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如果命運能選擇 回到八九六四,你會不會……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4日 06:35
2017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穿越膠簾上坦克人王維林的剪影,走進時光隧道,回到二十八年前的北京,置身於風雨飄搖的廣場上,面對運動成敗攸關的十字路口,你會如何在是與否之間選擇?

六四紀念館去年因與大廈法團在法律及行政問題上纏繞不斷,暫時撤出位於尖沙嘴富好中心的單位,在找到新地方落戶之前,今年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短期專題展—— 「六四」關?我事。


其中命運抉擇體驗「如果命運能選擇」重塑昔日六四場景,參與者被放置在運動的十字岔口上,代入當天廣場上的學生就「擋不擋坦克」、「絕食不絕食」及「撤離或留守」三個兩難關口之間,作出抉擇。


擋不擋坦克?

擋:對抗極權精神傳開

不擋:歐洲鐵幕政權未必結束

「以身軀阻擋坦克的青年雙手提着膠袋,彷彿剛剛買完東西路過;他未必是民運的參與者,也不知遠處有鏡頭對着自己,但在『六四』屠殺之後依然挺身而出……在大是大非的關鍵一刻,你會站出來抗命嗎?」

在長安大街上隻身擋在坦克前的王維林,有關他的來歷、下場一直眾說紛紜,真實身分的模糊性卻不損他作為個人對抗極權的精神圖騰永垂不朽,隻身迎向坦克的一幕被Jeff Widener等攝影師用快門記錄下來,畫面隨即在世界各地正在與極權對壘現場廣泛流傳,有說甚至在東歐國家發揮了巨大作用,加速了推倒柏林圍牆,結束鐵幕之下的東西德分裂。


抗爭者,「坦克人」、「雨傘人」

二十五年後,夏愨道上一位抗爭者毋懼催淚彈、高舉雨傘的照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外媒以「雨傘人」(Umbrella Man)命名這位抗爭者,把他比喻為當天廣場上的「坦克人」(Tank Man)。


絕食不絕食?

絕食:打開膠着缺口

不絕食:陷低潮無疾而終

「媽媽我餓,但我吃不下。」1989年5月13日,當時北京學生不滿政府拖延對話,發起無限期絕食,獲得社會大眾廣泛同情,為本來膠着的運動打開缺口,間接促成後來的「5.17大遊行」,趙紫陽到廣場探訪絕食學生。有分析指,絕食行動將中共領導層迫上死角,政治上沒有迴旋餘地,引致後來鄧小平、李鵬為首的強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問題。也有人認為要是學生沒有採取激進的絕食行動,運動或會隨着陷入低潮而無疾而終。


絕食自殘身體,透過道德感召喚醒大眾對行動支持,印度甘地以絕食等和平抗爭手段,成功帶領印度獨立,在香港,絕食也時有出現在不同的抗爭現場,雨傘運動中,便先後有5名學民思潮成員發起絕食要求政府對話。


絕食徒勞無功?

然而近年每次絕食行動也衍生不少爭議,比如絕食是否等於示弱,面對麻木不仁的獨裁者,絕食損耗自身力量之餘更是徒勞無功,在後雨傘年代,絕食者成為支持勇武抗爭的年輕人嘲笑對象。


撤退或留守

撤退:功虧一簣?

留守:傷亡更大?

去或留,幾乎是每一場大型社會運動必然要面對的抉擇。


幻燈片在牆上撤或不撤之間投射出當年廣場上學生的掙扎:「運動目的仍未達到」、「就此撤離恐功虧一簣」、「日後難再集結如此巨大的群眾力量」,只是無論多輪沙盤推演,最後也只能在事後從後果回頭看最初。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戒嚴令實施後,學生對於留守還是撤離出現分歧,到了六月四日清晨,槍聲寫下歷史。及早在戒嚴令頒布後撤離,是不是可以避過戒嚴部隊的大規模屠殺?繼續於廣場上靜坐,召來更多民眾上街聲援,血肉之軀可以擋下軍隊?還是只會造成更大傷亡?


六四到雨傘 反思再抉擇 害怕悲劇 重演

走過三個抉擇關口後來最後的靜思區,地上放着幾把黃傘,8964曾經出現的數個關鍵交叉點,經歷過雨傘的香港人自然不會陌生,七十九日的佔領運動期間,不時有人將北京的下一步與當日六四期間扣連,有人假想北京汲取了六四教訓,只會用拖不會來硬,有人懾於六四夢魘,擔心會重演流血畫面。


由「六四」到「雨傘」,「六四紀念館專題展——如果命運能選擇」讓參與者重臨每一個交叉點,反覆思索再作抉擇,在汲取了前人的經驗和教訓,當下一個「如果」來到腳邊時,如何理智地作出更聰明的決定,或也許,更加需要思考的是,在專制政權面前,認命不認命。


教師觀後感:要了解事件 才能代入思考抉擇

八九年出生的張往是中學老師,教育工作關注組成員,現時在初中和高中也有教歷史課,對於展覽以模擬場景引導學生思考,他認為不失為一個嘗試:「但代入之前必須要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到個效果,不然他會覺得,即使我有選擇,但想不到件事如何會和他有關。」


以往傳統跟年輕人講六四的方法,傾向以情緒主導,夾雜艱澀沉重的歷史細節,張往指自己在課堂上,會嘗試以課程來連繫當下處境:「比如這星期教冷戰,便會提起同樣是二十八周年,柏林圍牆倒下了,六四事件仍然是有一些人堅持要去平反,用這些來挑起學生興趣。」


今天有人認為新一代歷史感薄弱,以至對六四冷漠無感,張往不敢苟同:「根本香港每一代都是這樣,與其歸咎年輕人,不如掉轉頭想他們是受什麼人影響。」


深層次的原因是整個社會不重視歷史,而單單依賴老師在課堂上講根本不足夠:「莫講話六四,就算講雨傘都好難,不要想像學生個個都好有公民意識。」他認為近年開始出現的民間辦學風潮是一個好開始:「由一些經歷過的前輩離開學院,去教民間課程,他們去提(六四)會比中學老師在學校教差很遠,畢竟在學校課程(六四)不是一個主題,又始終一個老師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廣泛地影響到學生,不會那麼輕易出現有學生話,我經過了很多年仍然記得當年歷史課上曾經有老師講過六四。」


■INFO

「六四」關我?事

日期:即日至6月15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7時

地點: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2樓L205-208室

文、圖﹕梁仲禮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