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金鐘蘇富比藝術空間展出何藩先生昔日的光影定格,老先生生前的獨家代理人藍蓮畫廊的Sarah Greene在鏡頭簇擁下,導賞五十年代的香港陽光穿透空氣微塵的瞬間。
何詩敏在人群後悄然跟隨,不動聲色地窺探,她好奇父親的作品在其他人眼中的模樣。
「他喜歡聽feedback,好想知道其他人如何看他的作品,從中學習,我想他是想看看有沒有進步空間吧。」即使步入暮年,對光影構圖的偏執癡迷未有隨着身體日漸轉差而有絲毫鬆懈,退休後到美國與家人團聚,閒話家常總是離不開攝影,為了出版最後一本相集通宵達旦,不時找上家人問:「這張相比較好?這樣裁剪如何?」
父親最愛的作品
想何先生的作品,她大概看過千百遍,一九五四年作品《人生舞台》中的現實虛幻交錯,是她孩提時代掛在家中牆上的美好記憶,今天請她在現場挑一張最愛,便不假思索站到《日暮途遠》前。
「Daddy和我們最喜歡也是這一張。」
煌煌大廈一旁波濤拍岸,深處無聲,低角度的陽光將手推車男子的影子拖得老長:「初看是覺得優美,但再看下去,意境其實有點淒美,我覺得張相令我覺得有感情的,像比喻人生的旅程已經走了很遠路,但仍繼續向前行。其實我Daddy是一個比較……你可以說是有一點悲涼感覺的人,看你如何看,人生好像有很多未知,不知會幾遠幾長,應該如何走的感覺。」
從寂寞少年 到城市漫遊人
父親出生於一九三一年上海的商賈之家,生活優渥,一直到一九四一年日本佔領上海,表面仍舊歌舞昇平的十里洋場悄然起了變化:「那時剛巧他的父母在澳門做生意,因為打仗,分開了幾年。他也有講過當時自己一個人在上海,只有一個老僕人陪着他,一個十歲的細路哥,有多少寂寞。」分離孤寂,但在動盪大時代下的童年到底衣食無憂:「所以不是環境問題令他有悲情,而是可能他那時,看到很多人因戰亂,生活很艱苦,令到他有感而發吧。你看他十多歲時在上海影的相,有幾張我最近才看過, 多少反映他有寂寞無奈的心境。」
那段日子,何藩寄情文學,在心田深處埋下柔軟的種子,也拿着父親一部柯達布朗尼相機,在家中窗前拍下早年作品《上海的雨天》,戰後與家人團聚移居廣州,輾轉到香港定居,柯達換上生前一直沿用的那台雙鏡頭反射Rolleiflex f3.5,游走在香港大街小巷,捕捉基層百姓的人生百態,一步一步走上攝影大師的路。「不一定是出生貧苦之家才會同情同階層的貧苦大眾,我本性如此,我同情他們。為什麼人要這樣不平等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何藩曾經在一個訪問中說。拍挑擔子的《沉重》、清道夫《一掃而空》,菜市場上的《半斤八兩》,新相集《念香港人的舊》,經溴化銀化學反應後浮現的主角身影都是平凡市井中的不平凡人物,為新書撰序的攝影學者馮漢紀教授形容何藩是班雅明筆下的「城市漫遊人」,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寫道:「攝影師是一個有備而來的獨行者,他們在都市游走,穿梭於城市中天堂與地獄的極端景觀,懷着欣賞與同情之心,在城市漫遊人眼中,世界永遠『風景如畫』。」
電影夢未如願
父親、攝影大師、城市漫遊人,另一個佔據人生一大篇幅的身分是電影導演。相集的生平簡錄說何藩夢想成為導演,立志成為「香港費里尼」最終卻沒有如願。
「他有這樣說過嗎?」七十年代,家人大小移居美國,何藩留在香港片場繼續打拼:「也可能是吧,我知道他有些遺憾,因為市場的需要,好多時拍唔到佢想拍的東西,後來覺得拼搏這麼多年後,還是有遺憾,那便算啦,退休。」他的電影生涯,精彩不亮麗。年輕時愛杜魯福、高達、寇比力克,受法國新浪潮電影啟蒙,也拍過實驗電影,可惜市場獨愛他唯美鏡頭下的情慾故事,艷情片作品摘下香港第一套票房超過一千萬的三級電影紀錄,被定型為三級片導演令他在追求藝術電影的路上更添惆悵。試過向投資者爭取「拍一送一」,一套商業片換一套藝術電影,後者卻始終叫好不叫座。回顧這一段事業,何藩這樣總結:「我不能靠沒有票房保證的藝術電影生存,我唯有投降,跟隨投資者的品味。如果可以從頭來過,我會以自己的尊嚴為先,也會堅持創作藝術電影的夢想,但很可惜,人只可以活一次。」
