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英國倫敦一場罕見高廈大火,吞噬了最少三十多條性命,罕見不僅在發達國家竟然發生救火隊無計可施、眼睜睜看着等待救援的居民在窗邊喊救命、樓下的人大喊不要跳下來這種叫人撕心裂肺的場面;罕見的還有本來可以避免的火災,由於官僚的管理體制導致無辜低下階層活活被燒死,而活下來的居民有氣無力的喊叫,卻從來沒有人聆聽他們的呼聲。
這場冲天大火災發生在一棟24層高127戶住了約600人的公屋,上周三凌晨起火,火勢迅速蔓延至整棟大樓,烈焰冲天,燒了整整24小時才受控制。目前證實30多人死亡,但搜救還沒有結束,當局說希望死亡人數不至達三位數。消防隊反應是迅速的,200名消防員也是勇敢和專業的,救出了不少居民。但有幾個問題尚待當局回應。
該棟大樓翻新工程去年完成,工程費860萬英鎊(約9000萬港元),但外牆隔溫裝置被指使用了耐燃程度低的材料。為何使用劣質的材料?建於1974年的大樓沒有灑水裝置,翻新工程沒有重新安裝,據說是由於價錢太貴,這種罔顧生命的做法為何發生在住戶基本上是有色人種、低下階層的公屋?居民報警後,部分被通知立即用濕布裹身迅速逃離,部分被通知應該留在屋內等待救援,導致不少居民錯失逃生時機而死,救援缺乏統一指令的責任誰屬?這場大火的大廈只有一條進出通道,據說是防止罪案發生的設計,這個妨礙了救火效率的防小人做法,卻間接害了君子。
管理外判
監管失職
英國一向以管理出色見稱,1666年倫敦一場大火,七萬市民受到波及,國王查理斯二世下令,街道要拓闊方便救火,木屋要改成磚石結構。發生在350年前的大火,事後立即採取了有效措施避免慘劇重演,而2009年的一場公屋大火,六人遇難,事後經過專案調查,發現跟窗框用了易燃物料有關;八年前公屋火災的教訓,未能為避免這次更嚴重的大火起到警示作用。2011年的一次監測結果發現,七成半公屋存在隱患,還沒有引起政府的關注,英國的城市管理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首相文翠珊沒有慰問災民而被炮轟,但她還是承諾要徹查,每一方面都是調查對象,但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雖然不是這場大火的直接原因,卻是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映。公屋的管理並非由政府或者公營機構負責,而是外判給私人企業,這家負責管理的公司,利潤數千萬鎊。卻被指超過一年沒有檢查消防設備,走火通道堆滿雜物而無人清理。政府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將管理服務外判,卻沒有把監督管理質量的責任承擔起來。
英國的公屋被私人住宅包圍,近年由於樓價急升,原來在公屋社區周圍的各種服務設施被房地產市場蠶食,比如小孩的遊戲班,由每小時兩英鎊上升到七英鎊,公屋居民根本無力負擔,被認為是階層清洗(social cleansing)。這或許是過激的說法,但公屋居民的訴求,不但是要「有瓦遮頭」,還應該得到有尊嚴的生活環境,這是政府忽略某部分市民需求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結構性的歧視。
低下階層
忽略存在
公屋居民一再在社交媒體上提出警告和吶喊,卻被置之不理,原因是低下階層的市民投票率低,不至於影響政黨的支持度,無怪乎有評論認為,政府把窮人堆在公屋,卻把他們丟棄在無人關注的角落。
傳媒報道,有火災大樓居民曾經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是否需要一宗血的教訓才能讓當局提高警覺,結果是泥牛入海,反映的是這些少數族裔所屬的低下階層,缺乏暢通的政治渠道反映意見,政黨也由於他們的投票率低而忽略了他們的存在,這一場犧牲最少幾十人性命的慘劇,結論可能會是「死於不幸」,因為暫時看到的只是不同政黨藉此事「抽水」,工黨說要將該區空置的豪宅作為安置災民之用,連基本的財產私有權益都不顧,保守黨賊過興兵說要檢討法例的漏洞,都是無補於事,關鍵是能否真誠的照顧到社會各階層的需要和利益。
