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悼念六四 正視歷史 直面現實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4日 06:35
2017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今天是六四事件28周年,維園又將出現點點燭光,悼念死難者。近年本土及自決思潮冒起,部分市民對悼念六四反應冷淡,有年輕一代甚至認為「事不關己」,然而悼念六四從來就是香港最本土的政治活動,否定悼念六四,其實就是否定香港自身的歷史,抹殺香港社會一路走來的集體回憶。港人悼念六四的政治意義,在不同時空也許會有不同的詮釋和演變,但是歷史事實本身永遠不會改變,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複雜關係,也不會因為選擇性地遺忘又或熟視無睹而變得不存在。堅持悼念六四,既是正視歷史,也是直面眼前的現實。


尊重本土歷史記憶

堅持悼念薪火相傳

28年前的今天,一場席捲全國的愛國民主運動以血腥流血結束。自此,每年這一天數以萬計香港市民都會默默悼念六四亡魂,要求北京當局平反八九民運。20多年來,悼念六四被賦予了各式各樣的政治意義,例如它是一國兩制下捍衛港人言論自由的象徵,甚至是檢視政治人物風骨的一面鏡子,好讓公眾了解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場。不過隨着激進本土主義抬頭,近年愈來愈多人對悼念六四不以為然,甚至漠不關心。最新民調顯示,認為港人沒有責任推動中國民主的比率攀升至30%,是1993年有紀錄以來新高,學聯和多間大專學生會也不再出席維園燭光晚會,有大學生甚至形容紀念六四「落伍」。面對港獨自決思潮冒起,今時今日紀念六四竟然變成了維繫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一條紐帶,確實相當諷刺。


無可否認,悼念六四的政治意義會因當前政治潮流而變,然而回歸初心,也不過是為了堅持歷史公義和是非黑白,這種高尚情操才不會因為政治潮流而改變。誠然,現今港人的愛國情懷,已無法跟八九民運時相提並論,可是悼念六四早已是本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堅持悼念實際也是對本土歷史的一種承傳和尊重;抱着「去中國化」的心態,選擇忘記香港與八九民運的關係和平反六四的訴求,其實同時是在抹走香港的重要歷史記憶。


過去10多年,香港教育側重理念思考,對歷史的重視不足,年輕一代善於空談抽象理念和價值表態,然而歷史視野卻容易流於偏狹。部分年輕人不僅對基本史實認識不足,更不習慣將史實放入歷史脈絡中去理解,結果只能得出零碎而片面的解讀。從歷史長河角度來看,八九民運是近百年中國民主運動的其中一章,它秉承了五四運動呼喚「德先生」「賽先生」抵禦外侮振興民族的渴望。回首中國民主運動歷史,香港從來不是旁觀者: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滿清政府,追求民主共和,不時在香港穿梭奔走;1919年北京五四運動爆發,香港群眾也積極聲援響應;八九民運期間,港人對北京示威學生更是傾力聲援,積極參與,後來雖然發生了六四事件,然而大多數港人並沒有選擇切割中國人的身分,反而以能夠悼念死難者、讓正義事業維持下去為榮。


政治現實無從迴避

六四豈會事不關己

聲援民運悼念六四,是香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本土政治運動。8間大專院校社工學會組成的社工學聯,解釋今年出席六四燭光晚會的決定,強調八九民運對香港歷史和價值有絕大影響,「不是單純一件發生於遠在北方、不關於香港人的歷史」,正好道出了重點。今時今日港大學生會仍然會清洗國殤之柱、重髹太古橋上六四標語,一大原因亦是由於悼念六四是學生會歷史一部分。認為「六四與我何干」者,既是昧於歷史,也是拒絕直面當前香港的政治現實,即香港是中國一部分。內地發生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會影響香港,並非採取迴避主義、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會有所不同。


香港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六四,感受不深,可以理解,不過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年紀愈輕,愈傾向認為中國政府當年處理事件手法不對,愈認同北京學生的做法,亦愈傾向支持平反六四,反映年輕一代並非缺乏同理心、無法代入當年北京學生的想法,畢竟追求民主都是大家的共同理想和心願。部分人認為六四「事不關己」,除了歷史視野不足,另一原因恐怕還是由於近年中港關係惡化,對中國大陸感覺愈益疏離。政改爭議和一系列中港矛盾事件,的確令不少港人對大陸產生情感上的反彈,愛國情懷變得淡薄,但是也未至於有不共戴天之仇,雙方之間存在的隔膜是否注定愈來愈大,還需長遠觀察。


悼念六四是一種「民間國民教育」,讓年輕一代能接觸到有別於官方版本的當代中國歷史。是否以「爭取中國民主」為己任,也許人各有志,然而至少必須認識八九民運和六四事件。理念可以堆砌,史實無法憑空揑造。一個人不重歷史空談理念價值,不僅容易流於空想,嚴重者甚至有可能變成無根草,容易受人唆擺洗腦。港人必須正視歷史和政治現實,才能理性思考安身立命之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