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定向學堂﹕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氣候暖化無得救?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11日 06:35
2017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五月,香港許多地方仍見木棉「白雪」,木棉樹一反常態,遲了一個月才爆放棉絮;本月初,台灣落豪雨,多區雨量破表。全球暖化令植物無所適從屢見不鮮,帶來更多極端天氣,乃毋庸爭辯。作為全球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美國最近卻退出《巴黎協定》。


有說特朗普「悔婚」不負責任,有人卻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因為美國總統已非首次在氣候問題上反悔,再者,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沒有約束力,依靠國家主動實現減排,像是跟地球簽了一紙婚書,婚後生活付諸多少行動來體現愛,也是國家自己的事。


全球暖化影響迫在眉睫,現實的種種情况令人擔心,《巴黎協定》到底有何實際作用?美國退出有無影響?

美國抽身,中國勢將擔當領導地位,就在此時,中國卻大力推動開採可燃冰,若開採過程不慎,將引發可怕的氣候變化和地質災難……

《巴黎協定》二三事

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早於一九八○年代已敲響警鐘!到了二○一七年的今天,氣溫仍逐年上升,極端天氣愈來愈多。二○一五年十二月通過的《巴黎協定》,是全球195個國家簽署共同對抗全球暖化的協定,在環境保護上,賦有里程碑意義。事實上,三十六年前的一九八一年,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已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全球暖化的威脅。


減少碳排放,很多國家是不為非不能也。要了解《巴黎協定》的作用,美國退出有沒有影響,前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表示,須先認識《巴黎協定》的「前世今生」。「就如現在爭論政制改革,也須清楚20多年前的《基本法》是如何起草和立法。」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孰好孰壞?

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超其他國家,美國帶頭減排責無旁貸,但一次又一次退縮,「老布殊有一名句『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沒有妥協的餘地。』(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is not up for negotiations.)。」


李偉才認為特朗普退出是令人鼓舞的事,「因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以往好多人覺得美國是大佬,很多人看美國的立場。現在美國退出,歐盟和中國高調宣稱即使美國退出,我們仍會執行《巴黎協定》。」


中國取代美國

推動環保擔當領導地位?

中國為了達到巴黎減碳協議,加緊發展再生能源,擺脫依賴煤電。


李偉才說,「中國現已成為太陽能板最多的生產國,除外銷,國內很多地方也有使用。風力發電發展也快速成長。」去年風力發電規模上升30%,不過,在沒有足夠且有效率的輸送電網支援下,沒有使用而浪費的風電數量也大幅上升。


李偉才坦言,「中國作為專制政體,優點是可以雷厲風行地下達執行命令,缺點是很多事情不透明,貪腐厲害,很多人為利益陽奉陰違,中央的命令可能下達不到地方政府,情况如『兩頭熱,中間冷』,最高領導人和平民百姓熱心,但中間的地方政府冷。要花氣力和資源搞環保?一些地方政府不如搞政績工程。」


碳排放 美國vs.中國

現時中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第二位是美國。不過,若以人均計算,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超中國(二○一五年數據,中國人均碳排放量為7.5噸,美國16.8噸)。中國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工業生產,外國很多生產線搬往中國,碳排放在國內,產品卻出口國外,「美國也有很多生產線遷往中國,這是最不公道的事。」說到人均碳排放量,印度、菲律賓等地更少,然而,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這些國家卻首當其衝,如四年前,菲律賓中部遇到超強颱風海燕,超過六千人死亡,這是氣候不公義!


可燃冰被視為清潔能源,為何反對?

中國打算促進可燃冰產業化,大量開採,但不少科學家、氣候學者,包括李偉才均極力反對。


可燃冰成分主要為氣體甲烷,經海底水壓長期加壓沉積而成,在正常溫度及氣壓下,會分解成水和甲烷,被視為清潔能源的「可燃冰」,燃燒後只產生小量的二氧化碳。不過,由於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強勁的溫室氣體,暖化作用高出20多倍,若在海底開採過程中泄漏,導致甲烷大規模排放,情况不堪設想。


