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會實驗﹕輪椅出行 只能逛商場?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4日 06:35
2017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記者坐上輪椅,放下腳踏,然後解開左右兩旁扣着輪椅的安全鎖,雙手放在大髀上,由深水埗出發前往旺角朗豪坊。


同行有兩名坐電動輪椅的殘疾人士高小亮和馮蒨蘅,以及一名健全的男性朋友推着記者,體驗輪椅使用者的日常生活——「衣食行」。


在旺角亞皆老街等候過馬路期間,記者如常的舉着手機拍照,屏幕卻影着路人的屁股,相當尷尬。


記者只好把鏡頭往上仰向天空,朗豪坊和附近的大廈看起來靠得更近、更擠。


這是坐在輪椅上看到的世界,猶如一個六歲小孩的視角。


■檔案14

人物:李祖怡

職業:新聞系學生

挑戰目標:輪椅出行

出發篇﹕行人路原來是斜的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於二○○八年起正式在香港生效,將踏入第十個年頭。政府多年來希望將香港打造成「無障礙城市」,亦打算重新制定《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加強無障礙設施和交通支援。記者於是親身體驗殘疾人士在「無障礙城市」下的日常生活。由於天文台預計一連數天都會下雨,所以今次的行程較多在室內。


由位於深水埗的傷健中心出發到達旺角朗豪坊,原本只需二十分鐘的路程,記者等人卻花了大約一小時。起初,記者自己嘗試推行輪椅。在短短一百多米的行人路上,記者不斷調整輪椅的方向,生怕撞向在我左邊駕着電動輪椅的小亮。三十來歲的小亮指出,為了疏導雨水,行人路的設計是向馬路傾斜,所以輪椅會偏向一邊而行。


記者花了大約三分鐘,走了一百多米,手臂已感到痠軟,只好請朋友推記者完成之後的行程。負責這個體驗活動的香港傷健協會傷健學院經理關卓倫(K sir),早就預計到記者無法獨自一人推行輪椅數小時,而且擔心記者這個輪椅「初哥」路上會遇到危險,尤其是過馬路,所以叮囑記者務必帶同一名朋友同行。


港鐵篇﹕輪椅攝空隙 乘客相助

到達長沙灣站出口,小亮打開港鐵的手機應用程式,示範如何找車站的無障礙設施。到達月台後,同樣坐電動輪椅、二十八歲的蒨蘅,要求職員協助使用活動摺板登車。如果在繁忙時間或者列車與月台空隙較大,例如九龍塘站,抑或列車跟月台落差大,輪椅使用者會以活動摺板進入車廂。基於安全考慮,每班列車,港鐵職員只可協助一名輪椅使用者使用活動摺板,並建議在列車的第一卡登車,其他輪椅使用者則需在其他位置登車或等候下一班列車。記者與小亮先前往旺角站,再與乘搭第三班列車的蒨蘅匯合。


「請讓一讓,有輪椅使用者下車!」小亮稍稍提高聲量說。記者和朋友下車時有點狼狽,輪椅左方的前輪整個落入月台的空隙中,空隙有三分之二手掌般大。四肢健全的記者當時有一刻想過站起來了事,幸有一名穿白恤衫的男士比我出手更快,提起我的輪椅。


記者到了旺角站的暢通易達洗手間,健全人士不消一秒便能把門拉開,記者卻花了三十秒,在朋友的協助下拉開洗手間的大門內進。在洗手間內,記者的輪椅腳踏碰撞了大門數下,才把門打開。小亮解釋,這道鋼門比較重,如果是趟門或自動門會較方便輪椅使用者出入。


超市篇﹕上層貨架 這麼近那麼遠

到達朗豪坊後,我們先後乘升降機到地庫的超市,穿過左右兩旁放滿酒精飲品的通道,與輪椅相距一個拳頭的距離,可謂「擦椅而過」。來到凍櫃,記者伸盡手臂,連指尖也未能碰到放在第四層架上的橙汁。小亮直言,他們最高只能拿到第三層的飲品。有超級市場為殘疾人士提供無下限免費送貨服務,惟新鮮食品不能送貨。


衣物篇﹕買衫不能慢慢揀

離開超市,我們去到賣運動服飾的店舖。不過由於店舖面積所限,小亮和蒨蘅在門外等候記者。如果是街上的小店,輪椅使用者無法內進的話,可以請店員拿出來看。小亮嘆道:「但不能選擇要哪一款,他拿出來後,不可能再三要求要另一款。想慢慢選擇的話,唯有去商場,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商場,(商場)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小亮在嬰兒的時候,被驗出脊骨神經受損,只能行幾步。