深愛紀實作品 家人代完成相集
唯有攝影,何藩從來沒有妥協過;晨光暮色是他的燈光師,維多利亞城的樓梯斜巷是他的佈景組,按下快門的決定瞬間自由自主:「他曾經說過,攝影是一個字,真,要忠於自己,不要拍一些來嘩眾取寵討好觀眾,影自己想影的相,通過相傳達自己的感情。」一頁頁翻開相集內百多張父親從未發表過的滄海遺珠:「比如像這一輯相,可能有些人覺得不夠美感,風格傾向紀實,和他從前所謂最出名的不同,但他仍然講過很喜歡這一批相,但在他最多產的年代,那些所謂沙龍學會對這些紀實的相其實不是太接受。」
在最後的日子中,何藩先生希望將這批相片輯成相集,未及完成便與世長辭,剩下的一半,便由代理人Sarah和家人接手完成。
「當時他已經在數千張底片中選了五百張,我們先將標注了三粒星的篩出來,剩番二星和一星的,便一家人和Sarah一起揀選。」不過最花工夫的,是父親另外在六十多頁的筆記上草擬了作品名稱,卻沒有為相關相片配對。於是一家人便定期聚首一堂,嘗試代入老先生的思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為作品及名字連線:「比如這一張叫《約定》,是少有他一早改好名的。我們開頭也不知道,後來看,無端端點會有個女人企喺路中心,便嘗試想像背後那個故事。我自己十分喜歡這張《讓時光停駐》,我覺得個意境是對的。」
念爸爸 念香港人
整個過程歷時數月,對家人來說,也是一個撫平傷口的過程:「他等了一輩子,終於可以把他深愛的作品讓世人欣賞。」
「他留下的有一張紙,寫住『新書改名』,上面有十多個名字,其中一個寫着:『懷香港人的舊』,下面還有其他小字寫着,比如『念念』、『念舊』,『懷香港人的舊』是我們最初想要用的名,但看到他這麼多個名有個『念』字,便覺得,他不是單純的懷舊。」
「而是更深一層的,念,想念,所以將個念字加入去。」成為了相集的書名《念香港人的舊》,因為思念的緣故。
何詩敏說,父親希望將書送給香港人。接過這份禮物的香港人,大概都沒有真切的經歷過何老先生那個年代,只能透過圖片,想像沒有高樓大廈的海旁如何清淨淡雅,人力車輪運轉是如魚滑入海岸般清脆;在冷漠的商場中,緬懷川流不息的菜市場,人們擦肩而過的詩意,然後徒嘆當下香港,連讓光影悄然醞釀發揮的空間也欠奉。因為過去,所以顯得高貴。
「但我相信即使今天的香港,他仍然會以自己的角度,拍到出另一種面貌來。」何藩的女兒說。
「攝影家應以嚴謹認真的藝術態度去從事創作:旣不刻意取悅他人,亦不作宣傳工具,只求作者忠實的『自我表現』。因此攝影家的個展便是他整個心靈的一面鏡子,毫不虛飾地反映出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特殊看法:他的思想和情感,理解和偏見,以至他的『個人哲學』。藝術是無止境的,個展的舉行並非誇耀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一機會看清楚自己,來作進一步的創作準備。因此我仍在不斷的思索,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嘗試,去找尋更高的理想。」
——何藩,一九五七年
■info
「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
日期:六月十四至三十日
地點: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文﹕梁仲禮
