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政府最近重新再向立法會提交改革醫務委員會(下稱醫委會)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但方案剛拋出便引起爭議。其中一個爭議論點是,在最新方案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下稱醫專)兩名代表由委任改為由醫專按其規定選舉產生。醫學界有人質疑醫專兩席並非直選,或令選舉產生的醫生委員未能佔半數。但政府認為新方案已平衡了各方的訴求,顧及各方的利益。
醫專兩席產生機制處風眼中
政府建議的新方案,醫委會的成員人數將由現時28名增至32名,業外人士的比例將由4人佔14%,增至8人佔25%。新增4名業外委員毋須特首委任。當中3人由病人組織選出,另一人由消委會提名。新方案又建議醫專兩席改由選舉產生。政府認為新方案已令選舉產生的醫生委員達至16人,佔醫委會一半。政府覺得新方案已平衡了各方的訴求。
但醫學界表示會在修訂條例草案審議時,爭取擴大醫生普選席位佔醫委會委員一半。刻下,醫專在醫委會的兩個席位之產生機制,頓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俗語所說「處於風眼之中」。
作為醫專主席,我想趁機解說一下醫專的想法。首先,醫專對醫委會新方案持開放態度,並正在檢視現行的相關選舉方法。醫專已擬定一系列檢視選舉機制的程序。與此同時,我更想藉此機會聆聽各方的建議,以便為醫專的提名和選舉安排做好準備。
醫專必須維護的原則
由於醫專乃法定機構,而非一般工會組織,為免公眾、業界混淆,請容我再不厭其煩地清楚解釋醫專的職能。醫專主要負責香港專科醫生的培訓工作,以及維持專科醫生的醫學水平,同時亦肩負維護民康的重任。
正因醫專肩負如此重任,因此醫專在醫委會內一直擔當獨特角色,向醫委會提供專家意見。因此,擔任醫專代表的人選須具備深厚的醫學知識、豐富的臨牀經驗,且受業界尊重。若醫專兩席由直選產生,恐怕未必能保證當選者有能力擔負起在醫委會內的角色。
另一個醫專必須維護的原則是確保不同專科的平等。醫專轄下共有15個分科學院,但每個學院的院士人數並不相等。舉例說,內科醫學院的院士人數超過1600,但社會醫學、耳鼻喉科醫學院的院士人數則不到200。若醫專兩個席位採用直選產生,則對院士人數較少的學院不公平。
政府提出改革醫委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源於醫委會處理投訴時間過長,被公眾詬病。政府擬增加審裁員、加開小組處理紀律聆訊,期望3年內清理900宗投訴個案。醫專支持醫委會擬加快處理投訴個案,並願盡上應有之義,伸出援手,協調專科醫生擔任專家審裁員,從而提高處理個案的效率。
須確保各分科學院平等參與
誠然,醫專於三方平台會議上亦曾建議增加醫專的席位,使醫專作為確保醫療水平的法定機構,能更有效地支援醫委會的工作。
新方案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短期內,醫專將與各分科學院進一步討論及聽取院士們的意見,檢視相關提名及選舉方法。我們必須秉持的大原則為醫專必須確保各個分科學院可以平等參與。
關於具體制訂醫專在醫委會的兩名代表之提名選舉機制和程序,將有以下的安排。醫專將與所有分科學院院長溝通,在大原則和立場上達成共識。各分科學院院長會與各自的院務委員會及學院的院士諮詢和溝通,討論提名和選舉的方法。醫專收集意見後,將在院務委員會會議討論和取得共識,以確定相關安排。在上述的討論過程中,醫專和各分科學院將與各院士保持溝通,聆聽不同持份者的意見。
我個人認為,醫專在醫委會內一直擔當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向醫委會提供專家意見,同時肩負維護民康的責任。因此,醫專在討論兩個席位的選舉方法時,應避免流於政治化、情緒化或傾斜於某一方利益,否則將很難向公眾交代,同時也無法履行維持專科醫生水平的職能。
作者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
[劉澤星]
醫專兩席產生機制處風眼中
政府建議的新方案,醫委會的成員人數將由現時28名增至32名,業外人士的比例將由4人佔14%,增至8人佔25%。新增4名業外委員毋須特首委任。當中3人由病人組織選出,另一人由消委會提名。新方案又建議醫專兩席改由選舉產生。政府認為新方案已令選舉產生的醫生委員達至16人,佔醫委會一半。政府覺得新方案已平衡了各方的訴求。
但醫學界表示會在修訂條例草案審議時,爭取擴大醫生普選席位佔醫委會委員一半。刻下,醫專在醫委會的兩個席位之產生機制,頓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俗語所說「處於風眼之中」。
作為醫專主席,我想趁機解說一下醫專的想法。首先,醫專對醫委會新方案持開放態度,並正在檢視現行的相關選舉方法。醫專已擬定一系列檢視選舉機制的程序。與此同時,我更想藉此機會聆聽各方的建議,以便為醫專的提名和選舉安排做好準備。
醫專必須維護的原則
由於醫專乃法定機構,而非一般工會組織,為免公眾、業界混淆,請容我再不厭其煩地清楚解釋醫專的職能。醫專主要負責香港專科醫生的培訓工作,以及維持專科醫生的醫學水平,同時亦肩負維護民康的重任。
正因醫專肩負如此重任,因此醫專在醫委會內一直擔當獨特角色,向醫委會提供專家意見。因此,擔任醫專代表的人選須具備深厚的醫學知識、豐富的臨牀經驗,且受業界尊重。若醫專兩席由直選產生,恐怕未必能保證當選者有能力擔負起在醫委會內的角色。
另一個醫專必須維護的原則是確保不同專科的平等。醫專轄下共有15個分科學院,但每個學院的院士人數並不相等。舉例說,內科醫學院的院士人數超過1600,但社會醫學、耳鼻喉科醫學院的院士人數則不到200。若醫專兩個席位採用直選產生,則對院士人數較少的學院不公平。
政府提出改革醫委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源於醫委會處理投訴時間過長,被公眾詬病。政府擬增加審裁員、加開小組處理紀律聆訊,期望3年內清理900宗投訴個案。醫專支持醫委會擬加快處理投訴個案,並願盡上應有之義,伸出援手,協調專科醫生擔任專家審裁員,從而提高處理個案的效率。
須確保各分科學院平等參與
誠然,醫專於三方平台會議上亦曾建議增加醫專的席位,使醫專作為確保醫療水平的法定機構,能更有效地支援醫委會的工作。
新方案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短期內,醫專將與各分科學院進一步討論及聽取院士們的意見,檢視相關提名及選舉方法。我們必須秉持的大原則為醫專必須確保各個分科學院可以平等參與。
關於具體制訂醫專在醫委會的兩名代表之提名選舉機制和程序,將有以下的安排。醫專將與所有分科學院院長溝通,在大原則和立場上達成共識。各分科學院院長會與各自的院務委員會及學院的院士諮詢和溝通,討論提名和選舉的方法。醫專收集意見後,將在院務委員會會議討論和取得共識,以確定相關安排。在上述的討論過程中,醫專和各分科學院將與各院士保持溝通,聆聽不同持份者的意見。
我個人認為,醫專在醫委會內一直擔當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向醫委會提供專家意見,同時肩負維護民康的責任。因此,醫專在討論兩個席位的選舉方法時,應避免流於政治化、情緒化或傾斜於某一方利益,否則將很難向公眾交代,同時也無法履行維持專科醫生水平的職能。
作者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
[劉澤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