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人望高處,水向低落,本是理所當然,可是本港球壇百年老店南華足球隊寧可開倒車「申請降班」,放棄職業超級聯賽球隊的資格,降落業餘的港甲作賽。南華足球會擁有逾百年歷史,名將輩出,贏得「少林寺」美譽,見證了本地足球高低起跌,為香港球迷留下不少集體回憶,現在竟然諷刺地走到「自降」的一步,突顯了香港足球運動沉痾難起,足總積弊深重,振作乏力,政府加強撥款推動足運亦未見成效。南華的沒落,已給香港足運發展敲響了警鐘。
本地球會管理落後
老細足球積弊未除
南華41次稱霸本地頂級聯賽,擁躉眾多,是本地波的票房保證。每一代「擁南躉」都有心目中的球星偶像,由上世紀20、30年代的李惠堂,到戰後的「南華三條煙」(莫振華、姚卓然及何祥友),再到70、80年代的梁能仁、尹志強、陳發枝,還有90年代的山度士、歐偉倫以及21世紀的陳肇麒,全都是香港球壇名將。無論是戰後的南巴(九巴)大戰,還是後來的南精(精工)大戰、南東(東方)大戰乃至南傑(傑志)大戰,都為不同年代球迷津津樂道。1950年代南華稱雄球壇,香港足球也踏上頂峰,在國際賽屢獲殊榮。
花無百日紅,南華也有戰績低落時,先後在1983及2006年護級失敗,惟最後都成功「留級」,要麼是足總為了球圈大局「挽留」,要麼是新班主「申請留級」獲批,惹來「搞壞規矩」的批評。今次南華居然「爭取降班」,無疑是極大諷刺。南華體育會交代決定,表示本地球壇長期欠缺足夠年輕優秀球員推動足運,今次決定可以將原本投放在超聯球隊的資源,轉到足球青訓發展,說得相當漂亮,然而申請降班的原因,仍然離不開「老細足球」這個本港足運死症。
香港足球號稱於1970年代邁向職業化,其實數十年一直都奉行「老細足球」,管理落後,沒有與時並進。球會某程度只是老闆的玩具,老闆可以因為個人喜好,強行插手球隊管理事務乃至出場陣容,一旦玩厭或意興闌珊退出,不僅人亡政息,球會更可能陷入存續危機,極為兒戲。2014年港超聯成立,提高了職業球隊的管理要求,球隊必須在球會架構、班費、教練資歷、保障球員薪酬福利等方面符合條件,才可獲發牌照。可惜連串職業化改革只是徒具其形,並未改變「老細足球」積弊。
今次南華申請降班,導火線是原班主張廣勇因為過去3年球隊戰績未如理想而退出。由於部分球員跟張廣勇的公司簽下「私約」,班主一走,球員即時星散,連湊夠11名可應付港超水平的職業球員也有困難,南華未能覓得新班主,應付港超聯賽動輒上千萬元的班費,唯有選擇降班,改踢每年班費只需200萬的港甲業餘聯賽。港超號稱是職業聯賽,然而球員的擁有權居然不是在球會手上,叫人大惑不解;南華貴為全港歷史最悠久球會,竟也無法覓得班主出錢,亦不禁令人懷疑,到底港超能否持續發展。
足總領導改革不力
鳳凰未能浴火重生
在歐洲,能夠升班踢頂級職業聯賽,往往意味財源滾滾,可是香港球壇卻是另一回事。入場人數低迷令贊助商卻步,更談不上有何豐厚的球賽轉播收益,港超球隊開支龐大,收入不足,容易無以為繼;職業球員生涯朝不保夕,青少年對投身職業足球難有信心,本地新秀不足,球隊要麼加碼依仗外援,要麼濫竽充數,起用實力不足的本地球員,足球水平無法提升,結果自然令入場人數拾級而下,走不出惡性循環。港超聯成立後,個別球會如傑志等嘗試用心經營,引入較為現代化的管理,然而傑志作為當今最具叫座力的球隊,平均每場也只能吸引約1800名球迷,未來港超少了一支像南華般有號召力的球會,球迷入場人次會否每况愈下,令人憂心。
2009年東亞運足球決賽港隊摘金,促成2011年政府推出「鳳凰計劃」,撥出逾5000萬元支持足運,包括成立港超聯,只是足總改革步伐緩慢,頭3年落實的改革項目不足一半,還鬧出打假波醜聞,不過2014年政府仍然願意加碼,答允5年內再撥1.25億元。時間飛逝,鳳凰計劃推出至今6年,本地足運顯然未見脫胎換骨;10多年前提出興建的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由於足總辦事不力,拖拉多年,直至今年稍後才有望正式啟用;符合國際標準的訓練場地不足,也嚴重妨礙青訓工作。
