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社會各界近日都為6月6日一位長者在家中親手終結他患有長期病患妻子的生命而感到難過。這位已經年屆八旬的家庭護老者在案發後迅速向警察自首,承認行兇,現在被控謀殺罪。據我們所知,他一直在照顧他76歲、約3年前中風癱瘓的妻子。由於太太在中風後行動不便,需要全面護理,所以這位丈夫幾乎每一刻都要花在照顧他太太身上。但是,他自己也是一位長者,很可能多少也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照顧者的角色對他來說應是十分吃力。
這次事件使公眾、社會服務界和學者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了解與分析過往在這對夫婦身上實際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麼因素導致了這宗倫常悲劇?他們是否在任何長期護理服務的機制裏?這宗悲劇能夠避免嗎?
拒接受服務者仍需被關心
據報道,該位太太曾分別於前年9月及去年3月獲分配資助院舍宿位和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她曾在院舍住了半年,後因不習慣而遷出,而她也拒絕接受上述日間護理中心服務的安排。之後,她繼續在家中被丈夫照顧。我們現階段不確定為什麼她和她的丈夫當時放棄那些許多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需要經年累月等候才能得到的服務,但暫時我們可以假設一些可能的原因。首先,他們當時所獲分配的長期照顧服務的質素和所在的地方不符合他們的期望;第二,事件中的丈夫可能抱着中國傳統的心態,就是自己的家人應該留在家,而他作為丈夫有責任照顧妻子,這種照顧的責任不應該託付給外人。傳統上,華人通常會對家人在沒有親人時常陪伴的情况下入住院舍感到遺憾和不安,因此可免則免。
但這些只是我們現時對為何這對夫婦不接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所能做的推斷。不過,有一件事我們都很想知道,就是這對夫婦退出或不接受資助護理服務之後,是否沒有任何政府部門、機構或服務提供者跟進這宗個案嗎?他們的情况被忽略是因為他們已經不在服務輪候名冊嗎?如果這些疑問是事實,那麼目前處理長者長期護理服務的機制顯然有一個嚴重的漏洞,就是倘若有關案主不接受安老體系內提供的服務後,他們並不再被任何長期照顧服務所涵蓋,很少再被跟進。實際上,案主拒絕接受服務並不一定意味着他們不再面臨任何健康和照顧上的挑戰,他們可能仍然有同樣的護理的需要,只是由於某些原因而拒絕。這些長者與家人仍然需要被關心和接觸,以便提供適時的支援,盡早發現問題與風險。
長期照顧攸關體弱長者與家人福祉
我們也可以從報道中得悉這對夫婦不是「隱藏的老年人」。他們有與鄰居互動,他們大廈的互助委員會主席了解丈夫在照顧中的困難,不少街坊亦發覺他因為照顧太太而非常疲累。此外,丈夫的弟弟也知道他們的處境,並知道哥哥和嫂嫂的處境非常嚴峻。理論上這對夫婦的景况並不孤單,但由於某些原因,他們似乎沒有與這些他們可依靠的「非正規支援」網絡(informal support network)聯繫上,實在非常可惜。如果這些在他們周圍的人能夠彼此協調,形成一個非正式的照顧網絡,這位丈夫的壓力也許能夠得到緩解,扭轉他在照顧上絕望崩潰的狀態。
這種悲劇對我們來說也許並不是新的事件。我們偶爾聽到一些家庭照顧者親手了結患病家人的生命。他們如此下手往往不是出於憤怒和仇恨,而是因為自己身體和精神上的疲憊已經達到極點;還有也可能是出自「好心」,希望早日結束患病家人已經沒有質素的生命,免去他們肉體上的痛苦。香港人口正持續老年化,為長者和他們的家庭照顧者提供長期照顧至關重要,攸關很多體弱的長者與家人的福祉。今天,這些有護理需要的家庭中許多都像這宗個案屬於「雙老」家庭,即是只一對高齡配偶同住而沒有任何年輕人在一起生活。在這種情况下,年老的配偶不得不照顧有護理需要的另一半,就像這對10年前不幸喪子的夫婦情况一樣。
政府應把資源適當分配對焦
目前,有關社區照顧服務,包括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改善家居以及社區照顧服務與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申請人有機會需要等11個月才能得到有關服務。這完全無法滿足很多長者與家人的實際需要,因為他們可能在那11個月裏已經面對不少的困難,到輪候成功時已經心灰意冷或須面對更嚴重的問題,錯過了接受服務的適當時機。此外,由關愛基金資助之「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所提供的津貼金額每月只有2000元,對面對不同挑戰的家庭護老者來說支援有限。政府不僅應投放更多的資源加強不同的安老服務,而且更應把資源適當分配對焦,更準確地了解和針對家庭護老者的身心需要。
須建立非正式照顧網絡 助減低風險
政府部門、社福機構、社區人士和居民組織也必須加強協作,在社區和鄰舍中建立有效的非正式照顧網絡,識別與緊密跟進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和照顧者。這些網絡所提供的支援並非屬於正規安老服務機制,但應有助於填補安老服務的不足和遺漏的地方,如情緒支援。這將有助於減低因長期護理在長者與家庭照顧者中引發的風險與困難。期望即將上任的下屆政府盡快推出和實行有關改善長期照顧服務的政策,給予這群沒有機會下班休息、每天辛勞工作24小時的家庭護老者適切的支援,讓他們在照顧的過程中感到不孤單、有希望。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註冊社工
[李允平]
這次事件使公眾、社會服務界和學者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了解與分析過往在這對夫婦身上實際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麼因素導致了這宗倫常悲劇?他們是否在任何長期護理服務的機制裏?這宗悲劇能夠避免嗎?
