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政治一個星期都嫌長。」昨天揭盅的英國大選,體現了工黨前首相威爾遜這句名言。英國首相文翠珊4月宣布提前大選,希望趁保守黨民望遙遙領先鞏固相位,以便跟歐盟展開脫歐談判,豈料在野工黨民望不足兩個月內大升,保守黨議席未見進帳,反而賠上國會過半數議席的優勢。繼前首相卡梅倫「脫歐公投」慘敗下台後,這次輪到文翠珊作繭自縛,政治豪賭變成政治自戕,反映政治精英昧於民情,並未明白中產和基層民眾對經濟不公平的憤怒。政治領袖自以為是,一再誤判形勢,缺乏領導力,賠上的可能是國家未來。
自以為是缺乏領導力
重蹈卡梅倫失敗覆轍
大選後保守黨仍然是第一大黨,保住執政地位,然而文翠珊卻是輸家。今年4月文翠珊為了爭取更多政治本錢應付脫歐談判,決定提前大選,當時民調顯示,保守黨支持率領先工黨20個百分點,誰都以為保守黨穩操勝券,可望大增議席,未料最終只能贏取318席,比原先的330席還少,連326席的過半數優勢都保不住,出現懸峙國會局面,被迫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合作。文翠珊短短兩個月內由「強人智者」淪為「政治傻瓜」,管治威信重挫,就算暫時能勉強撐下去,也難保日後黨人逼宮。
去年文翠珊上台,致力標榜「21世紀鐵娘子」強人形象。競選期間,她多次強調脫歐談判「『沒協議』總比『壞協議』好」,只有她能提供「強而有力領導,從歐盟方面爭取最佳協議」,可是選民看到的卻是另一回事:文翠珊在選戰中一味打穩陣守勢牌,反覆重申一些樣板金句,如同背誦機器。她在傳媒面前表現木訥,缺乏政治魅力可言;拒絕與郝爾賓單對單辯論,令人質疑她缺乏勇氣和膽量;政策立場搖擺,更令強人形象盡毀。
英國政府一直向長者提供家庭護理服務。為減少醫療開支壓力,保守黨政綱主張提高資產審查門檻,要求長者分擔更多護理費用,如無力支付,過身後居所會被變賣,以償還政府。方案一出即劣評如潮,被形容是開徵「腦退化稅」,數天後文翠珊隨即轉軚,承諾會設付款上限,盼息紛爭,然而這又惹來黨人批評,文翠珊不堪壓力表現軟弱。另外,不少黨人也不滿文翠珊用人唯親,依仗幾名親信助手負責競選活動和制訂政綱,將多名高級閣員拒諸門外,自把自為拒聽意見。文翠珊的政綱不乏緊縮開支政策,諸如減少養老福利和長者冬天燃料補貼,以及取消學校免費午餐,卻沒有給選民派出多少甜頭,無怪保守黨前財相歐思邦形容,這是英國史上其中一份最差的競選政綱。
數年前卡梅倫提出脫歐公投,以為「留歐」穩操勝券,可以一了百了化解保守黨路線分歧,挾國內民意與歐盟談判,未料自掘墳墓。今回文翠珊所犯的錯誤,與卡梅倫如出一轍。由去年脫歐公投到美國總統大選,兩地選民都清晰表達了對政治精英的憤怒。2008年金融海嘯令英美兩國中產民眾吃盡苦頭,他們很多都循規蹈矩,克勤克儉,卻因為金融界不負責任,陷入生活無着困境,然而政治精英仍然奉行偏袒小撮富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路線,救市未救人,一邊催谷資產泡沫,讓投機者繼續發財,一邊緊縮公共開支,要中產和窮人代為埋單。經濟不公義令到落難中產不再聽信政治精英的甜言蜜語,可是很多建制權貴仍不知民心所欲,以為選民會聽話幫自己一把。卡梅倫和文翠珊的政治豪賭均以失敗告終,實非巧合。
脫歐談判部署遭打亂
政客妄為英國付代價
相比下,今次工黨取得出乎意料成績,一大原因是黨魁郝爾彬的主張贏得不少選民共鳴。郝爾彬與去年美國總統參選人桑德斯相似,高舉反建制旗幟,奉行左翼路線,反對緊縮政策,與工黨內的中間偏右派系不合。他主張把重要民生事業國有化,由「人民作主」代替資本家話事,被不少主流傳媒形容為食古不化,走1970年代舊工黨老路。數月前郝爾彬仍被視為「左翼傻瓜」,「揀不落手」(unelectable),可是他強調「誠實政治」、直話直說,正正迎合不少選民心聲。
選前英國接連發生恐襲,本應有利保守黨,可是郝爾彬化危為機,抨擊文翠珊當年削減警方開支埋下禍根。工黨政綱提倡向富人加稅、增加醫療投資、引入大學寬減優惠等,堪稱數十年來「最左」,不少論者質疑是否可行,惟對於渴望經濟公平的選民,這些主張確能引起共鳴,選前民調顯示,增加富人稅和鐵路國有化主張甚獲支持。今次大選保守黨雖勝猶敗,英國政局不明朗,拖累英鎊下跌,也打亂英國脫歐談判部署。歐洲外交界認為,新政府變得弱勢,估計將被迫放軟姿態,難以「硬脫歐」一拍兩散脅迫歐盟。大選結果對英國政府脫歐談判策略有何影響,有待觀察,然而正如瑞典前外相比爾特所言,「未來英國恐怕更見紛亂。混亂危機一個接一個,國家缺乏真正領導,早晚要付上代價」。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自以為是缺乏領導力
