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哪個政客不說謊?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15日 06:35
2017年06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上周末的最佳文娛教育,是觀看了片長約2小時40分鐘的美國國會情報委員會聽證會的全場錄影。這場全美矚目的聽證會,使我對政治語言的精準程度,有了新的認識。主角是被特朗普突然炒掉的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科米。特朗普將炒他的原因解釋為:聯邦調查局內部大亂而員工對局長失去信心。科米在聽證會上對此回應:特朗普所說的是「純屬謊言,清楚簡單」(Those were lies, plain and simple)。但白宮發言人隨即表示:「毫無疑問,總統並非說謊者」(I can definitely say the president is not a liar)。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他們兩人所說的南轅北轍,只有一人在說真話,另一人在說謊。但用政治語言的精準尺度來量度,則他們兩者的說法一致,並無矛盾。


事實上,科米並無使用「說謊者」這3個字來形容特朗普,既然沒有使用這3個字,故此他和白宮發言人「總統不是說謊者」的說法是一致的。一個人說了謊,並不等同他是說謊者。這是政治語言所要求的精準。白宮發言人幸好沒有糾纏於「說謊者」的定義。如果這事情發生在大學,教授們第一個反應定必是反覆辯論「說謊者」的定義。一個人說多少次謊話才合乎「說謊者」的定義?世上無人不說謊,於是全人類都是說謊者。既然全人類都是說謊者,則形容一個人為說謊者又有何意義?


政治家如何操控文字?

心理學家對說謊這個議題作出大量研究。有調查發現成年人平均每日說謊至少兩次。專家表示小孩約在4歲開始便懂得講大話,這是一種能力,而非性格。小孩有了編造謊言的能力,便可以應付學校群體生活的複雜。有心理學家甚至認為6個月大的嬰兒已懂得說謊,因為他們會詐哭。嬰兒詐哭是最天真的謊言。謊言可分為主動作出誤導的言論,或被動地隱藏真相;亦可劃分為利己的自私謊言,或利他的善意謊言。被動和利他的謊言所受到的道德譴責,低於主動和利己的謊言。政治家又如何操控文字,以達到其政治目的?


聽證會上每名委員只有7分鐘時間向科米提問和讓他回應。支持特朗普的一名共和黨委員長篇大論稱讚科米提交的書面證供,表示該份證供用字精確、文筆流暢、意思清晰、結構嚴謹,堪稱書面證供的範文。我讀過該份證供,正在納悶這名委員花這麼多時間稱讚科米的書面證供,難道準備大義滅親?嘿!原來他是利用科米用字的精準來進行突襲。科米的書面證供表示,特朗普在一次單對單的見面中向他說:「我希望你放過弗林。」弗林是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上任後不久便因「通俄門」事件被迫辭職,現正被聯邦調查局調查。這名支持特朗普的委員說科米用字精準鋪排妥當之後,便發難質問科米:「你引述特朗普說『希望』,據你所知有無任何人曾經因為『希望』某些東西而被檢控?」


答案當然是沒有,但這樣玩弄文字卻是稍嫌初級。如果總統「指示」科米終止調查,那便是公然妨礙司法,極有機會被國會彈劾。如果他只是「希望」科米終止調查又如何?


私下作出希望,當然無妨;但宣自總統之口的希望,當然是指令。於是反對特朗普的委員隨即向科米提問:「當美國總統在橢圓形辦公室與你單獨見面並表示『希望』你作出某項行動,你會否視之為一項指示?」科米回答:「我會視之為指示。」


科米本身為律師,之前曾任司法部副部長,他用字精準。和特朗普3次單獨會面時,他曾說明「特朗普本人並未成為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對象」。在聽證會上,他用字嚴謹地進一步表示:「特朗普的行為落入聯邦調查局的調查範圍,但特朗普本人並未受到專門調查。」


這句說話如何解讀?執法機構調查的是案情,不是查人。經調查後如果案情屬實,便會針對有關人士作出行動,包括拘捕。現時案情就是「特朗普的行為落入聯邦調查局的調查範圍」,清楚顯示調查網已經對總統撒開。


科米給人的印象是誠實剛正,公信度甚高。他每次和特朗普接觸後都馬上寫下詳細備忘錄,因為擔心特朗普會就事件說謊。他把整份備忘錄交給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是其密友,然後轉交媒體。以放料給傳媒來達到政治目的,他很成功。他在聽證會表示,此舉是要引起注意,以促成司法部委任特別檢察官來調查「通俄門」。


他得償所願,被炒後不久,司法部任命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米勒作為權力極大的特別檢察官。米勒任聯邦調查局長時,科米是司法部副部長,兩人曾經同時以雙雙辭職為威脅,逼退小布殊總統當時一項他倆認為不合法的反恐指令。兩人關係之密、誠信之高可見一斑。米勒對「通俄門」的調查,不會手軟。特朗普事前不知道委任米勒一事,被司法部狠狠摑了一巴。據報他事後大發雷霆,但已太遲。此案發展將會精彩絕倫,教育性和可觀性遠較香港的政治鬥爭為高。


對付操控事實的武器:淺白誠實文字

經典名著《1984》的作者奧威爾曾經表示,普通市民難以看到政治客觀的事實,因為他們所獲取的信息往往經過政客的潤飾。對付操控事實的最有效武器,就是淺白誠實的文字。一旦淺白誠實的文字成為政治的日常用語,有權者便難以作出操控。淺白誠實的政治用語,亦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因為只有透過淺白誠實的政治用語,才能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心,而這個信心是民主進步的必須條件。如果對政客的言論,要像破解白宮發言人或科米的精準政治語言來解讀,那麼平民百姓的知情權是何其艱苦。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楊志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