拒接受服務者仍需被關心
據報道,該位太太曾分別於前年9月及去年3月獲分配資助院舍宿位和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她曾在院舍住了半年,後因不習慣而遷出,而她也拒絕接受上述日間護理中心服務的安排。之後,她繼續在家中被丈夫照顧。我們現階段不確定為什麼她和她的丈夫當時放棄那些許多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需要經年累月等候才能得到的服務,但暫時我們可以假設一些可能的原因。首先,他們當時所獲分配的長期照顧服務的質素和所在的地方不符合他們的期望;第二,事件中的丈夫可能抱着中國傳統的心態,就是自己的家人應該留在家,而他作為丈夫有責任照顧妻子,這種照顧的責任不應該託付給外人。傳統上,華人通常會對家人在沒有親人時常陪伴的情况下入住院舍感到遺憾和不安,因此可免則免。
但這些只是我們現時對為何這對夫婦不接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所能做的推斷。不過,有一件事我們都很想知道,就是這對夫婦退出或不接受資助護理服務之後,是否沒有任何政府部門、機構或服務提供者跟進這宗個案嗎?他們的情况被忽略是因為他們已經不在服務輪候名冊嗎?如果這些疑問是事實,那麼目前處理長者長期護理服務的機制顯然有一個嚴重的漏洞,就是倘若有關案主不接受安老體系內提供的服務後,他們並不再被任何長期照顧服務所涵蓋,很少再被跟進。實際上,案主拒絕接受服務並不一定意味着他們不再面臨任何健康和照顧上的挑戰,他們可能仍然有同樣的護理的需要,只是由於某些原因而拒絕。這些長者與家人仍然需要被關心和接觸,以便提供適時的支援,盡早發現問題與風險。
長期照顧攸關體弱長者與家人福祉
我們也可以從報道中得悉這對夫婦不是「隱藏的老年人」。他們有與鄰居互動,他們大廈的互助委員會主席了解丈夫在照顧中的困難,不少街坊亦發覺他因為照顧太太而非常疲累。此外,丈夫的弟弟也知道他們的處境,並知道哥哥和嫂嫂的處境非常嚴峻。理論上這對夫婦的景况並不孤單,但由於某些原因,他們似乎沒有與這些他們可依靠的「非正規支援」網絡(informal support network)聯繫上,實在非常可惜。如果這些在他們周圍的人能夠彼此協調,形成一個非正式的照顧網絡,這位丈夫的壓力也許能夠得到緩解,扭轉他在照顧上絕望崩潰的狀態。
這種悲劇對我們來說也許並不是新的事件。我們偶爾聽到一些家庭照顧者親手了結患病家人的生命。他們如此下手往往不是出於憤怒和仇恨,而是因為自己身體和精神上的疲憊已經達到極點;還有也可能是出自「好心」,希望早日結束患病家人已經沒有質素的生命,免去他們肉體上的痛苦。香港人口正持續老年化,為長者和他們的家庭照顧者提供長期照顧至關重要,攸關很多體弱的長者與家人的福祉。今天,這些有護理需要的家庭中許多都像這宗個案屬於「雙老」家庭,即是只一對高齡配偶同住而沒有任何年輕人在一起生活。在這種情况下,年老的配偶不得不照顧有護理需要的另一半,就像這對10年前不幸喪子的夫婦情况一樣。
政府應把資源適當分配對焦
目前,有關社區照顧服務,包括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改善家居以及社區照顧服務與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申請人有機會需要等11個月才能得到有關服務。這完全無法滿足很多長者與家人的實際需要,因為他們可能在那11個月裏已經面對不少的困難,到輪候成功時已經心灰意冷或須面對更嚴重的問題,錯過了接受服務的適當時機。此外,由關愛基金資助之「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所提供的津貼金額每月只有2000元,對面對不同挑戰的家庭護老者來說支援有限。政府不僅應投放更多的資源加強不同的安老服務,而且更應把資源適當分配對焦,更準確地了解和針對家庭護老者的身心需要。
須建立非正式照顧網絡 助減低風險
政府部門、社福機構、社區人士和居民組織也必須加強協作,在社區和鄰舍中建立有效的非正式照顧網絡,識別與緊密跟進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和照顧者。這些網絡所提供的支援並非屬於正規安老服務機制,但應有助於填補安老服務的不足和遺漏的地方,如情緒支援。這將有助於減低因長期護理在長者與家庭照顧者中引發的風險與困難。期望即將上任的下屆政府盡快推出和實行有關改善長期照顧服務的政策,給予這群沒有機會下班休息、每天辛勞工作24小時的家庭護老者適切的支援,讓他們在照顧的過程中感到不孤單、有希望。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註冊社工
[李允平]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