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七一將近,轉眼又20年。候任特首的組班工作,也接近尾聲。傳媒透露的消息,新政府高層主要來自資深政務官,另加留任的「梁粉」或「西環屬意的人」,意味着林鄭月娥的管治,將很難突破香港社會的困局。因為,過去廿年積累的經濟及政治兩極化矛盾,正是在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的「西環-政務官-西環」管治循環下生成的。
放下政改 主打教育?
循另一個角度觀察,林鄭政綱中忽視政改、主打教育,大概也顯示了她認知上的局限。當政府缺乏民主發展的願景和政策、學校缺乏民主制度和程序,能辦好教育嗎?如果重視理解、知識、倫理價值的教育工作做不好,又如何「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和共識」?投放50億元經常開支,又考慮把180億元的財政額外盈餘中「相當部分」撥入「研究基金」,資助大學研究,這些「花錢大計」,是否真正針對本地教育的根本問題?倘若整個社會都缺乏民主素養和行事習慣,由政府到學校都未能建立民主的制度和辦事程序,如何保證數以億計的金錢投入用得其所——改善學校教學的成效,解決香港教育長期積累的問題?
歸根究柢,教育是為了「讓學習發生」。讓學習真正發生,最好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必須理解每個學習者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而民主的制度和過程,包括每個學習者均擁有平等發聲的權利,並積極參與公共的討論甚至決策,較容易讓每個學習者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浮現。香港學校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學生以至教師的自主學習動機並不太高,在忙碌地應試、交差的上課及工作環境下,也缺乏空間和精力持續學習。缺乏時間心力學習的教師,自然無法有效地鼓勵學生學習;缺乏動機和自信的同學,亦難以獨立地求學解難。這種種都與本地學校教育的政策訂定、規管執行過程中不太重視學習者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有關。
50億元經常開支,大概可讓幼師增薪、中小學校可多聘一兩名常額教師。但這能夠解決大部分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工作過多、壓力過大、缺乏學習動機等問題嗎?倘學校管理層由於缺乏師生的參與和監察,導致用人不善、資源錯配,新增開支的成效恐更成疑。
要真正針對問題,必須首先進行系統的檢視盤點;但特區政府過去20年欠奉,未來也不見得認真對待。坐擁龐大資源的當局「hea做」,民間有心人只好以小本經營的方式,為社會的重要事項補白。如果林鄭的教育團隊以至所有教育工作者仍不甘心於交功課式地「打好份工」,大概都應仔細讀一讀林茵的《教育不止一條路》(下簡稱《教路》)。
教育不止一條路
《教路》的作者林茵,在極有限的資源下,用兩年多的時間,以獨立記者的身分,記錄了兆基創意書院10年的教育實驗,仔細地描述學校教育中面對的各類問題,包括有心的教師碰到的種種障礙、困難和挫折。有趣的是,除了建校前期多媒體劇場等硬件被刪掉,以及建校10年後老師的加薪要求,書中有關學校物質資源需求方面,着墨並不算多。相反,不少受訪師生所懷念的,是建校初期臨時校舍的簡樸卻充實的日子,很多有意義的師生學習正是在物資匱乏時發生。換言之,大量的資金投入,並不是改善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條件。
在考入大學才算成功,但政府卻只提供18%的學位的社會脈絡下,全港大部分中學生注定都會成為「被失敗者」。作為一所高中學校,創意書院接收的學生,不少也是經歷了9年小學初中強迫教育的「被失敗者」,因此師生所共同面對及處理的學習問題,可算是香港教育的縮影。《教路》觸及的教育議題,包括如何統合知識和技藝、創意與實用,也探討了自律、懲罰、考評、教學法等與學習的關係。此外,書中花上不少篇幅,討論了兩個十分重要、關於民主和教育的連繫的問題:其一是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治的實驗,另一則是教師參與校政時面對的局限和挑戰,而兩者都與民主直接相關。
書中受訪教師反覆提及的,是學生過去經歷的挫折,令他們失卻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容易對所有權威和規管都心懷怨恨和反叛,結果只為自己留下了「順從學校」或「拒絕受教」的兩種選項。為此,創意書院的管理層和教師,嘗試引入民主自治、自主學習等理念、制度及教學安排,希望能協助學生開拓視野,提升學習的動力。與此同時,學校創辦初期,教師充滿理想能量,學校管理層亦經常鼓勵教師參與校政、全民討論;然而,這些結合學習與民主公共討論的嘗試,隨着學校人口的增長,逐漸碰上種種障礙,包括人多口雜、難達共識,又或是論點重複、無法推進,結果是冗長的討論卻缺乏新意、深度和質素,自然難以扣連現實問題或師生的關注,更遑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與教育當局的規管監督有關,但這些障礙並非僅來自政權框限下的反民主校政設計,而同時也根源於師生所置身的文化社會脈絡,以及從中孕育的工作肮〃葴D、價值取向和精神面貌。