政府資源投放不得其所,足總領導無方改革不力、「老細足球」積弊不除,無不窒礙本地足球變革。冰島足球近年表現優異,說明只要政府、足總和球會通力合作,即使人口僅得數十萬,一樣可以在球壇異軍突起。政府若有決心振興本港足運,必須改善場地,搞好硬件基建,足總和球會也必須從改善管理方面入手,否則本港足運實難起死回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本地球會管理落後
老細足球積弊未除
南華41次稱霸本地頂級聯賽,擁躉眾多,是本地波的票房保證。每一代「擁南躉」都有心目中的球星偶像,由上世紀20、30年代的李惠堂,到戰後的「南華三條煙」(莫振華、姚卓然及何祥友),再到70、80年代的梁能仁、尹志強、陳發枝,還有90年代的山度士、歐偉倫以及21世紀的陳肇麒,全都是香港球壇名將。無論是戰後的南巴(九巴)大戰,還是後來的南精(精工)大戰、南東(東方)大戰乃至南傑(傑志)大戰,都為不同年代球迷津津樂道。1950年代南華稱雄球壇,香港足球也踏上頂峰,在國際賽屢獲殊榮。
花無百日紅,南華也有戰績低落時,先後在1983及2006年護級失敗,惟最後都成功「留級」,要麼是足總為了球圈大局「挽留」,要麼是新班主「申請留級」獲批,惹來「搞壞規矩」的批評。今次南華居然「爭取降班」,無疑是極大諷刺。南華體育會交代決定,表示本地球壇長期欠缺足夠年輕優秀球員推動足運,今次決定可以將原本投放在超聯球隊的資源,轉到足球青訓發展,說得相當漂亮,然而申請降班的原因,仍然離不開「老細足球」這個本港足運死症。
香港足球號稱於1970年代邁向職業化,其實數十年一直都奉行「老細足球」,管理落後,沒有與時並進。球會某程度只是老闆的玩具,老闆可以因為個人喜好,強行插手球隊管理事務乃至出場陣容,一旦玩厭或意興闌珊退出,不僅人亡政息,球會更可能陷入存續危機,極為兒戲。2014年港超聯成立,提高了職業球隊的管理要求,球隊必須在球會架構、班費、教練資歷、保障球員薪酬福利等方面符合條件,才可獲發牌照。可惜連串職業化改革只是徒具其形,並未改變「老細足球」積弊。
今次南華申請降班,導火線是原班主張廣勇因為過去3年球隊戰績未如理想而退出。由於部分球員跟張廣勇的公司簽下「私約」,班主一走,球員即時星散,連湊夠11名可應付港超水平的職業球員也有困難,南華未能覓得新班主,應付港超聯賽動輒上千萬元的班費,唯有選擇降班,改踢每年班費只需200萬的港甲業餘聯賽。港超號稱是職業聯賽,然而球員的擁有權居然不是在球會手上,叫人大惑不解;南華貴為全港歷史最悠久球會,竟也無法覓得班主出錢,亦不禁令人懷疑,到底港超能否持續發展。
足總領導改革不力
鳳凰未能浴火重生
在歐洲,能夠升班踢頂級職業聯賽,往往意味財源滾滾,可是香港球壇卻是另一回事。入場人數低迷令贊助商卻步,更談不上有何豐厚的球賽轉播收益,港超球隊開支龐大,收入不足,容易無以為繼;職業球員生涯朝不保夕,青少年對投身職業足球難有信心,本地新秀不足,球隊要麼加碼依仗外援,要麼濫竽充數,起用實力不足的本地球員,足球水平無法提升,結果自然令入場人數拾級而下,走不出惡性循環。港超聯成立後,個別球會如傑志等嘗試用心經營,引入較為現代化的管理,然而傑志作為當今最具叫座力的球隊,平均每場也只能吸引約1800名球迷,未來港超少了一支像南華般有號召力的球會,球迷入場人次會否每况愈下,令人憂心。
2009年東亞運足球決賽港隊摘金,促成2011年政府推出「鳳凰計劃」,撥出逾5000萬元支持足運,包括成立港超聯,只是足總改革步伐緩慢,頭3年落實的改革項目不足一半,還鬧出打假波醜聞,不過2014年政府仍然願意加碼,答允5年內再撥1.25億元。時間飛逝,鳳凰計劃推出至今6年,本地足運顯然未見脫胎換骨;10多年前提出興建的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由於足總辦事不力,拖拉多年,直至今年稍後才有望正式啟用;符合國際標準的訓練場地不足,也嚴重妨礙青訓工作。
政府資源投放不得其所,足總領導無方改革不力、「老細足球」積弊不除,無不窒礙本地足球變革。冰島足球近年表現優異,說明只要政府、足總和球會通力合作,即使人口僅得數十萬,一樣可以在球壇異軍突起。政府若有決心振興本港足運,必須改善場地,搞好硬件基建,足總和球會也必須從改善管理方面入手,否則本港足運實難起死回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