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1996年決定回歸家族生意的時候,英皇證券行政總裁楊玳詩已把集團當作親生子「養育」。眨眼間集團已在慶祝上市10周年,楊玳詩最欣喜的是,英皇證券已不再是單靠經紀佣金收入的證券行,而是一家涵蓋貸款、投行甚至保險業務的多元化金融機構。今天本地華資行買少見少,她卻決心絕不賣盤,更希望趁市况暢旺,加強發展樓按業務。
明報記者 廖毅然
當前政府認為樓市過熱,金管局多次推出收緊按揭的措施。楊玳詩表示,銀行難做,按揭業務成本上升,卻增加了財務公司的生存空間。自集團開拓樓宇按揭業務後,至今整體60億元的貸款組合當中,已有兩成是樓按,她期望有關佔比可在未來提升至25%。
儘管銀行提供的按揭年息仍低於集團提供的10厘至20厘,但楊玳詩相信她所擁有的優勢是銀行所沒有的。例如集團可承做樓價七成半的按揭貸款,銀行現時最多只可借六成。
有物業抵押風險低
她又稱,樓按業務的息差與其他融資業務相若,但卻有物業作抵押,是較低風險的業務,所以銳意發展。但她不認同財務公司的按揭,等同官員口中的「次按」,因為團隊對每宗貸款都會作壓力測試,並仔細研究貸款人的收入狀况及還款能力,借出後亦會不時檢討及跟進,「我們的客戶或者沒有穩定收入,銀行不願受理,但我們能同時了解他們的股票及債券等投資產品組合,事實上風險並不高」。
與銀行的按揭客戶不同,集團的客戶承做按揭多數不是為了買樓,而是加按套現,「今年市况轉旺,不少客戶都加按,以貸款買入股市或債券獲利」。因此,客戶的貸款年期相當短,平均為6個月至兩年,多數借六成至七成,「他們很多已不用供樓,甚至當初是一筆過付款買樓,主要留待有機會時加按套現」。
美國進入加息周期,雖然她認為加息步伐會很慢,但亦希望香港會跟隨加息,「近幾年低息環境持續,集團的息口亦一直調低」。她以定期貸款為例,1年多前仍然是18厘至24厘年息的水平,但現在最多只有20厘;因此她亦希望盡快受惠加息,讓集團息差擴闊。
轉型盼不再「依賴股市成交」
畢業後從美國回流,楊玳詩經歷過兩次金融危機,但今年港股升勢未止,客戶甚至抵押物業借貸買股,她卻不認為股市有泡沫,因為今時今日的港股不能再以10年前的角度看,「中國有決心開放資本市場,滬港通、深港通先後推出,港股吸納更多參與者」。反而,她認為現時港股處於低位,「大部分升勢由騰訊(0700)帶動,匯控(0005)、港交所(0388)等未真正發力」。她認為今年最少會升至28000點水平。
儘管市况暢旺,她卻決心不再集中於經紀業務,因為經紀業務太單一,主要依賴股市成交,猶如看天吃飯。所以,10年前把英皇證券上市後,主要策略就是業務多元化,降低經紀業務佔比。2007年,經紀業務收入佔總收入近六成,現時相關佔比已降至只有一成,倒是貸款業務已佔三分之二。
配售與包銷業務業績 大增6倍
配售與包銷業務亦是今年的重點之一,因為市况好,她透露近期一直與不少上市公司客戶洽談配售交易。截至今年3月底的上半財政年度,集團配售與包銷業務的分部業績,按年大增6倍。
[上市公司專訪]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