民主也不止一條路
經歷了過去20年的社會轉變,尤其近5年政權建制借助「欽點」及功能團體之力,有權盡用,但表現卻每况愈下,經常犯低級錯誤(例如最近的「浩鼎門」),相信很多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大概都會認同民主的重要。2014年的雨傘運動,以至之後的區議會、立法會選舉,正體現了民間對民主選舉的重視。然而,民主卻並非僅是選舉,也不局限於任何形式的制度安排,例如公民提名;民主同時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當中包含特定的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也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能力和行為。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人跟人的連繫千絲萬縷。當每個個體或群體當家作主地行動,不可避免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因此民主的實踐,必然蘊含群體之內和之間的商議協調,而投入公共討論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幸的是,在當代香港,能夠有效協商不同的民主訴求的對話溝通,變得愈來愈困難。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近5年中港政權的語言偽術、經濟掛帥、不忌憚製造社會撕裂的管治手法,阻礙了認真而建設性的公共討論外,不少渴望民主的青少年,在各種體制的局限下(如超長工時及社交媒體的設定等),其實也不太熱中於透過公共討論理解分歧、尋求共識及商議出路。最極端的是雨傘運動期間的「反大台」和「不要小組討論」;但更普遍的則是缺乏耐性聆聽,也不習慣於建設性地處理差異。結果往往是各自表述立場,不斷重複自我相信的觀點習見,然後得出了「討論沒有實質意義」的結論,陷入否定公共對話的惡性循環。
《教路》一書所記述的全體學校師生民主實驗,也不能完全超越及克服這些不太有利於公共對話的社會脈絡,但卻為想走另一些道路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從挫折中學習的經驗和方向。
尋找新的公共討論
否定公共討論的意義,影響深遠;當中最嚴重的,也許是中斷了作為一個連續過程的民主踐行,同時降低了教育的質量。當個體對公共討論或公共政治失卻信心,很容易想退回狹小的「私領域」,如家庭生活或職場工作,甚至個人的「小天地」——儘管這些「私領域」其實是無法完全斷絕於公共政治影響之外。然而,對反民主的政權建制來說,愈來愈多民眾從公共政治鎅Q論中退卻,正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因此,持續不斷的公共討論、發展認真而建設性的對話,是民主政改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工作的核心要務。為此,如何清除阻礙公共討論的層層關卡,成為所有關注民主和教育的朋友的重要工作。
建制派的表現每况愈下,產生的客觀效果,是同時把整個社會的公共討論水平拉低。當中學生也很容易以「考試出貓」的例子,駁倒資深建制大老的低水平發言,意味着公共政治的對話,已無法有助深入地理解問題、釐清分歧,更遑論尋找出路。而傳媒的「中立」操作,找不同政治立場的對手作「平衡」發言,只要任何一方面皮夠厚,就會不斷再生產愈來愈低水平的爭論。不斷重複立場先行的習見,「講來講去都係嗰啲嘢」,自然「趕客」,令民眾失卻參與公共討論的興趣,進一步影響對話的質量。
要超越及克服公共對話的低水平惡性循環,首先不要「陪佢癲」——以低層次的老生常談批評低層次的言論,而僅追擊及羞辱發表低水平言論的公眾人物,如網絡的「二次創作」或「惡搞」,也不足夠。我們需要同時開拓新的討論方式和倫理,發掘更有創意而深入,但同時與民眾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密切相關的論點和視角,盡量避免陷入「正vs.反」、「左vs.右」、「民間vs.建制」、「規管vs.放縱」等非此即彼的兩極選項,而是嘗試回到問題的根本,例如深入探問「政改」或「教育」是什麼?想解決什麼問題?循此介入討論,尋找二元對立以外的另類視野,以至新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角度。
教育,以至政改,從來都不止有一條路。這大概是《教路》帶給我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啓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 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 利利益。
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放下政改 主打教育?