圖﹕鍾林枝、Blue Lotus Gallery提供、蘇富比提供、何藩攝影集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何詩敏在人群後悄然跟隨,不動聲色地窺探,她好奇父親的作品在其他人眼中的模樣。
「他喜歡聽feedback,好想知道其他人如何看他的作品,從中學習,我想他是想看看有沒有進步空間吧。」即使步入暮年,對光影構圖的偏執癡迷未有隨着身體日漸轉差而有絲毫鬆懈,退休後到美國與家人團聚,閒話家常總是離不開攝影,為了出版最後一本相集通宵達旦,不時找上家人問:「這張相比較好?這樣裁剪如何?」
父親最愛的作品
想何先生的作品,她大概看過千百遍,一九五四年作品《人生舞台》中的現實虛幻交錯,是她孩提時代掛在家中牆上的美好記憶,今天請她在現場挑一張最愛,便不假思索站到《日暮途遠》前。
「Daddy和我們最喜歡也是這一張。」
煌煌大廈一旁波濤拍岸,深處無聲,低角度的陽光將手推車男子的影子拖得老長:「初看是覺得優美,但再看下去,意境其實有點淒美,我覺得張相令我覺得有感情的,像比喻人生的旅程已經走了很遠路,但仍繼續向前行。其實我Daddy是一個比較……你可以說是有一點悲涼感覺的人,看你如何看,人生好像有很多未知,不知會幾遠幾長,應該如何走的感覺。」
從寂寞少年 到城市漫遊人
父親出生於一九三一年上海的商賈之家,生活優渥,一直到一九四一年日本佔領上海,表面仍舊歌舞昇平的十里洋場悄然起了變化:「那時剛巧他的父母在澳門做生意,因為打仗,分開了幾年。他也有講過當時自己一個人在上海,只有一個老僕人陪着他,一個十歲的細路哥,有多少寂寞。」分離孤寂,但在動盪大時代下的童年到底衣食無憂:「所以不是環境問題令他有悲情,而是可能他那時,看到很多人因戰亂,生活很艱苦,令到他有感而發吧。你看他十多歲時在上海影的相,有幾張我最近才看過, 多少反映他有寂寞無奈的心境。」
那段日子,何藩寄情文學,在心田深處埋下柔軟的種子,也拿着父親一部柯達布朗尼相機,在家中窗前拍下早年作品《上海的雨天》,戰後與家人團聚移居廣州,輾轉到香港定居,柯達換上生前一直沿用的那台雙鏡頭反射Rolleiflex f3.5,游走在香港大街小巷,捕捉基層百姓的人生百態,一步一步走上攝影大師的路。「不一定是出生貧苦之家才會同情同階層的貧苦大眾,我本性如此,我同情他們。為什麼人要這樣不平等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何藩曾經在一個訪問中說。拍挑擔子的《沉重》、清道夫《一掃而空》,菜市場上的《半斤八兩》,新相集《念香港人的舊》,經溴化銀化學反應後浮現的主角身影都是平凡市井中的不平凡人物,為新書撰序的攝影學者馮漢紀教授形容何藩是班雅明筆下的「城市漫遊人」,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寫道:「攝影師是一個有備而來的獨行者,他們在都市游走,穿梭於城市中天堂與地獄的極端景觀,懷着欣賞與同情之心,在城市漫遊人眼中,世界永遠『風景如畫』。」
電影夢未如願
父親、攝影大師、城市漫遊人,另一個佔據人生一大篇幅的身分是電影導演。相集的生平簡錄說何藩夢想成為導演,立志成為「香港費里尼」最終卻沒有如願。
「他有這樣說過嗎?」七十年代,家人大小移居美國,何藩留在香港片場繼續打拼:「也可能是吧,我知道他有些遺憾,因為市場的需要,好多時拍唔到佢想拍的東西,後來覺得拼搏這麼多年後,還是有遺憾,那便算啦,退休。」他的電影生涯,精彩不亮麗。年輕時愛杜魯福、高達、寇比力克,受法國新浪潮電影啟蒙,也拍過實驗電影,可惜市場獨愛他唯美鏡頭下的情慾故事,艷情片作品摘下香港第一套票房超過一千萬的三級電影紀錄,被定型為三級片導演令他在追求藝術電影的路上更添惆悵。試過向投資者爭取「拍一送一」,一套商業片換一套藝術電影,後者卻始終叫好不叫座。回顧這一段事業,何藩這樣總結:「我不能靠沒有票房保證的藝術電影生存,我唯有投降,跟隨投資者的品味。如果可以從頭來過,我會以自己的尊嚴為先,也會堅持創作藝術電影的夢想,但很可惜,人只可以活一次。」
