分類是職務分工,並非有執政黨和政黨輪替的考慮。香港政務職系公務員既是政務官又是事務官,「政(務)文(官)兼任」,是政府的「拱頂石」。其中的首長級政務官統領政府各部門工作;他們中的高層人員,就是聯合聲明中提到的司級官員。根據基本法保留的公務員,並不限於非政務職系公務員,「政文兼任」的政務職系公務員包括其中的首長級政務官及司級官員也基本保留。這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制度和文官制度不能涵蓋,也不能比擬。帶着鐐銬跳舞有不順暢之處,仍有待努力。


兩制融於一國 改變國家環境

四、平衡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頗為不易。在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老學究講義警頑心 病瀟湘癡魂驚噩夢〉中,林黛玉有一句話,就是「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說大家庭內往往有不同力量,其中有一個是主導的。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曾用於分析國際形勢的消長說「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東風」、「西風」泛指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也可以指兩大主義。毛澤東當時是非常強調意識形態對立鬥爭,也是不得已的。到鄧小平主政,情况發生變化,他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就不再片面強調「姓社姓資」分歧,他把國家利益置於意識形態之上,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基礎上,在國家局部地區實行資本主義,把「兩制」融於「一國」之內,改變了國家外部環境,為國家改革開放提供有利條件。以此化解兩大陣營和兩大主義分歧和對立,這是何等智慧!僅從以上4點看,香港一國兩制堪稱大事業,值得慶賀。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宋小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