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五四運動轉眼間已過去98年。提到五四運動,人們自不然會想起不同的人物,如魯迅、蔡元培、胡適,甚至創立中國共產黨的李大釗、陳獨秀等。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間裏,對五四運動的人物評價也會因切入點而有所不同。同樣地,六四事件相信最終也會漸漸在整個社會得到同樣的切入點,而出現一個同樣的看法。
六四事件在當時是一個青年社會改革運動,有其正義性,關注點在於中國的未來。到現在,「中國究竟會往何處去」這一問題還是具有現實意義。
就此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便有非常好的解釋。他指出,任何國家的發展改革也可分成政治、經濟、社會3個方面,從西方到日本、香港等「四小龍」的發展中,鄭教授概括出一個思路:應先進行經濟改革,然後到社會改革,最後是政治改革。即是,先搞好社會的生產力再分配,至社會改革再分配的所有制度也完善建立,最後才是民主。
這個「三步走」改革模式的意味就是每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也有一個主體性的改革,比如第一階段先推行經濟改革,但社會和政治改革也要配合;第二階段的主體就是社會改革,但經濟和政治改革要作配合;第三階段是主體的政治改革,這時經濟和社會改革必須配合。如果能夠全面配合,社會的發展會比較穩定,而且人民在實際上是得益的。
當中國的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低時,這個階段的重點應該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基本的社會建設、醫療、衛生、教育和交通等,有了這些堅實的社會經濟建設,西方式的民主或較普及的民治才能夠比較有效運作,否則過快追求民主模式,中國便會徘徊在很多年的痛苦和不穩定當中。
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由葉國華主持,逢周六下午2時播出,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彭明軒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葉國華]
六四事件在當時是一個青年社會改革運動,有其正義性,關注點在於中國的未來。到現在,「中國究竟會往何處去」這一問題還是具有現實意義。
就此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便有非常好的解釋。他指出,任何國家的發展改革也可分成政治、經濟、社會3個方面,從西方到日本、香港等「四小龍」的發展中,鄭教授概括出一個思路:應先進行經濟改革,然後到社會改革,最後是政治改革。即是,先搞好社會的生產力再分配,至社會改革再分配的所有制度也完善建立,最後才是民主。
這個「三步走」改革模式的意味就是每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也有一個主體性的改革,比如第一階段先推行經濟改革,但社會和政治改革也要配合;第二階段的主體就是社會改革,但經濟和政治改革要作配合;第三階段是主體的政治改革,這時經濟和社會改革必須配合。如果能夠全面配合,社會的發展會比較穩定,而且人民在實際上是得益的。
當中國的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低時,這個階段的重點應該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基本的社會建設、醫療、衛生、教育和交通等,有了這些堅實的社會經濟建設,西方式的民主或較普及的民治才能夠比較有效運作,否則過快追求民主模式,中國便會徘徊在很多年的痛苦和不穩定當中。
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由葉國華主持,逢周六下午2時播出,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彭明軒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葉國華]
回應 (0)