店內通道上堆放着一個個的鞋盒,令輪椅上的記者無法拐彎,於是離開店舖。記者問他們,如何試穿褲和鞋?他們坦言,試身室一般較小,輪椅無法內進,只好按平時的尺碼購買,不合身的話唯有更換。他們通常會選橡筋頭褲,因為較大機會合身。至於買鞋,他們會以長柄夾來輔助穿鞋,或是請店員估算尺碼。蒨蘅買鞋時會試穿,確保自己有能力把鞋穿上。


搵食篇﹕餐桌設計 輪椅難靠近

之後,我們到商場的美食廣場午膳。一五三厘米高的記者,坐上輪椅後,部分餐廳的收銀處和取餐處比記者還要高,付錢和拿餐盤的時候需要朋友幫忙。蒨蘅患有大腦麻痹,影響腰和腿的活動能力,自出生到現在都要以輪椅代步,「職員會幫我們拿,如果沒有,就浪費少少,拿膠袋,說要外賣取走,然後返回座位吃」。這次,蒨蘅請記者的朋友幫忙去拿。小亮補充:「如果手力好點的話,可以自己拿餐盤。」


底部為X形設計的餐桌腳頂着輪椅的前輪,無法靠近餐桌吃飯,記者每吃一口都要俯身彎腰。旁邊的小亮把餐盤稍稍移前,而蒨蘅則把餐盤打斜放着。「我們通常會到連鎖商場的餐廳用膳,雖然外面茶餐廳的食物較好味,但是門口大多有一級樓梯,我們叫這些做『高級餐廳』,因為高了一級。」小亮指出,就算餐廳有無障礙設施,但裏面的空間有限,輪椅已經佔了一定位置,所以他們甚少外出用膳,想吃的話就要外賣。他曾被拒諸門外,即使餐廳內有空位,店員亦安排他坐在門外,最後他沒有光顧。他認為美食廣場地方較寬闊,但價錢貴。他希望編寫一個手機應用程式,方便殘障人士搜索無障礙餐廳,但因不懂電腦而沒有付諸實行。


回程篇﹕等巴士 要膽大

回程時,我們各自乘巴士回深水埗,因為每輛巴士只可運載一部輪椅。小亮提醒記者:「『站』出點,讓司機看到有輪椅乘客。」膽小的記者不禁想起數宗汽車剷上行人路的意外,生怕自己坐着輪椅不能及時逃走。記者和朋友在「優先上車」的位置排隊候車,輪椅使用者有優先權上車,避免之後人多阻塞通道。不過,巴士甫開門,乘客已紛紛登車。由於記者是次只是體驗,所以會先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士登車或使用其他無障礙設施。上車前,小亮叮囑記者要扣安全帶。一名女士見記者和朋友弄了數分鐘仍未扣好輪椅專用的安全帶,於是前來協助。


電動輪椅﹕電力耗盡 大力士也推不動

三小時的「無障礙之旅」結束,有驚無險回到位於深水埗的傷健中心。蒨蘅憶述:「我小時候,讀書那時都用過輕便式輪椅,兩、三個小時就沒有電,要我爸爸媽媽推。」電動輪椅重達二、三百磅,萬一沒有電或壞了也不能用手推,「大力士都只能推我幾步!」小亮說。他們現時用的電動輪椅大概可以不停運作五至六小時,所以日常上班、逛街也有足夠電力。如果去海洋公園便有可能不夠電,因為多山路和斜路。正如健全人士一樣,走斜路會消耗更多體力。小亮說:「去海洋公園的話,我們會先想好去哪幾個地方。我們外出時,也會規劃好,想好去哪兒。」


身體被局限 志趣不受阻

K sir說,他們很多時候買東西、用膳都會在商場,「可以選擇另一個商場,但其實都是商場,街舖十居奇九都有一級樓梯」。雖然殘疾人士在「衣食行」上的選擇有限,但小亮和蒨蘅皆表示他們與「正常人」一樣,想去哪,就去哪。K sir又指出,殘疾人士喜歡外出與否,視乎性格,與是否坐輪椅無關,他舉例:「普通同學也會有些經常在家,有些喜歡四處逛。」


小亮現時無業,大部分時間在香港傷健協會做義工,當社區導賞員和二手書店「開懷舊書店」的義務店長,去年的義工時數已超過二百小時。同為香港傷健協會資深義工的蒨蘅,則在家對面的庇護工場上班,不多說話的她說:「我自己行路(坐輪椅)上班。」


文﹕李祖怡

協力﹕趙偉航

圖﹕李祖怡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