倫敦這座城市以紅色為標記,電話亭、郵筒和巴士都是紅色的,這場熊熊大火中的烈焰,也透出紅色。紅色平時象徵活力與激情,這次則象徵市民的憤怒與恐懼,如果政府再不採取積極的回應,則是象徵給政府的公信力亮起紅燈。不但英國政府要引以為戒,特區政府也應該防微杜漸,香港這個社會,有沒有長期忽視某個階層市民利益的結構問題存在,值得深思。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這場冲天大火災發生在一棟24層高127戶住了約600人的公屋,上周三凌晨起火,火勢迅速蔓延至整棟大樓,烈焰冲天,燒了整整24小時才受控制。目前證實30多人死亡,但搜救還沒有結束,當局說希望死亡人數不至達三位數。消防隊反應是迅速的,200名消防員也是勇敢和專業的,救出了不少居民。但有幾個問題尚待當局回應。
該棟大樓翻新工程去年完成,工程費860萬英鎊(約9000萬港元),但外牆隔溫裝置被指使用了耐燃程度低的材料。為何使用劣質的材料?建於1974年的大樓沒有灑水裝置,翻新工程沒有重新安裝,據說是由於價錢太貴,這種罔顧生命的做法為何發生在住戶基本上是有色人種、低下階層的公屋?居民報警後,部分被通知立即用濕布裹身迅速逃離,部分被通知應該留在屋內等待救援,導致不少居民錯失逃生時機而死,救援缺乏統一指令的責任誰屬?這場大火的大廈只有一條進出通道,據說是防止罪案發生的設計,這個妨礙了救火效率的防小人做法,卻間接害了君子。
管理外判
監管失職
英國一向以管理出色見稱,1666年倫敦一場大火,七萬市民受到波及,國王查理斯二世下令,街道要拓闊方便救火,木屋要改成磚石結構。發生在350年前的大火,事後立即採取了有效措施避免慘劇重演,而2009年的一場公屋大火,六人遇難,事後經過專案調查,發現跟窗框用了易燃物料有關;八年前公屋火災的教訓,未能為避免這次更嚴重的大火起到警示作用。2011年的一次監測結果發現,七成半公屋存在隱患,還沒有引起政府的關注,英國的城市管理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首相文翠珊沒有慰問災民而被炮轟,但她還是承諾要徹查,每一方面都是調查對象,但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雖然不是這場大火的直接原因,卻是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映。公屋的管理並非由政府或者公營機構負責,而是外判給私人企業,這家負責管理的公司,利潤數千萬鎊。卻被指超過一年沒有檢查消防設備,走火通道堆滿雜物而無人清理。政府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將管理服務外判,卻沒有把監督管理質量的責任承擔起來。
英國的公屋被私人住宅包圍,近年由於樓價急升,原來在公屋社區周圍的各種服務設施被房地產市場蠶食,比如小孩的遊戲班,由每小時兩英鎊上升到七英鎊,公屋居民根本無力負擔,被認為是階層清洗(social cleansing)。這或許是過激的說法,但公屋居民的訴求,不但是要「有瓦遮頭」,還應該得到有尊嚴的生活環境,這是政府忽略某部分市民需求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結構性的歧視。
低下階層
忽略存在
公屋居民一再在社交媒體上提出警告和吶喊,卻被置之不理,原因是低下階層的市民投票率低,不至於影響政黨的支持度,無怪乎有評論認為,政府把窮人堆在公屋,卻把他們丟棄在無人關注的角落。
傳媒報道,有火災大樓居民曾經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是否需要一宗血的教訓才能讓當局提高警覺,結果是泥牛入海,反映的是這些少數族裔所屬的低下階層,缺乏暢通的政治渠道反映意見,政黨也由於他們的投票率低而忽略了他們的存在,這一場犧牲最少幾十人性命的慘劇,結論可能會是「死於不幸」,因為暫時看到的只是不同政黨藉此事「抽水」,工黨說要將該區空置的豪宅作為安置災民之用,連基本的財產私有權益都不顧,保守黨賊過興兵說要檢討法例的漏洞,都是無補於事,關鍵是能否真誠的照顧到社會各階層的需要和利益。
倫敦這座城市以紅色為標記,電話亭、郵筒和巴士都是紅色的,這場熊熊大火中的烈焰,也透出紅色。紅色平時象徵活力與激情,這次則象徵市民的憤怒與恐懼,如果政府再不採取積極的回應,則是象徵給政府的公信力亮起紅燈。不但英國政府要引以為戒,特區政府也應該防微杜漸,香港這個社會,有沒有長期忽視某個階層市民利益的結構問題存在,值得深思。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