科學家提出2℃為警戒線,除了升幅超過2℃或會帶來不可逆轉的氣候變異,全球水平面上升外,甲烷釋放也不容忽視。歐亞大陸北部及北美大陸北部的凍土,極有可能大規模溶解,釋放凍結的甲烷。「釋放會導致溫度上升,令更多凍土溶化,釋放更多甲烷,變成滾雪球效應,一發不可收拾。《巴黎協定》覺得以2℃為警戒線並不安全,所以提議應限制在1.5℃之內。升溫是由一八五○年開始計算,到現在最少升了1℃,所以,我們不能再讓地球平均氣溫上升0.5℃或1℃。近幾年,西伯利亞出現很多神秘洞穴,有研究員估計是由於困在永久凍土內的甲烷爆發而成。」


救地球 要上街?

種種科學數據及證據顯示,要有效控制地球升溫並不樂觀。一九五八年,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是315ppm,去年上升至406ppm,若上升達450ppm,增加2℃是無可避免。以每年上升近3ppm計算,距離450ppm,我們只剩下十多年時間。


作為關心地球的一分子,很多人願意改變消費習慣,追求綠色生活,李偉才認為是杯水車薪,現在依靠這些方法沒可能救到地球,「要救地球是要上街、要抗議,給政客彈藥推動或促進政府推行切實可行的減排政策。」


應對氣候暖化 各國行動與反應

1997年 責任承擔沒有共識

一九九七年過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水平。確立「共同但有差異責任」的原則下,具體規範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國(逾190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的責任。李偉才解釋,「共同,是因為地球無分國界,大氣層沒有邊界,任何國家排放二氧化碳也會加劇全球暖化,所以有共同責任去應對;有差異,因為大氣層多了的二氧化碳,絕大部分是西方富裕國家排放,歷史上的責任有相當差別。」《京都議定書》的附件一,列明哪些工業化已開發國家要遵守具約束性的減排目標,這目標完全達不到,沒減少之餘,碳排放不斷上升。當時中國並非附件一國家,故沒有約束性減排目標。


「這份在京都簽署的議定書,締約國須在國內的政府批准作實。當年前美國副總統戈爾在京都簽署了,然而白宮從未將議定書提交到國會。及後美國更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所以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並不出奇,因為美國其他總統已有前科。


條約規定,通過議定書的國家合計的碳排放量,要佔附件一國家在一九九○年的碳排放總量的55%或以上,議定書才生效。當時美國是全球最多的碳排放國家,他們不簽,所以難以過一半,直到二○○四年俄羅斯簽署,《京都議定書》翌年才強制生效,然而議定書的實施期於二○一二年屆滿。後來雖延至二○二○年,但美國退出後,加拿大、俄羅斯等也相繼退出。」


2006年 《絕望真相》

曾在美國總統選舉輸給小布殊的戈爾,於二○○六年拍攝一部有關氣候變化的紀錄片《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引起極大迴響。二○○七年,聯合國的跨政府專家組(IPCC)發表第4號報告書。同年,戈爾及IPCC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2009年 減排影響經濟 會議沒落實方案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很多人抱有極大期望,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前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有出席。「這個會議很重要,因為是談判《京都議定書》二○一二年到期後的替續協議。」可是,會議舉行前一年,金融海嘯,「減排對經濟會有影響,所以會議拉倒,沒任何落實方案,因為個個都是泥菩薩過江。所謂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既沒約束性減排目標,亦不具法律約束力。」參加大會的194個國家沒有就二○一二年後的全球減排行動、資金技術支持等方面達成共識,這項軟弱的協議令國際社會感到失望,李偉才形容為「好醜」。


2015年 「自願減排承諾」 未達標也不受罰

逾190國家及政府元首雲集法國巴黎舉行氣候會議,敲定了《巴黎協定》,目標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工業時代計算至二一○○前,升溫幅度要限制低於2℃,並致力限於1.5℃內。


「各國不想出醜有何方法?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所以不再訂立共同約束性減排目標,而是各自報數。」會議定下沒約束力的「自願減排承諾」(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允許各國自行決定減排量,未達標的不會受罰。


「根據現行《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科學家預計全球也會上升2.7℃至3.7℃。協定要求國家每五年檢討並提交加強行動的新計劃,將來有望做得更多。」李偉才說。


協定亦要求已開發國家每年撥款一千億美元予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