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任建峰:中環「回歸」未必完全是壞事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7日 06:35
2017年06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中環是香港傳統精英與核心行業的象徵。多年來,中環的商業大廈都被很多本地與國際金融機構、律師行、會計行、私家醫生租用。這使中環甚有「聯合國」感覺,因為有不同族裔的人士在中環工作。


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中環專業、金融精英曾被視為國際「次貨」,因為不少都是所謂的「FILTH」(意思是「污垢」),即「Failed in London, Try Hongkong(翻譯:倫敦撈唔掂,就試下香港啦)。但這情况由上世紀80年代開始轉變。隨着香港逐漸成為亞洲首要金融中心,在中環雲集的本地人、內地人與外國人都是世界級的專業與金融精英。


但在這10多年來,隨着中環的租金愈來愈貴,中環本身亦逐漸有微妙的改變。首先,有些「中環」機構搬去金鐘、灣仔、上環等地區,但很快就連這些地區的租金都貴起來了,所以「中環」機構開始再搬遠一點。會計行、金融界先把內務行政部門搬去九龍、港島東;然後,國際投資銀行有部分搬去九龍,會計行負責服務客戶的前線專業會計師逐漸搬去鰂魚涌、銅鑼灣、觀塘、九龍灣、尖沙嘴等地方;之前會在中環與九龍兩邊維持診所的醫生亦有部分放棄了他們的中環辦公室。


傳統精英被「逐出」中環 中資進駐

至於律師行,他們一路以需要靠近法院為理由,一路留守中環捱貴租。但就算這也開始改變。在這一年多以來,有兩間國際律師行已搬了去鰂魚涌;有一間頂級的國際律師行會在2018年初搬去鰂魚涌。業界內甚至英文傳媒更有不同的傳聞,說有至少10多間國際律師行計劃未來幾年會搬去鰂魚涌、銅鑼灣等地區。


傳統精英逐漸被「逐出」中環;而代替他們的,就是中資機構。他們好像無論中環業主開什麼價,他們都會租。某程度上,這象徵香港精英核心地帶逐漸全面「回歸祖國」。如果連中環都被中國化,這會否意味着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定位褪色,而變成另一個普通中國城市?


但大家不需要把這現象完全看成為一件壞事。中資願意花錢「搶」中環,其實表示香港對大中華仍然有其價值,否則他們不會來香港,遑論進駐中環。再者,專業與金融界離開中環亦是反映國際趨勢。譬如說,倫敦的專業人士已在其市中心分得愈來愈散,而其金融業更早已搬到去以前是藍領區的金絲雀碼頭。同樣地,巴黎的專業、金融核心地帶並不是在其市中心,而是在市中心外的La Défense區。還有,如果這個遷離中環的過程能讓香港更多地區幫香港「生金蛋」,順帶帶動多些地區的經濟,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明白,對很多中環精英來說,要離開中環在情感或交通上都是一件難事;眼見中環變成「中資天下」亦會為某些市民帶來一點悲傷。不過,我相信有失必有得。近年及未來幾年的「中環大遷徙」可以把香港核心行業的得益與更多地區、更多市民分享。與其得一個中環,就讓我們造就多幾個「中環」吧。


(作者按: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作者是執業律師

[任建峰]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