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追風一百年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4日 12:00
2017年06月04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天氣變幻,風雲莫測,天文台發放消息,讓市民有所依據,作好準備。天文台自1884年起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最初使用鳴炮方式;1917年首次利用數字系統,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百年以來,系統幾經變革,沿用至今。天文台今年稍後舉辦活動,讓公眾到長洲信號站參觀,了解這段數字信號的歷史。

 

颱風逼近 鳴炮警示

早於1884年,本港已使用圓柱形、球形、圓錐形組成的信號標誌,向港內船隻發布熱帶氣旋的消息。每當熱帶氣旋逼近,天文台均鳴炮示警,但囿於風速變化,作用難免不足。

 

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表示,為了提高市民對颱風的警覺性,天文台於1917年首次使用數字系統,由一號至七號,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

 

「那時一號相當於今天的一號戒備信號;二、三、四、五號則相當於今天的八號風球。六號則像今天的九號風球,代表烈風增強;七號風力最強,等於今天的十號風球。」

 

這個數字系統誕生之後,幾經改良,變為十個信號。「1930年時,遠東地區的氣象台台長召開會議,統一颱風系統。1931年,香港採用由一號至十號的颱風信號。」

 

數字信號 多次改良

當時,五至八號風球,代表風向不同的四種烈風,其中五號代表西北、六號代表西南、七號代表東北、八號代表東南。蔡振榮說,數字有異,但代表的風力相同,容易產生誤解。

 

「例如,八號風球改為六號風球時,市民可能以為風力減弱,其實只是風向改變而已。」

 

為免混淆,天文台在1973年1月1日作出變革,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此系統沿用至今。

 

除了用數字顯示風力強度,天文台也自1917年起,在信號站懸掛不同形狀的黑色標誌,俗稱風球,讓市民得知風暴消息。

 

懸掛風球 多人合力

總科學助理馮國柱加入天文台逾30年,曾在長洲信號站當值,掛風球正是他當年職責之一。

 

「有一次,我在凌晨兩點一個人掛風球。由於風力太大,掛上去時,聽到一聲巨響,最初還以為風球撞上東西了,原來強風把閘門也關上了。」

 

在強風暴雨中掛風球,馮國柱坦言工作絕不容易。「通常兩三人合力,有人負責控制升降,也有人負責拉緊繩子,固定位置。風球重約25公斤,拉起了,同事都渾身濕透。」

 

風力變了,又要調整標誌,往往需要十多分鐘。「例如本來掛三號風球,改為一號,我們就要先把原來的標誌卸下來,解開繩子,將標誌反過來,綁牢後再掛上去。」

 

舉辦活動 回顧歷史

風球標誌原為方便航海人士,懸掛地點最初設於離島和沿岸地區。後來人口增長,風球信號應用日廣,信號站逐漸增加,遍布全港。

 

在60年代的高峰期,信號站多達42個,大部分設於警務處和海事處所屬範圍,風球由部門人員掛上和除下。

 

隨着科技發展,市民可從電台和電視台接收風暴消息,到了70年代,天文台開始陸續關閉各個信號站。

 

最後,長洲信號站在2002年1月1日關閉,標誌懸掛信號時代的終結。該信號站擺放香港最後一批風球,並有珍貴歷史圖片。天文台今年稍後舉辦導賞團,讓公眾了解數字信號的百年歷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