循另一個角度觀察,林鄭政綱中忽視政改、主打教育,大概也顯示了她認知上的局限。當政府缺乏民主發展的願景和政策、學校缺乏民主制度和程序,能辦好教育嗎?如果重視理解、知識、倫理價值的教育工作做不好,又如何「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和共識」?投放50億元經常開支,又考慮把180億元的財政額外盈餘中「相當部分」撥入「研究基金」,資助大學研究,這些「花錢大計」,是否真正針對本地教育的根本問題?倘若整個社會都缺乏民主素養和行事習慣,由政府到學校都未能建立民主的制度和辦事程序,如何保證數以億計的金錢投入用得其所——改善學校教學的成效,解決香港教育長期積累的問題?
歸根究柢,教育是為了「讓學習發生」。讓學習真正發生,最好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必須理解每個學習者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而民主的制度和過程,包括每個學習者均擁有平等發聲的權利,並積極參與公共的討論甚至決策,較容易讓每個學習者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浮現。香港學校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學生以至教師的自主學習動機並不太高,在忙碌地應試、交差的上課及工作環境下,也缺乏空間和精力持續學習。缺乏時間心力學習的教師,自然無法有效地鼓勵學生學習;缺乏動機和自信的同學,亦難以獨立地求學解難。這種種都與本地學校教育的政策訂定、規管執行過程中不太重視學習者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有關。
50億元經常開支,大概可讓幼師增薪、中小學校可多聘一兩名常額教師。但這能夠解決大部分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工作過多、壓力過大、缺乏學習動機等問題嗎?倘學校管理層由於缺乏師生的參與和監察,導致用人不善、資源錯配,新增開支的成效恐更成疑。
要真正針對問題,必須首先進行系統的檢視盤點;但特區政府過去20年欠奉,未來也不見得認真對待。坐擁龐大資源的當局「hea做」,民間有心人只好以小本經營的方式,為社會的重要事項補白。如果林鄭的教育團隊以至所有教育工作者仍不甘心於交功課式地「打好份工」,大概都應仔細讀一讀林茵的《教育不止一條路》(下簡稱《教路》)。
教育不止一條路
《教路》的作者林茵,在極有限的資源下,用兩年多的時間,以獨立記者的身分,記錄了兆基創意書院10年的教育實驗,仔細地描述學校教育中面對的各類問題,包括有心的教師碰到的種種障礙、困難和挫折。有趣的是,除了建校前期多媒體劇場等硬件被刪掉,以及建校10年後老師的加薪要求,書中有關學校物質資源需求方面,着墨並不算多。相反,不少受訪師生所懷念的,是建校初期臨時校舍的簡樸卻充實的日子,很多有意義的師生學習正是在物資匱乏時發生。換言之,大量的資金投入,並不是改善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條件。
在考入大學才算成功,但政府卻只提供18%的學位的社會脈絡下,全港大部分中學生注定都會成為「被失敗者」。作為一所高中學校,創意書院接收的學生,不少也是經歷了9年小學初中強迫教育的「被失敗者」,因此師生所共同面對及處理的學習問題,可算是香港教育的縮影。《教路》觸及的教育議題,包括如何統合知識和技藝、創意與實用,也探討了自律、懲罰、考評、教學法等與學習的關係。此外,書中花上不少篇幅,討論了兩個十分重要、關於民主和教育的連繫的問題:其一是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治的實驗,另一則是教師參與校政時面對的局限和挑戰,而兩者都與民主直接相關。
書中受訪教師反覆提及的,是學生過去經歷的挫折,令他們失卻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容易對所有權威和規管都心懷怨恨和反叛,結果只為自己留下了「順從學校」或「拒絕受教」的兩種選項。為此,創意書院的管理層和教師,嘗試引入民主自治、自主學習等理念、制度及教學安排,希望能協助學生開拓視野,提升學習的動力。與此同時,學校創辦初期,教師充滿理想能量,學校管理層亦經常鼓勵教師參與校政、全民討論;然而,這些結合學習與民主公共討論的嘗試,隨着學校人口的增長,逐漸碰上種種障礙,包括人多口雜、難達共識,又或是論點重複、無法推進,結果是冗長的討論卻缺乏新意、深度和質素,自然難以扣連現實問題或師生的關注,更遑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與教育當局的規管監督有關,但這些障礙並非僅來自政權框限下的反民主校政設計,而同時也根源於師生所置身的文化社會脈絡,以及從中孕育的工作肮〃葴D、價值取向和精神面貌。
民主也不止一條路