重蹈卡梅倫失敗覆轍
大選後保守黨仍然是第一大黨,保住執政地位,然而文翠珊卻是輸家。今年4月文翠珊為了爭取更多政治本錢應付脫歐談判,決定提前大選,當時民調顯示,保守黨支持率領先工黨20個百分點,誰都以為保守黨穩操勝券,可望大增議席,未料最終只能贏取318席,比原先的330席還少,連326席的過半數優勢都保不住,出現懸峙國會局面,被迫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合作。文翠珊短短兩個月內由「強人智者」淪為「政治傻瓜」,管治威信重挫,就算暫時能勉強撐下去,也難保日後黨人逼宮。
去年文翠珊上台,致力標榜「21世紀鐵娘子」強人形象。競選期間,她多次強調脫歐談判「『沒協議』總比『壞協議』好」,只有她能提供「強而有力領導,從歐盟方面爭取最佳協議」,可是選民看到的卻是另一回事:文翠珊在選戰中一味打穩陣守勢牌,反覆重申一些樣板金句,如同背誦機器。她在傳媒面前表現木訥,缺乏政治魅力可言;拒絕與郝爾賓單對單辯論,令人質疑她缺乏勇氣和膽量;政策立場搖擺,更令強人形象盡毀。
英國政府一直向長者提供家庭護理服務。為減少醫療開支壓力,保守黨政綱主張提高資產審查門檻,要求長者分擔更多護理費用,如無力支付,過身後居所會被變賣,以償還政府。方案一出即劣評如潮,被形容是開徵「腦退化稅」,數天後文翠珊隨即轉軚,承諾會設付款上限,盼息紛爭,然而這又惹來黨人批評,文翠珊不堪壓力表現軟弱。另外,不少黨人也不滿文翠珊用人唯親,依仗幾名親信助手負責競選活動和制訂政綱,將多名高級閣員拒諸門外,自把自為拒聽意見。文翠珊的政綱不乏緊縮開支政策,諸如減少養老福利和長者冬天燃料補貼,以及取消學校免費午餐,卻沒有給選民派出多少甜頭,無怪保守黨前財相歐思邦形容,這是英國史上其中一份最差的競選政綱。
數年前卡梅倫提出脫歐公投,以為「留歐」穩操勝券,可以一了百了化解保守黨路線分歧,挾國內民意與歐盟談判,未料自掘墳墓。今回文翠珊所犯的錯誤,與卡梅倫如出一轍。由去年脫歐公投到美國總統大選,兩地選民都清晰表達了對政治精英的憤怒。2008年金融海嘯令英美兩國中產民眾吃盡苦頭,他們很多都循規蹈矩,克勤克儉,卻因為金融界不負責任,陷入生活無着困境,然而政治精英仍然奉行偏袒小撮富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路線,救市未救人,一邊催谷資產泡沫,讓投機者繼續發財,一邊緊縮公共開支,要中產和窮人代為埋單。經濟不公義令到落難中產不再聽信政治精英的甜言蜜語,可是很多建制權貴仍不知民心所欲,以為選民會聽話幫自己一把。卡梅倫和文翠珊的政治豪賭均以失敗告終,實非巧合。
脫歐談判部署遭打亂
政客妄為英國付代價
相比下,今次工黨取得出乎意料成績,一大原因是黨魁郝爾彬的主張贏得不少選民共鳴。郝爾彬與去年美國總統參選人桑德斯相似,高舉反建制旗幟,奉行左翼路線,反對緊縮政策,與工黨內的中間偏右派系不合。他主張把重要民生事業國有化,由「人民作主」代替資本家話事,被不少主流傳媒形容為食古不化,走1970年代舊工黨老路。數月前郝爾彬仍被視為「左翼傻瓜」,「揀不落手」(unelectable),可是他強調「誠實政治」、直話直說,正正迎合不少選民心聲。
選前英國接連發生恐襲,本應有利保守黨,可是郝爾彬化危為機,抨擊文翠珊當年削減警方開支埋下禍根。工黨政綱提倡向富人加稅、增加醫療投資、引入大學寬減優惠等,堪稱數十年來「最左」,不少論者質疑是否可行,惟對於渴望經濟公平的選民,這些主張確能引起共鳴,選前民調顯示,增加富人稅和鐵路國有化主張甚獲支持。今次大選保守黨雖勝猶敗,英國政局不明朗,拖累英鎊下跌,也打亂英國脫歐談判部署。歐洲外交界認為,新政府變得弱勢,估計將被迫放軟姿態,難以「硬脫歐」一拍兩散脅迫歐盟。大選結果對英國政府脫歐談判策略有何影響,有待觀察,然而正如瑞典前外相比爾特所言,「未來英國恐怕更見紛亂。混亂危機一個接一個,國家缺乏真正領導,早晚要付上代價」。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