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林鄭月娥召開教育界「武林大會」,圍繞着之前提出過的每年增加50億元教育撥款的政綱承諾,商討當前最為緊迫的教育議題。教育政策的內容本身當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林太能夠在政府交接之間,凝聚教育界共識,形成一個得到左中右各方支持的教育財政資源運用方案,從而能夠迅速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獲得通過的話,這可是超越教育政策範疇的政治大勝利。
這裏隱約見到1990年代麥高樂(Hamish Macleod)的「共識資本主義」決策模式的影子。對1990年代初香港政治發展尚有印象的市民,一定記得最後一名英裔財政司是麥高樂。香港經歷了1991年首次立法局地區直選之後,雖然直選的議席比例非常有限,60席之中只有18席是地區直選,但整體民主派連同功能組別一共取得了23席,逼近半數,對殖民地政府的施政足以構成不容忽視的壓力。
於是乎,「老麥」在草擬1992和1993年度財政預算案之時,主動出擊,邀請各大政團尤其是民主派(當時尚未有「泛民主派」的說法,在殖民體制下,更不適宜稱之為「反對派」)議員,歡迎就未來的財政預算案提供建議,請大伙兒主動給出各自的意見,形成共識之後,立法局自然就順利投票通過,大大減少反對票和被否決的風險。更有趣的是,「老麥」的財政預算案出台之後,還列出清單給各個政團,清楚列明該政團所提的哪些建議在預算案中得到了實現,當時自然受到包括民主派在內的許多政團的歡迎。議員能向選民表功,政府能保證預算案順利通過,立法、行政兩大機關都能各自交功課。到了1995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出之時,麥高樂乾脆把這種做法美其名曰「共識資本主義」(consensus capitalism)。
鑑古而知今,看看今天林太在教育界凝聚(怎樣花這50億元的)共識的舉措,就很有當年「麥財爺」的味道。雖然是舊酒新瓶,但正如俗語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用)」,能夠有利於改善立法行政關係、能夠打開過往僵局,總是一件有利於政通人和的好事,與「老鄧」(鄧小平)「貓論」一樣務實。
不過,正如麥氏的「共識資本主義」之所以成功,必然有其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因素,當今的教育問題也必然有當下的獨特性,不宜把過去成功的獨特性變成一般化的普遍真理。細看麥氏的做法,說得難聽,總有一種但求解近憂而不作長遠計的感覺。1990年代已經是回歸過渡的最後幾年,殖民地政府已經邁入了黃昏,根本不會再有任何長遠規劃的打算,「守夜人」的角色決定了它必然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麼最好的做法,恰恰就是這種把獨立做決策的責任完全委之於政團和持份者,只要立法機關能通過就行,自己放棄了任何長遠規劃的獨立思考。
需要大智慧大眼光的大問題
回過頭來看今天的教育政策問題討論,有相當大的比例其實都是教師的職業穩定問題。無可否認,教師的職業穩定性對於教育和教學工作來說非常重要,不能要求老師在朝不保夕的窘境之下,還能教好學生。但是教育問題又豈止是教師的職業穩定問題那麼單一?青年學生的價值教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大問題。教育能為我們的青年人帶來多大的競爭力,去促進香港的經濟再起飛和迎接日益加劇的全球競爭?這些都是需要超越選舉政治局限的大智慧、大眼光的教育大問題。
作者是教聯會理事、中學校長
[鄧飛]
這裏隱約見到1990年代麥高樂(Hamish Macleod)的「共識資本主義」決策模式的影子。對1990年代初香港政治發展尚有印象的市民,一定記得最後一名英裔財政司是麥高樂。香港經歷了1991年首次立法局地區直選之後,雖然直選的議席比例非常有限,60席之中只有18席是地區直選,但整體民主派連同功能組別一共取得了23席,逼近半數,對殖民地政府的施政足以構成不容忽視的壓力。
於是乎,「老麥」在草擬1992和1993年度財政預算案之時,主動出擊,邀請各大政團尤其是民主派(當時尚未有「泛民主派」的說法,在殖民體制下,更不適宜稱之為「反對派」)議員,歡迎就未來的財政預算案提供建議,請大伙兒主動給出各自的意見,形成共識之後,立法局自然就順利投票通過,大大減少反對票和被否決的風險。更有趣的是,「老麥」的財政預算案出台之後,還列出清單給各個政團,清楚列明該政團所提的哪些建議在預算案中得到了實現,當時自然受到包括民主派在內的許多政團的歡迎。議員能向選民表功,政府能保證預算案順利通過,立法、行政兩大機關都能各自交功課。到了1995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出之時,麥高樂乾脆把這種做法美其名曰「共識資本主義」(consensus capitalism)。
鑑古而知今,看看今天林太在教育界凝聚(怎樣花這50億元的)共識的舉措,就很有當年「麥財爺」的味道。雖然是舊酒新瓶,但正如俗語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用)」,能夠有利於改善立法行政關係、能夠打開過往僵局,總是一件有利於政通人和的好事,與「老鄧」(鄧小平)「貓論」一樣務實。
不過,正如麥氏的「共識資本主義」之所以成功,必然有其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因素,當今的教育問題也必然有當下的獨特性,不宜把過去成功的獨特性變成一般化的普遍真理。細看麥氏的做法,說得難聽,總有一種但求解近憂而不作長遠計的感覺。1990年代已經是回歸過渡的最後幾年,殖民地政府已經邁入了黃昏,根本不會再有任何長遠規劃的打算,「守夜人」的角色決定了它必然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麼最好的做法,恰恰就是這種把獨立做決策的責任完全委之於政團和持份者,只要立法機關能通過就行,自己放棄了任何長遠規劃的獨立思考。
需要大智慧大眼光的大問題
回過頭來看今天的教育政策問題討論,有相當大的比例其實都是教師的職業穩定問題。無可否認,教師的職業穩定性對於教育和教學工作來說非常重要,不能要求老師在朝不保夕的窘境之下,還能教好學生。但是教育問題又豈止是教師的職業穩定問題那麼單一?青年學生的價值教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大問題。教育能為我們的青年人帶來多大的競爭力,去促進香港的經濟再起飛和迎接日益加劇的全球競爭?這些都是需要超越選舉政治局限的大智慧、大眼光的教育大問題。
作者是教聯會理事、中學校長
[鄧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