深愛紀實作品 家人代完成相集
唯有攝影,何藩從來沒有妥協過;晨光暮色是他的燈光師,維多利亞城的樓梯斜巷是他的佈景組,按下快門的決定瞬間自由自主:「他曾經說過,攝影是一個字,真,要忠於自己,不要拍一些來嘩眾取寵討好觀眾,影自己想影的相,通過相傳達自己的感情。」一頁頁翻開相集內百多張父親從未發表過的滄海遺珠:「比如像這一輯相,可能有些人覺得不夠美感,風格傾向紀實,和他從前所謂最出名的不同,但他仍然講過很喜歡這一批相,但在他最多產的年代,那些所謂沙龍學會對這些紀實的相其實不是太接受。」
在最後的日子中,何藩先生希望將這批相片輯成相集,未及完成便與世長辭,剩下的一半,便由代理人Sarah和家人接手完成。
「當時他已經在數千張底片中選了五百張,我們先將標注了三粒星的篩出來,剩番二星和一星的,便一家人和Sarah一起揀選。」不過最花工夫的,是父親另外在六十多頁的筆記上草擬了作品名稱,卻沒有為相關相片配對。於是一家人便定期聚首一堂,嘗試代入老先生的思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為作品及名字連線:「比如這一張叫《約定》,是少有他一早改好名的。我們開頭也不知道,後來看,無端端點會有個女人企喺路中心,便嘗試想像背後那個故事。我自己十分喜歡這張《讓時光停駐》,我覺得個意境是對的。」
念爸爸 念香港人
整個過程歷時數月,對家人來說,也是一個撫平傷口的過程:「他等了一輩子,終於可以把他深愛的作品讓世人欣賞。」
「他留下的有一張紙,寫住『新書改名』,上面有十多個名字,其中一個寫着:『懷香港人的舊』,下面還有其他小字寫着,比如『念念』、『念舊』,『懷香港人的舊』是我們最初想要用的名,但看到他這麼多個名有個『念』字,便覺得,他不是單純的懷舊。」
「而是更深一層的,念,想念,所以將個念字加入去。」成為了相集的書名《念香港人的舊》,因為思念的緣故。
何詩敏說,父親希望將書送給香港人。接過這份禮物的香港人,大概都沒有真切的經歷過何老先生那個年代,只能透過圖片,想像沒有高樓大廈的海旁如何清淨淡雅,人力車輪運轉是如魚滑入海岸般清脆;在冷漠的商場中,緬懷川流不息的菜市場,人們擦肩而過的詩意,然後徒嘆當下香港,連讓光影悄然醞釀發揮的空間也欠奉。因為過去,所以顯得高貴。
「但我相信即使今天的香港,他仍然會以自己的角度,拍到出另一種面貌來。」何藩的女兒說。
「攝影家應以嚴謹認真的藝術態度去從事創作:旣不刻意取悅他人,亦不作宣傳工具,只求作者忠實的『自我表現』。因此攝影家的個展便是他整個心靈的一面鏡子,毫不虛飾地反映出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特殊看法:他的思想和情感,理解和偏見,以至他的『個人哲學』。藝術是無止境的,個展的舉行並非誇耀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一機會看清楚自己,來作進一步的創作準備。因此我仍在不斷的思索,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嘗試,去找尋更高的理想。」
——何藩,一九五七年
■info
「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
日期:六月十四至三十日
地點: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文﹕梁仲禮
圖﹕鍾林枝、Blue Lotus Gallery提供、蘇富比提供、何藩攝影集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