經歷了過去20年的社會轉變,尤其近5年政權建制借助「欽點」及功能團體之力,有權盡用,但表現卻每况愈下,經常犯低級錯誤(例如最近的「浩鼎門」),相信很多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大概都會認同民主的重要。2014年的雨傘運動,以至之後的區議會、立法會選舉,正體現了民間對民主選舉的重視。然而,民主卻並非僅是選舉,也不局限於任何形式的制度安排,例如公民提名;民主同時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當中包含特定的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也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能力和行為。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人跟人的連繫千絲萬縷。當每個個體或群體當家作主地行動,不可避免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因此民主的實踐,必然蘊含群體之內和之間的商議協調,而投入公共討論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幸的是,在當代香港,能夠有效協商不同的民主訴求的對話溝通,變得愈來愈困難。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近5年中港政權的語言偽術、經濟掛帥、不忌憚製造社會撕裂的管治手法,阻礙了認真而建設性的公共討論外,不少渴望民主的青少年,在各種體制的局限下(如超長工時及社交媒體的設定等),其實也不太熱中於透過公共討論理解分歧、尋求共識及商議出路。最極端的是雨傘運動期間的「反大台」和「不要小組討論」;但更普遍的則是缺乏耐性聆聽,也不習慣於建設性地處理差異。結果往往是各自表述立場,不斷重複自我相信的觀點習見,然後得出了「討論沒有實質意義」的結論,陷入否定公共對話的惡性循環。
《教路》一書所記述的全體學校師生民主實驗,也不能完全超越及克服這些不太有利於公共對話的社會脈絡,但卻為想走另一些道路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從挫折中學習的經驗和方向。
尋找新的公共討論
否定公共討論的意義,影響深遠;當中最嚴重的,也許是中斷了作為一個連續過程的民主踐行,同時降低了教育的質量。當個體對公共討論或公共政治失卻信心,很容易想退回狹小的「私領域」,如家庭生活或職場工作,甚至個人的「小天地」——儘管這些「私領域」其實是無法完全斷絕於公共政治影響之外。然而,對反民主的政權建制來說,愈來愈多民眾從公共政治鎅Q論中退卻,正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因此,持續不斷的公共討論、發展認真而建設性的對話,是民主政改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工作的核心要務。為此,如何清除阻礙公共討論的層層關卡,成為所有關注民主和教育的朋友的重要工作。
建制派的表現每况愈下,產生的客觀效果,是同時把整個社會的公共討論水平拉低。當中學生也很容易以「考試出貓」的例子,駁倒資深建制大老的低水平發言,意味着公共政治的對話,已無法有助深入地理解問題、釐清分歧,更遑論尋找出路。而傳媒的「中立」操作,找不同政治立場的對手作「平衡」發言,只要任何一方面皮夠厚,就會不斷再生產愈來愈低水平的爭論。不斷重複立場先行的習見,「講來講去都係嗰啲嘢」,自然「趕客」,令民眾失卻參與公共討論的興趣,進一步影響對話的質量。
要超越及克服公共對話的低水平惡性循環,首先不要「陪佢癲」——以低層次的老生常談批評低層次的言論,而僅追擊及羞辱發表低水平言論的公眾人物,如網絡的「二次創作」或「惡搞」,也不足夠。我們需要同時開拓新的討論方式和倫理,發掘更有創意而深入,但同時與民眾的需要、興趣、關注和能力密切相關的論點和視角,盡量避免陷入「正vs.反」、「左vs.右」、「民間vs.建制」、「規管vs.放縱」等非此即彼的兩極選項,而是嘗試回到問題的根本,例如深入探問「政改」或「教育」是什麼?想解決什麼問題?循此介入討論,尋找二元對立以外的另類視野,以至新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角度。
教育,以至政改,從來都不止有一條路。這大概是《教路》帶給我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啓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 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 利利益。
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