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引戰略投資者壯大業務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12日 06:35
2017年06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數年,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香港的金融平台成為它們「獵食」的熱點,不少本地華資證券行或銀行都被中資收購。英皇證券(0717)行政總裁楊玳詩不諱言,過去有收到不少接洽,多數是中資企業,但她強調集團絕對沒有賣盤的意思。


既然沒有賣盤想法,集團透過不同的方法自強不息,包括引入戰略投資者。近年集團引入兩名主要股東,分別是中國太平(0966)及中國華融(2799),分別持有集團約9%股權(圖)。楊玳詩稱,英皇集團與中國太平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是讓雙方互相銷售其產品,「我們6至7年前展開的投資移民業務,吸納了近1500名內地高淨值客戶群,保險是他們其中最感興趣的產品之一」。至於華融方面,她透露近日正密鑼緊鼓與對方開會,相信在資產管理業務上有合作的機會。


除拓展業務範圍,集團亦積極擴展內地市場,包括近年在北京、上海及廣州都設立代表辦事處。她認為,滬港通雖然已推出兩年多,但仍然處於熱身狀態。因此,集團一方面在香港加大A股研究範圍,協助客戶認識內地股市。另一階段亦在內地到處宣傳港股,吸納龐大客戶群。


港券商優勢 中資難取代

楊玳詩相信,中資雖然以充裕資金見稱,但本地證券行的優勢難以被取代,只要自強不息,仍有發展機遇,「我們比中資更熟悉本地市場運作,有一批已經做慣的上市公司客戶,同時亦習慣與監管機構打交道。例如當客戶計劃融資,我們較清楚流程與規條」。


本地業界亦需要監管當局配合,不要扼殺生存空間,「上市架構本已完善,不需要作出大改革」。她認為,如果把企業上市進度拖慢,對業界不利。對於即將出台的新板及不同上市架構的諮詢,她表示歡迎,因為可吸引更多新公司在港上市,包括科技及初創企業等,擴闊投資者的種類。


[上市公司專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