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二戰後的世界秩序基本上由美英主導,過去兩周的發展卻令不少評論認為這秩序已動搖:先有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在北約峰會及G7峰會上與西方盟友幾近鬧翻,上周的英國大選亦顯示該國統治精英亂作一團。德國總理默克爾在G7峰會後提出「美英靠不住」論調,會否乘勢成為西方「反特朗普聯盟」的共主,備受關注。基於實際考慮,她可能別無選擇。
除了朝鮮和伊朗外,特朗普自上台以來對德國的批評尤為強烈,箇中關鍵是德國對美有龐大貿易順差,以及軍費開支未達北約建議為GDP的2%。《明鏡》稱,他在北約閉門會議上稱有繁榮大國未有履行北約義務,矛頭對準德國;在布魯塞爾期間更斥德國出口大量汽車到美國「非常差」。退出《巴黎協定》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默克爾G7峰會警告 美抽身益中國
上月26日的G7峰會是西方領袖首次跟特朗普交鋒,德國《明鏡周刊》較早時引述秘密會議紀錄,詳述西方領袖如何為游說特朗普出盡法寶。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先後發言,以人道理由促特朗普勿退出《巴黎協定》,最後默克爾試圖「利誘」,闡述再生能源的機遇,稱美國若退出,只會益了中國。特朗普依然不為所動,表明只關心美國就業。其他領袖知道特朗普去意已決,馬克龍承認失敗,說:「現在由中國領導了。」
特朗普主義﹕沒有盟友 只有競爭者
特朗普時代的外交原則是什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跟白宮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在《華爾街日報》5月30日刊登的文章,可謂勾勒出「特朗普主義」。文章坦言所謂「環球社群」並不存在,指世界只是國家、非政府機構及企業交往及競爭的場所,被視為「特朗普主義」的闡述,文章惹起美國內外反響。美國《大西洋月刊》形容該文等同宣布美國全球領導地位之死,德國《明鏡》亦持相同意見,認為這無疑等同宣布美國制定的秩序已成過去:「沒有聯盟,只有私利;沒有盟友,只有競爭者」,也是向西方盟友發出的信號:你們不可以再依靠美國。
「德未能取代美在歐地位」
美國抽身對東德長大的默克爾來說相信不無震撼。她在5月28日出席慕尼黑拉票活動時,稱過去數天的經驗令她意識到歐洲倚靠其他國家已成過去,歐洲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默克爾一向謹言慎行,這番話引起不少波瀾,更被形容是「戰後分水嶺」。香港大學歐洲研究副教授兼課程主任奧爾(Stefan Auer)向本報稱,傳媒對默克爾這番說話是過分解讀,他認為她很大程度上只是針對國內選民, 因為反美情緒對德國左右派選民都有一定叫座力。他說,德國也未準備好取代美國在歐地位,「因為德國既沒這樣的野心,也沒足以跟美國(甚至英國和法國)匹敵的軍力」。
惟在特朗普的美國抽身下,德國以至歐洲都必須調節。問題是,默克爾願意走多遠?《明鏡》便認為,默克爾已接受由她扮演對抗特朗普的角色,預言默克爾將會在7月的G20峰會上採取G7峰會的同一策略,聯同其他國家孤立特朗普,做到「19對1」。默克爾今次拉美之行被部分西方輿論看成是德國負起全球領導之責,默克爾也在自由貿易及移民問題上跟特朗普唱反調。不過,小心翼翼的默克爾極力避免外界過高期望,《德國之聲》稱默克爾極力淡化此行的象徵意義。默克爾可能沒有野心要成為「反特朗普」聯盟共主,但當美國在防衛、自由貿易以至氣候變化都跟德國對着幹時,默克爾已無法迴避捍衛西方秩序的責任。
明報記者 林康琪
除了朝鮮和伊朗外,特朗普自上台以來對德國的批評尤為強烈,箇中關鍵是德國對美有龐大貿易順差,以及軍費開支未達北約建議為GDP的2%。《明鏡》稱,他在北約閉門會議上稱有繁榮大國未有履行北約義務,矛頭對準德國;在布魯塞爾期間更斥德國出口大量汽車到美國「非常差」。退出《巴黎協定》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默克爾G7峰會警告 美抽身益中國
上月26日的G7峰會是西方領袖首次跟特朗普交鋒,德國《明鏡周刊》較早時引述秘密會議紀錄,詳述西方領袖如何為游說特朗普出盡法寶。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先後發言,以人道理由促特朗普勿退出《巴黎協定》,最後默克爾試圖「利誘」,闡述再生能源的機遇,稱美國若退出,只會益了中國。特朗普依然不為所動,表明只關心美國就業。其他領袖知道特朗普去意已決,馬克龍承認失敗,說:「現在由中國領導了。」
特朗普主義﹕沒有盟友 只有競爭者
特朗普時代的外交原則是什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跟白宮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在《華爾街日報》5月30日刊登的文章,可謂勾勒出「特朗普主義」。文章坦言所謂「環球社群」並不存在,指世界只是國家、非政府機構及企業交往及競爭的場所,被視為「特朗普主義」的闡述,文章惹起美國內外反響。美國《大西洋月刊》形容該文等同宣布美國全球領導地位之死,德國《明鏡》亦持相同意見,認為這無疑等同宣布美國制定的秩序已成過去:「沒有聯盟,只有私利;沒有盟友,只有競爭者」,也是向西方盟友發出的信號:你們不可以再依靠美國。
「德未能取代美在歐地位」
美國抽身對東德長大的默克爾來說相信不無震撼。她在5月28日出席慕尼黑拉票活動時,稱過去數天的經驗令她意識到歐洲倚靠其他國家已成過去,歐洲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默克爾一向謹言慎行,這番話引起不少波瀾,更被形容是「戰後分水嶺」。香港大學歐洲研究副教授兼課程主任奧爾(Stefan Auer)向本報稱,傳媒對默克爾這番說話是過分解讀,他認為她很大程度上只是針對國內選民, 因為反美情緒對德國左右派選民都有一定叫座力。他說,德國也未準備好取代美國在歐地位,「因為德國既沒這樣的野心,也沒足以跟美國(甚至英國和法國)匹敵的軍力」。
惟在特朗普的美國抽身下,德國以至歐洲都必須調節。問題是,默克爾願意走多遠?《明鏡》便認為,默克爾已接受由她扮演對抗特朗普的角色,預言默克爾將會在7月的G20峰會上採取G7峰會的同一策略,聯同其他國家孤立特朗普,做到「19對1」。默克爾今次拉美之行被部分西方輿論看成是德國負起全球領導之責,默克爾也在自由貿易及移民問題上跟特朗普唱反調。不過,小心翼翼的默克爾極力避免外界過高期望,《德國之聲》稱默克爾極力淡化此行的象徵意義。默克爾可能沒有野心要成為「反特朗普」聯盟共主,但當美國在防衛、自由貿易以至氣候變化都跟德國對着幹時,默克爾已無法迴避捍衛西方秩序的責任。
明報記者 林康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