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還有不到一個月,現政府就走人了。新政府在組班,消息傳出來的都是現屆舊人。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假如新政府的人士都是以舊人為主,那麼要求新政府搞改革以至創新,可能要求太高。
這裏並不是說,舊臉孔不能有新思維;而是想說,自北京挑了林鄭月娥當特首之後,反映其希望新政府可以小變,不能大變。所以,她的政綱,只是在原有政策上作改動,不能完全擺脫現屆政府的政策,該延續的就要延續。而且,她既然當了政務司長5年了,而政策由醞釀到推行短則五年長則十載,總不能為改革而改革,一下子否定過往5年的施政。
即使想改革 空間也有限
北京的思維,其即時效果,窒礙了新政府選擇外界人士加入政府的管道。既然北京大抵是想蕭規曹隨,外間的有為精英自會感到無法舒展所長,加入「熱廚房」儼如進入「五指山」,發揮空間不大。加上「熱廚房」外還有不少輿論「實」新政府官員的行為,外界的精英如果不想所有人和事完全透明及曝光的話,還是最好別加入新政府。
更重要的是,由於整個思路以穩定交接為主,換言之,即使新政府想改革,其空間也相當有限。因此,只能在不大幅度改動原有政策為主的思路下,做一些修補的工作。例如早前競選時,林鄭提出要增加50億元的恆常教育開支。政府開水喉,說易行難,因為任何公共政策都在爭逐資源,為何獨厚教育呢?有何公共政策上的優次討論,認為教育要必先加碼呢?例如公共醫療服務,多了50億元,則一些患有罕見病症的市民,可能會較易得到昂貴藥物的資助;又例如老人院舍服務,假如有50億元,則可以增加更多宿位等,老人家得到更好照顧。為何只有教育開支呢?
另外政府在增加50億元的同時,有沒有做相應的開源節流的工作呢?猶記得在電視辯論時,林鄭曾暗批前任「財爺」的「0-1-1」撙節政府部門開支的做法,打擊了公務員士氣。但是,如果教育可以忽然大手50億,那麼為何政府不可以豪花50億元以提高公務員的士氣呢?那麼為何醫療不加50億元、退休福利政策不加50億元呢?既然要開水喉,政府一或需要告訴市民如何更好地撙節開支做到更好效率,一或需要告訴大家,如何在未來5年,每年多找50億元的收入。
所以,下屆新政府有需要在7月1日向大家說明,未來5年的政策是怎麼樣、其管治哲學是怎麼樣(「We Connect」頂多是標題,而不是論述吧!)、其理財哲學是怎麼樣(應使則使的準則還在嗎?)、其變的地方在哪裏、不變的地方在哪裏?要變的政策,固然要講清楚其變的方向與其管治哲學的關係;其不變的地方,就要解釋不變的理由,是不是「梁規林隨」。當然,北京的主流思路是小變,但林鄭有沒有跳出小變的思路而在一些政策上敢於創新呢?若能做到,至少讓人有新氣象的感覺。否則,若只是小變,則未來5年被人標籤為「CY 2.0」就怨不得人了。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這裏並不是說,舊臉孔不能有新思維;而是想說,自北京挑了林鄭月娥當特首之後,反映其希望新政府可以小變,不能大變。所以,她的政綱,只是在原有政策上作改動,不能完全擺脫現屆政府的政策,該延續的就要延續。而且,她既然當了政務司長5年了,而政策由醞釀到推行短則五年長則十載,總不能為改革而改革,一下子否定過往5年的施政。
即使想改革 空間也有限
北京的思維,其即時效果,窒礙了新政府選擇外界人士加入政府的管道。既然北京大抵是想蕭規曹隨,外間的有為精英自會感到無法舒展所長,加入「熱廚房」儼如進入「五指山」,發揮空間不大。加上「熱廚房」外還有不少輿論「實」新政府官員的行為,外界的精英如果不想所有人和事完全透明及曝光的話,還是最好別加入新政府。
更重要的是,由於整個思路以穩定交接為主,換言之,即使新政府想改革,其空間也相當有限。因此,只能在不大幅度改動原有政策為主的思路下,做一些修補的工作。例如早前競選時,林鄭提出要增加50億元的恆常教育開支。政府開水喉,說易行難,因為任何公共政策都在爭逐資源,為何獨厚教育呢?有何公共政策上的優次討論,認為教育要必先加碼呢?例如公共醫療服務,多了50億元,則一些患有罕見病症的市民,可能會較易得到昂貴藥物的資助;又例如老人院舍服務,假如有50億元,則可以增加更多宿位等,老人家得到更好照顧。為何只有教育開支呢?
另外政府在增加50億元的同時,有沒有做相應的開源節流的工作呢?猶記得在電視辯論時,林鄭曾暗批前任「財爺」的「0-1-1」撙節政府部門開支的做法,打擊了公務員士氣。但是,如果教育可以忽然大手50億,那麼為何政府不可以豪花50億元以提高公務員的士氣呢?那麼為何醫療不加50億元、退休福利政策不加50億元呢?既然要開水喉,政府一或需要告訴市民如何更好地撙節開支做到更好效率,一或需要告訴大家,如何在未來5年,每年多找50億元的收入。
所以,下屆新政府有需要在7月1日向大家說明,未來5年的政策是怎麼樣、其管治哲學是怎麼樣(「We Connect」頂多是標題,而不是論述吧!)、其理財哲學是怎麼樣(應使則使的準則還在嗎?)、其變的地方在哪裏、不變的地方在哪裏?要變的政策,固然要講清楚其變的方向與其管治哲學的關係;其不變的地方,就要解釋不變的理由,是不是「梁規林隨」。當然,北京的主流思路是小變,但林鄭有沒有跳出小變的思路而在一些政策上敢於創新呢?若能做到,至少讓人有新氣象的感覺。否則,若只是小變,則未來5年被人標籤為「CY 2.0」就怨不得人了。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